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七国之乱中,晁错真的是罪魁祸首吗?他死得到底冤不冤?

七国之乱中,晁错真的是罪魁祸首吗?他死得到底冤不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半月历史阁 访问量:4319 更新时间:2023/12/26 20:18:22

刘邦建立汉朝初期,因为迫于诸将的功劳,曾经封了八个异姓为王。这八个异姓王分别是:燕王臧荼、韩王信(与韩信同名,因为名气不如韩信大,为了区别划分两人,这个韩信便被习惯叫成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燕王臧荼被刘邦斩杀后,将卢绾封为燕王)、赵王张骜、长沙王吴芮

01

那么这八个异姓王封王后的结果是什么?先来看看韩王信。刘邦怀疑韩王信与匈奴私通,便派人责备他。韩王信害怕刘邦是想找借口杀了他,为了活命,便真的投奔了匈奴。结果,在战场上被汉将斩杀。

最开始的时候,刘邦封的赵王是张耳,张耳病亡之后,他的儿子张骜便承袭了王位。张骜是刘邦和吕后的女婿,鲁元公主的丈夫。

因为刘邦对这个女婿的态度非常的傲慢,激怒了张骜的手下贯高和赵午。他们想杀死刘邦,张骜知道后竭力阻止。但是这件事情,到底让刘邦知道了,刘邦便想把这个女婿除了,后来在贯高拼死保护下,保全了张骜的性命,但是刘邦将他改封为宣平侯。(感觉这张骜若不是娶了鲁元公主,即便贯高拼死也不能保护主子。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鲁元公主和吕后等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杀了张骜,女儿便成了寡妇,再者,张骜竭力阻止手下杀刘邦也是主要原因,因为他还没有想造岳父反的意图。)

楚王韩信被告谋反,被吕后和萧何诱杀。韩信冤枉么,其实,他并不冤枉。当年刘邦追杀项羽,约韩信和彭越联兵,这俩人答应的好好的,转头就给刘邦晾摊了,结果刘邦大败,差点回到解放前。后来张良劝刘邦封彭越为王,把韩信的家乡楚地封赏给韩信,这俩人才匆匆忙忙赶去与刘邦汇合。这是逼着刘邦封赏,刘邦能不记着这笔账么?有人说,刘邦说彭越造反实在冤枉,梁子早在当年结下了,刘邦只是晚了几年收拾他而已。彭越被以谋反罪诛杀,灭了三族。

韩信、彭越被杀后,吓坏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淮南王英布。英布担心刘邦对自己下手,便加强了防范。但是,正是他这个行动,却坐实了他想要造反的事实。有人告发英布造反,刘邦亲征平叛,杀死了英布。

燕王臧荼,因为刘邦捕杀项羽旧部,担心自己被杀,起了欲反之心,结果反被刘邦杀死。卢绾本就跟匈奴私通,这也是多数人都说他是自作自受的原因。当他看到几个异姓王被杀后,索性投奔匈奴,最后死在异乡。

02

八王中,只有长沙王吴芮善终。那么,刘邦怎么会这么相信吴芮?其实,刘邦也曾经对他屡屡试探。想找一个合理的借口,除掉他。但是,吴芮做事低调,为了向刘邦示好,他不仅把自己大部分的领地都让给了刘邦的子女。他还自己裁减兵力,将一部分精锐亲兵分给荆王刘贾(刘邦堂哥)帐下,还安排自己的五儿子带着一部分家眷回老家生活。

吴芮的做法,没让刘邦找到除掉他的借口。据说吴芮之所以这么做,源于好友张良的暗中授计,因为张良比任何人都清楚刘邦的为人。

除掉了异姓王以后,为了有助于威慑和消灭偏远地的反抗力量,确保西汉王朝的稳定,刘邦便开始分封掌握兵权的同姓诸侯为王。

刘邦这么做是为了刘氏江山的稳固,但是多年过去,当同姓王们势力越来越大,情况却跟当年异姓王同工异曲,如果不削弱这些藩王的势力,皇帝位子便坐不稳了。

西汉景帝时,景帝听从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遭到诸藩王抗拒,在吴王刘濞的联合下,七国打着清君侧杀晁错的借口开始了叛乱。

袁盎与晁错有关节,他利用七国叛乱的机会,跟景帝说,只要杀了晁错,七国藩王消气,叛乱不用开仗就会平息。慌乱的景帝听从了袁盎的建议,将晁错和同族斩杀,但是却没有阻止七国叛乱的脚步。后在周亚夫统帅下,平息了叛乱。

那么七国叛乱真的是因为晁错建议削藩造成的么?其实七国叛乱是早晚的事,只是晁错建议削藩,动了藩王们的奶酪,让叛乱提前了。七国打着清君侧杀晁错的旗号,也不过是为了给叛乱找一个合理的借口而已。

