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铁腕削藩”是否激进?谁谋杀了晁错?

“铁腕削藩”是否激进?谁谋杀了晁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趣读屋 访问量:2771 更新时间:2024/1/16 15:12:36

公元前154年,大汉朝御史大夫晁错府上,来了几个太监传讯晁错入宫,说是汉景帝有重大事件跟老师商量,晁错听说之后,赶紧穿好上朝的衣服,乘车往皇宫去。可走到东门的时候被中尉陈嘉二话不说拿下,直接拉到菜市口去腰斩,一代名臣就此落幕。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堂堂御史大夫如此惨淡落幕,难道真的是因为吴王刘濞那个“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很多人都说是因为汉景帝软弱无能,被七国联军给吓怕了,才拿自己的老师出去顶缸。

景帝非怯懦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汉景帝并不是因为被突如其来的战争给吓破了胆,相反他早就在备战了,刚刚登基的时候就以窦太后疼爱小儿子梁王刘武为理由,不停地给梁国扩张城池增添战备,就是为了让他作为抵抗吴楚联军北上的屏障。那个时候吴楚联军才刚刚出手,根本就没有取得什么建设性的战果,更谈不上让汉政府有灭顶之灾的紧迫感,既然一切都是预料之中,那又有什么好怕的?

为了拉拢梁王抵抗七国联军,汉景帝甚至开出了,千秋万岁之后让梁王继位的空头支票。史记: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耿万岁后传位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付出了这么多的代价,做了这么多的准备难道人家刚刚出兵就吓破了胆?

真正的原因还得往晁错的身上找!晁错跟朝廷上下,早就积怨已久。七国之乱只不过是导火索。

冒充儒家,开罪功臣。

大汉帝国自开国以来就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化。一句话不要瞎折腾。为什么不要瞎折腾?因为高祖皇帝曾经与功臣杀白马为盟,非有功不得封侯。只要不折腾就没有立功的机会。那么功臣集团的利益就可以得到保证。没有人会出来跟他们抢饭碗。

诸子百家里头哪家学说最能折腾?法家。但是因为法家把秦朝搞灭亡了,早就已经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想要在道家思想治国的大汉朝廷上露头那是不可能的,儒家虽然也很讨厌,但是还在他们的容忍范围之内,这些书生最多也就是动动嘴皮子而已,动手,他们有那个能耐吗?

可是晁错这个法家奇才,居然把大汉朝满朝文武的智商都被侮辱了一遍。他很清楚如果一开始就露出了自己法家的底色,那么老朋友贾谊的下场就是他的榜样。

所以一开始他就伪装成了一个儒家学者,他最早出任的官职是太常,这是一个管理祭祀礼仪的职位,从来都是儒家的自留地,后来他真正得到了提拔重用,是因为当时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大量的书籍被烧毁,作为文化经典之一的《尚书》都快要绝种了。

当时在山东地区只有一个叫作伏生的老人家才知道,那时候老人家,九十岁高龄了,不能够让人家千里迢迢来长安教学,那无异于谋杀。所以朝廷派了晁错去留学,把《尚书》的精髓都学了回来。因为这件事他直接进入了太子的幕僚团队,太子舍人。后来又成为了太子的家令。被誉为智囊。

这个时候他的政治底色还是没有露出来,公元前165年,朝廷大臣举荐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还被当选第一名,这时候汉文帝已经统治了十五年了,贾谊都已经死了三年,有这份耐力,可见他比贾谊走得远,那是有道理的。

直到汉文帝晚年他提出了削藩的建议,这才暴露出来。等功臣集团反应过来已经为时已晚,他已经成气候了。功臣集团只能恨得牙痒痒。汉景帝上位之后,平时有什么国家法律,就直接单独跟他商量,绕开了三公九卿,这下子功臣集团就更恨了。

故安侯丞相申屠嘉,是老一辈人物里头的硕果仅存的活化石。老丞相想搞掉晁错反被将计就计,大庭广众之下丢了老脸。一口气没缓上来就吐血而亡。这下子就结下了血海深仇。

削藩,势在必行

很多人都说晁错的削藩策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都是错的,为什么不像汉文帝那样采取贾谊的众建诸侯以少其力,用钝刀子割肉呢?这个办法是个好办法,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啊,这办法用在汉景帝身上是不合适的。

因为汉景帝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吴王刘濞的太子下棋,一气之下用棋盘砸死了人家,现在汉景帝登基了,就算他告诉吴王刘濞我不会找你麻烦,吴王刘濞也不会相信,同样的道理吴王刘濞告诉汉景帝,我不会造你的反。汉景帝他敢相信吗?

