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刘邦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册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立下了“非刘不得封王”的规矩,将自己的同姓宗室分封到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其中,吴王刘濞(bì)是刘邦的哥哥刘仲的儿子,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刘邦将其分封为吴王,统辖吴国三郡五十三城。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吴王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开始暗中招兵买马准备发动叛乱。
公元前195年,吴王的儿子在和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汉景帝)下棋的时候被太子用棋盘砸死,至此,吴王就和中央朝廷结下了很深的怨仇。前154年,吴王刘濞以“诛晁错,清君侧”为条件,率领30万叛军从淮南起兵。而当时的汉景帝明知道晁错是无辜的,却还是采纳了大臣袁盎的建议,将晁错腰斩于东市,想要消灭让叛军进军的理由。
但是汉景帝杀掉晁错之后,吴王却依然不肯放弃叛乱,那么大家可能就会问了,汉景帝明知道杀掉晁错不能阻止吴王刘濞叛乱,那他杀掉晁错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话一位正直的大臣岂不是死得不明不白,毫无价值?
其实,汉景帝是在欲擒故纵。杀掉晁错,不仅可以让道义站在自己的这一边,并且也会使得天下的舆论发生变化,让叛军丧失造反的正当理由。试想,叛军一开始的理由是“诛杀奸臣晁错,清除君王身边的小人”,而如今晁错已经被汉景帝亲手杀掉了,按理来说叛军应该停止叛乱,返回自己的封地,否则自己起兵的理由就是不正当的。
但是吴王刘濞知道自己造反是绝对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因此即使朝廷诛杀了晁错,他的谋反之心也不会就此消弭。而最终的结果也显而易见,在失去了舆论基础的支持之下,吴王的30万大军被周亚夫打得落花流水,七国之乱不到3个月就被汉景帝轻松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