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景帝为凝聚人心,斩杀晁错,三个月后平定七国之乱

汉景帝为凝聚人心,斩杀晁错,三个月后平定七国之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范立成 访问量:3106 更新时间:2023/12/17 9:33:21

前154年,汉景帝削藩,对晁错说:“爱卿,还是你懂我,是忠臣”。次日,汉景帝下令将晁错腰斩,晁错死时,身上还穿着朝服。

那么,汉景帝为何处死晁错呢?很简单,晁错为了汉朝,得罪太多人,汉景帝感谢晁错的“付出”,却必须让他死,这是晁错作为法家的悲哀。

晁错,河南颍川人,早年钻研法家,以严厉、刚直、苛刻、心狠等形象出现在汉朝舞台上,即便后来学习儒家,却未能改变晁错的本性。

法家严厉、苛刻,为王朝利益,可以在所不惜,不知道“明哲保身”为何物。晁错的这种品质,与汉朝初年奉行的“黄老之术”,以及崇尚儒家之风格格不入。

汉朝初年,道家的“黄老之术”是主流,儒家学派待遇也不差。道家、儒家也追求天下安定,民生幸福,却善于“明哲保身”,甚至恪守“中庸之道”,对国家而言并非好事。

匈奴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王国问题,这是困扰汉朝发展的“三大难点”,涉及功臣、地主、外戚、诸侯王的利益。晁错作为汉景帝的老师、智囊,以及汉朝的御史大夫,从王朝利益出发,将他们得罪一遍。

对付匈奴,晁错提出“移民实边”政策,被汉文帝、汉景帝采纳,得罪了功臣集团的利益、外戚的利益。原因很简单,这些“移民”一部分是从犯错了功臣、外戚中迁来,部分则是朝廷出资招募人民屯垦。

汉朝初年,戍守边境靠征发徭役,由诸侯王、将领率兵镇守,但效果一般。士兵服役结束,立刻回家,新兵到来又不熟悉情况,故而屡次被匈奴袭击,毫无还手之力。

“移民实边”,军人、家属全部在边境生活,平时从事生产,农闲训练,遇到战争则披甲上阵。为了保护他们的“财产”和“家人”,士兵必须拼命杀敌,阻挡匈奴进犯。

边境生活艰苦,谁愿意去呢?两种人:生活困难,没有土地,为了谋生,响应朝廷号召,主动前往边境。第二种,功臣、外戚、官吏犯错误时,让他们交出“奴婢”以及缴纳“钱粮”,支持“移民实边”。

再则,为了鼓励移民,晁错还推行“移民封爵”制。只要出钱赞助移民,释放府上的奴婢,根据数量多少,授予相应的爵位。如此,新兴地主的好处,支持朝廷政策,而靠军功起家的开国功臣非常不满,怨恨晁错。

周亚夫、陶青申屠嘉、郦寄、栾布等开国功臣,或者功臣之后,都非常讨厌晁错,水火不容。外戚窦婴、窦彭祖,大臣袁盎,晁错也跟他们结下梁子,在朝廷上相互拆台,寸步不让。

外戚权势显赫,这是汉朝的“传统”,从刘邦开始就如此,结果刘家江山差点改姓吕。陈平、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汉文帝上台,薄家势力强大;汉景帝继位后,外戚窦家一跃而起 ,把控要职。

晁错暗示皇帝疏远外戚,以免重演“吕雉之祸”,在朝廷上辩论“削藩”时,又怒斥窦婴,力排众议,让外戚们都下不了台。如此,晁错又得罪了外戚,增加了敌人。

对待诸侯王,晁错就更加直接:“削藩也造反,不削藩也造反;早点削藩,可以掌握主动;延迟削藩,自食其果。”

前154年,汉景帝继位第三年,朝廷讨论“削藩”。除了晁错支持汉景帝采取强硬措施,包括周亚夫、栾布、窦婴在内的大臣都不发言,希望“温水煮青蛙”,一步一个脚印。

汉景帝采纳晁错意见,无疑打了周亚夫、窦婴等功臣、外戚的脸,他们岂能不痛恨晁错呢?至于诸侯王,更是咬牙切齿,恨不得吃了晁错,他们干脆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旗帜,叫板朝廷,发起“七国之乱”。

汉景帝“削藩”,是形势所迫,也是皇帝本人的意思。要知道,此时的诸侯王已经尾大不掉,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汉景帝还是太子时候,吴王的世子来长安与他下棋,还当面数落景帝,丝毫不给面子,可知诸侯嚣张跋扈到什么地步。

汉景帝也不是好惹,堂堂太子,岂能受委屈,他直接拿着棋盘砸死吴国世子,也是火爆脾气。如今,吴王刘濞带头造反,挑战皇权,岂能容忍,汉景帝削藩势在必行。

晁错支持削藩,剥夺诸侯封地,他的父亲很伤心,直言:“你挑起皇家内部的矛盾,迟早要遭遇大祸,赶紧罢手吧。”晁错岂能不知道风险呢?只是为了朝廷利益,他不听从劝告,父亲无奈自尽。