所以当时的情况正如晁错削藩策里头说的那样:削亦反,不削亦反。晚反不如早反。与其整天提心吊胆地防着他们,倒不如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晁错的人头,功臣的动力

但是想要平叛需要功臣集团卖命,不把晁错的项上人头给交出去,怎么能够指望他们出力?晁错的老父亲看的是明明白白啊:再这么搞下去他们刘家安稳了,我们晁家就危险了。按理说如果刘家安稳那就意味着汉景帝削藩成功,晁错应该是第一功臣,怎么会危险呢?那只能是因为晁错根本就没机会看到成功的那天。

更要命的是吴王刘濞打出来那个旗号,其实晁错的命在吴王眼里根本就不值一提,他真正在意的是汉景帝的命,那个口号是给功臣集团听的,我是来搞掉我们共同的敌人晁错。你们不要拦着我。

那么功臣集团能吃这一套吗?他们吃的。真正对吴王刘濞抱有幻想的根本就不是汉景帝而是功臣集团,他们派出了打手袁盎去跟吴王刘濞交涉,双方达成共识,要晁错的命。吴王刘濞应该是觉得汉景帝下不了手,可他根本就没想到啊,晁错一开始就上了汉景帝的死亡名单了。

丞相开封侯陶青,安丘侯张欧,中尉陈嘉联名上书要晁错死。汉景帝就假惺惺的顺水推舟: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晁错死后周亚夫领兵出征,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

晁错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吗?一个能够隐忍待发十几年的人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存身?但是选择法家的人没有几个是怕死的。商鞅吴起之流比比皆是。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晁错之错:不是策论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晁错先生的为人处世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点点乱标签:晁错

    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钦此。”陈嘉朗声念毕,冷冷地扫了一眼伏在地上的晁错,“晁大人,不领旨谢恩吗?”“我要见陛下,我要见陛下……”晁错大声疾呼。“陛下不想见你,行刑!”陈嘉喝斥道。“刀俎之间,我为鱼肉”。被按在大砧板上脱去朝服,

  • 诛晁错,清君侧!汉景帝明明三月即可平叛,为何非要杀了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食堂标签:晁错

    晁错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在汉文帝时,就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把自己老师晁错就任命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不仅仅以削藩著称,他在农业、商业、对外政策等等方面都是相当有大局观的。比如对内晁错提出

  • 此人大才,战神亲自推荐,千古一帝相见恨晚,一策略强晁错百倍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晁错

    这个人非常厉害,是个奇才也是个怪才,说他怪在于这人不善于为人处世,所以呢,早期的他是四处碰壁,去过燕国,到过赵国,还访问过中山国,可这些地方没一个把他当人才的,最后不得已找到了大将军卫青,卫青跟他一聊,觉得这绝对是个人才啊,就赶紧给汉武帝推荐,可汉武帝太忙,没时间接见,就这么拖着,后来这货等不了了,

  • 汉室传奇:叹息!老父自杀,挡不了晁错的野心,救不了晁错的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清轩侃史标签:晁错

    #历史#(本文大约1800字,阅读需要5分钟)【晁错五次上书汉文帝防御匈奴】公元前一六九年,汉文帝非常疼爱且欣赏的大臣贾谊逝世,享年三十三岁。没有了光芒四射的贾谊,晁错出现了,此时的他如新星闪耀登场,被人称为国家智囊,担任太子内宅管理官。这时的西汉,唯一的强悍对手只有匈奴,而匈奴自西汉成立以来,不断

  • 为汉景帝鞠躬尽瘁的晁错,为何会被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靠谱学标签:晁错

    很多人认为,晁错的死,是汉景帝十分耻辱的时刻,他竟为了讨好叛乱的诸王,而将对自己鞠躬尽瘁的晁错诛杀,杀就杀了,还非要用腰斩这样的酷刑,这不免令人心寒。确实,从结果来看,晁错的死很没有价值,因为他被杀之后“七国之乱”没有停息,汉景帝最终还是以武力手段镇压了叛乱,这样一来,晁错岂非枉死?还真不是,对于晁

  • 晁错该不该杀?从古到今仍有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冰城秀玲标签:晁错

    咱们知道汉景帝时期最著名的一件事情就是七国之乱,而七国之乱最根本的缘由就是削藩令,而削藩令的提议者就是晁错,晁错只考虑到削藩令的好处,可对它的危险性估计不足,结果呢,导致了七国之乱,而七国起兵造反提出的口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汉文帝权衡利弊同意杀晁错,于是乎晁错身着官服就被腰斩于东市,但是杀了晁错

  • 晁错之死,汉景帝有点羞

    历史人物编辑:胖哥说历史故事标签:晁错

    公元前154年是西汉王朝多事之秋。这一年,匈奴大举侵犯边境让汉景帝恼怒,欲整顿军事北击匈奴,但内部由于诸侯王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心中仍有所顾忌,后采取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首先安抚内部,实行削藩;也正是这一年,景帝由于听取了晁错的建议,削藩过于激进,引发了西汉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也正是这一年,

  • 汉景帝为何诛杀恩师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青山古史今说标签:晁错

    最初汉景帝并没有打算杀晁错,真正想除掉晁错的人是袁盎。袁盎原来是朝廷派驻吴国的相国,他没少收了吴王的好处,所以不赞同削藩。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袁盎当然要替吴国说话。结果,晁错要说吴国必反,削的越早越好,袁盎则一直说吴国不反,没有削的必要,于是二人便站到了对立面,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后来晁错升为

  • 晁错的削藩完全错误,这个人比晁错强上百倍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晁错

    说削藩的话,不如先看贾谊。他是第一个提出要削藩的。汉书贾谊传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

  • 汉灵帝只上了个厕所,蔡邕就被流放了?王莽的儿子制造了狗血事件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蔡邕

    一、汉灵帝上了个厕所,导致蔡邕流放12年。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饱读诗书,还是曹操昔日的老师之一。他的女人蔡文姬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才女。 1、曹节只偷看了一眼,就摆了蔡邕一道。汉灵帝在位期间,深感天下灾祸不断,因此问了很多人,这些人都不敢瞎说。因此汉灵帝只好把饱读诗书的蔡邕给喊了过来,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