03

咱们来认识一下这七个藩王是谁:吴王刘濞,汉高祖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西汉宗室,诸侯王爷。楚王刘戊,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孙子(侄孙),算是世袭楚王。赵王刘遂,刘邦儿子赵幽王刘友的儿子。胶西王刘卬,刘邦的孙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胶东王刘雄渠,刘邦的孙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淄川王刘贤,刘邦的孙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济南王刘辟光,刘邦的孙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

这七个王侯都是刘姓藩王,除去刘邦的侄儿,就是侄孙,再就是他的孙子,全是刘邦的自家人。帝王之间有的多是君臣和利益,少有亲情,兄弟叔侄之间关系融洽的并不多。这些人都觉得自己是刘氏宗亲,本就都有做皇帝的份,当他们势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开始蠢蠢欲动。藩王们的动向,一直都在朝廷监视之下,皇上焉能不知道他们的心思?所以,为了稳固帝位,便有了削藩。

吴王刘濞性情极为剽悍勇猛,而且很有野心。因为作战勇敢,二十岁被刘邦封为沛侯。刘邦顾忌吴郡与东越等国相邻,担心边界不稳,便封剽悍刘濞为吴王镇守。

刘邦封刘濞为吴王时,召见刘濞。他仔细端详侄儿的面目,越看越觉得这个侄儿长了一张反叛的脸,当时他心里很后悔,但是帝王是金口玉言,已经授印怎能轻易食言收回?刘邦对刘濞说:“皇侄的相貌有造反的气色啊。”他抚着刘濞的后背说:“观天象,汉朝建立五十年后,东南方将会发生叛乱,难道就是皇侄你么?天下是咱刘姓的天下,希望皇侄做事谨慎,不要造反。”刘濞当时吓得赶紧叩头:“臣不敢。”

刘濞做了吴王以后,边境确实安稳了,但是在安稳的表象下,吴王的野心却在慢慢膨胀。刘濞在封地大肆筑钱、煮盐、招纳工商,任用有能耐的人,扩大自己的势力。因为不纳税,吴国越来越富裕,势力也越来越大,吴王逐渐变得骄纵起来,时常跟朝廷对着干。

04

汉文帝时,他早已感觉到同姓藩王的威胁,便听从了大夫贾谊的建议,着手削弱藩王的势力。但是,当时削藩的力度不大,藩王们的反应也不明显。

汉景帝继位后,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直接来了个大手笔,削夺藩王封地。这一下引起诸藩王的抗争。刘濞联络六王,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公然叛乱,这就是史称的吴楚七国叛乱。

汉景帝得知齐国叛乱非常惶恐,便问晁错怎么办。晁错是一介文人,此时也慌乱无计。这时,窦婴把曾经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引荐给汉景帝。这个袁盎跟晁错有过节,便对汉景帝说:七国藩王造反都是晁错的错,他们只是想诛杀晁错,恢复被削减的土地,如果皇上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不用流血就可以平复叛乱。

汉景帝听从袁盎建议,杀了晁错,并诛了他的三族,拜袁盎为太长出使吴国,让七国收兵。但是刘濞却这样回答:“我已是东帝,还需向谁跪拜呢?”

这样的回复粉碎了汉景帝不流血就平叛的幻想,后来,他用周亚夫为主将,打败了叛乱的七国。

晁错被杀后,汉景帝曾经这样问过从前线回来汇报军情的谒者仆射邓公:晁错已经被处死了,吴楚有没有退兵?

邓公人非常正直,他这样对景帝说:“吴王恨陛下削藩,所以用清君侧为借口造反,这事其实跟晁错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他造反的一个借口。晁错担心诸侯强大,难受朝廷制约,所以才建议削减他们的封地,稳固朝廷的权威。但是计划刚刚开始,就被杀了。陛下这样的行为,对内会导致忠臣不敢进言,对外是为诸侯们报仇,我认为这是陛下您做得不对。我担心以后,天下人都不敢说真话了。”景帝听了邓公的话,沉默半天,长叹了一口气说:“你说得对,我也正在后悔。”

05

其实汉景帝早在多年前就跟吴王结下了冤。当年,他还是太子时,吴王刘濞曾经派自己的太子刘贤去长安觐见皇上。刘贤跟皇太子刘启俩人一起喝酒、下棋,因为棋局俩人争执吵闹,刘贤对刘启的态度不够恭敬,刘启当时也是年少气盛,一怒之下提起棋盘就砸向刘贤,结果就把他给砸死了。

刘启砸死了刘贤后,汉文帝便派人将刘贤的尸体送回吴国安葬。自己的儿子就这样被太子砸死,刘濞当然十分生气,他借口:“天下同一家,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又送回吴国来安葬。”派人又将刘贤的尸体送回长安安葬。

子之仇,非一般过节,刘濞能将此忘掉是不可能的。自此刘濞便对朝廷非常不满,加之皇帝对藩王们的监视和试探,使他们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造反是必然的。刚好景帝又接受了晁错的削减封地建议,诸藩王觉得不造反,早晚有一天也要被朝廷收拾,所以,借着清君侧的借口揭竿而起。而这一借口,让晁错成了替死羊。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秋果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汉景帝腰斩晁错后,七国之乱还是发生了,那他不是白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逻辑文化历史标签:晁错

    西汉初年,刘邦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册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立下了“非刘不得封王”的规矩,将自己的同姓宗室分封到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其中,吴王刘濞(bì)是刘邦的哥哥刘仲的儿子,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刘邦将其分封为吴王,统辖吴国三郡五十三城。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吴王的野心也越来

  • 汉景帝为凝聚人心,斩杀晁错,三个月后平定七国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晁错

    前154年,汉景帝削藩,对晁错说:“爱卿,还是你懂我,是忠臣”。次日,汉景帝下令将晁错腰斩,晁错死时,身上还穿着朝服。那么,汉景帝为何处死晁错呢?很简单,晁错为了汉朝,得罪太多人,汉景帝感谢晁错的“付出”,却必须让他死,这是晁错作为法家的悲哀。晁错,河南颍川人,早年钻研法家,以严厉、刚直、苛刻、心狠

  • 华夏朝史:晁错削藩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就是因为他低估了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剑宗臣标签:晁错

    华夏朝史:晁错削藩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就是因为他低估了一个人【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晁错来,那可真的就是太可惜了,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单凭他能认识到必须要削藩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大臣。不过,遗憾的人晁错削藩

  • 袁盎,连绿帽都能忍的无双国士,为什么却容不下一个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晁错

    01宽容与刻薄是两种看似水火不容的胸襟和气度,可二者却有机地统一于袁盎一身,并在其主演下,演绎出一幕幕历史活剧。袁盎乃汉朝早期政治家,与晁错同朝为官,曾有无双国士之名。袁盎在汉文帝时,曾出任过吴国丞相。景帝时,被调任回京,在朝为官。因这一“前科”,吴王挑头谋反时,景帝便派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吴国,希

  • 常言“师徒如父子”,可又说“伴君如伴虎”,最惨帝师非晁错莫属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书院标签:晁错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古人就明白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是多么重要了,但是各人的性情毕竟不一样,像小树一样被压抑久了是会反弹的,比如说张居正吧,因为他害怕万历皇帝朱翊钧迷恋写字后会像宋徽宗一样不务正业,所以干脆停了万历的书法课,后来他死后家宅被抄没,家属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只差没从坟里拉

  • 西汉晁错乃一代忠良,汉景帝却将其腰斩,让人不禁叹息忠臣命短!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晁错

    晁错是西汉时期人士,步入仕途后便侍奉于汉文帝与汉景帝,是西汉当时一位极其出色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提出的几条政策为西汉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只可惜晁错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遭奸人谗言媚上,以致身死。晁错是西汉时颍川人,颍川也是人才辈出之地,在后来东汉末年时期,郭嘉、荀彧、荀攸、徐庶等名士都是

  • 诛杀恩师晁错,七国未必会因此罢兵,汉景帝为何还执意将其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晁错

    汉景帝又不是七国诸侯肚子里的蛔虫,也没有学会未卜先知,如何知道杀了晁错七国不会罢兵?事实上,杀晁错之后七国并未罢兵,这是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们的观点,当时的汉景帝并不能确定。但是,“诛杀晁错”却是当时的汉景帝必须面临的选择。历朝历代,削藩都是一个大难题。不设藩王,没有人护卫自己;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都是

  • 晁错因削藩引起“七国之乱”被景帝腰斩,是替罪羊,还是咎由自取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晁错

    导语:晁错,颍川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成为太子刘启的启蒙老师,因其能言善辩,善于分析, 深得太子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誉为“智囊”。《汉书·袁盎晁错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晁错在文帝时提出了大量政治、

  •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五百年来谁著史标签:晁错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晁错削藩来,那可真的就是谋划了很久了,早在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就要削藩,可惜的是汉文帝并没有采取晁错削藩的政策。然而,晁错不屈不挠终于熬死了汉文帝

  • 汉朝的名臣晁错:在人生得意之时却死于为皇帝“效忠”

    历史人物编辑:青史铸剑标签:晁错

    全文共1865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在封建古代史中,皇帝如果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国家,离不开臣子的相助,尤其是心怀天下的贤臣。这些贤臣可以为了国家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是真正希望国家能够长远走下去的一群人,他们或是宋朝的文彦博,或是明朝的张居正,虽处不同朝代,但是都有一颗为皇帝着想的心。一般来说,这些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