“七国之乱”爆发,平叛主帅是周亚夫、窦婴、梁王刘武,他们跟晁错关系都很差,晁错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窦婴、袁盎面见汉景帝,要求诛杀晁错,平息诸侯怒气,晁错终于成了牺牲品,在半路被汉景帝腰斩。

汉景帝杀晁错,不是相信诸侯王的谎言,而是凝聚人心的需要,借助功臣、外戚力量,尽快平定叛乱。3个月后,叛乱被平定,但晁错并没得到平反,也没有抚恤,着实可悲。

晁错善于谋国,而不善于自谋,这是作为法家的悲哀。晁错之前,吴起商鞅也是如此,他们为了王朝利益,进行革新,实现“富国强兵”,结果被处死。

商鞅死后,秦国继续奉行“商鞅之法”,最终统一六国。晁错死后,汉朝继续推行“晁错策略”,移民实边、削弱诸侯,强化了王朝权威,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基础。

参考书目:《史记》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华夏朝史:晁错削藩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就是因为他低估了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剑宗臣标签:晁错

    华夏朝史:晁错削藩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就是因为他低估了一个人【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晁错来,那可真的就是太可惜了,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单凭他能认识到必须要削藩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大臣。不过,遗憾的人晁错削藩

  • 袁盎,连绿帽都能忍的无双国士,为什么却容不下一个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晁错

    01宽容与刻薄是两种看似水火不容的胸襟和气度,可二者却有机地统一于袁盎一身,并在其主演下,演绎出一幕幕历史活剧。袁盎乃汉朝早期政治家,与晁错同朝为官,曾有无双国士之名。袁盎在汉文帝时,曾出任过吴国丞相。景帝时,被调任回京,在朝为官。因这一“前科”,吴王挑头谋反时,景帝便派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吴国,希

  • 常言“师徒如父子”,可又说“伴君如伴虎”,最惨帝师非晁错莫属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书院标签:晁错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古人就明白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是多么重要了,但是各人的性情毕竟不一样,像小树一样被压抑久了是会反弹的,比如说张居正吧,因为他害怕万历皇帝朱翊钧迷恋写字后会像宋徽宗一样不务正业,所以干脆停了万历的书法课,后来他死后家宅被抄没,家属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只差没从坟里拉

  • 西汉晁错乃一代忠良,汉景帝却将其腰斩,让人不禁叹息忠臣命短!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晁错

    晁错是西汉时期人士,步入仕途后便侍奉于汉文帝与汉景帝,是西汉当时一位极其出色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提出的几条政策为西汉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只可惜晁错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遭奸人谗言媚上,以致身死。晁错是西汉时颍川人,颍川也是人才辈出之地,在后来东汉末年时期,郭嘉、荀彧、荀攸、徐庶等名士都是

  • 诛杀恩师晁错,七国未必会因此罢兵,汉景帝为何还执意将其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晁错

    汉景帝又不是七国诸侯肚子里的蛔虫,也没有学会未卜先知,如何知道杀了晁错七国不会罢兵?事实上,杀晁错之后七国并未罢兵,这是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们的观点,当时的汉景帝并不能确定。但是,“诛杀晁错”却是当时的汉景帝必须面临的选择。历朝历代,削藩都是一个大难题。不设藩王,没有人护卫自己;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都是

  • 晁错因削藩引起“七国之乱”被景帝腰斩,是替罪羊,还是咎由自取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晁错

    导语:晁错,颍川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成为太子刘启的启蒙老师,因其能言善辩,善于分析, 深得太子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誉为“智囊”。《汉书·袁盎晁错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晁错在文帝时提出了大量政治、

  •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五百年来谁著史标签:晁错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晁错削藩来,那可真的就是谋划了很久了,早在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就要削藩,可惜的是汉文帝并没有采取晁错削藩的政策。然而,晁错不屈不挠终于熬死了汉文帝

  • 汉朝的名臣晁错:在人生得意之时却死于为皇帝“效忠”

    历史人物编辑:青史铸剑标签:晁错

    全文共1865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在封建古代史中,皇帝如果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国家,离不开臣子的相助,尤其是心怀天下的贤臣。这些贤臣可以为了国家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是真正希望国家能够长远走下去的一群人,他们或是宋朝的文彦博,或是明朝的张居正,虽处不同朝代,但是都有一颗为皇帝着想的心。一般来说,这些人在

  •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史记标签:晁错

    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上疏《削藩策》,请求对各诸侯进行削藩,并且他还说出了这样一句千古名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听到晁错这份激动人心的话,汉景帝犹如打鸡血一般的睡不着急,第二天他就命令公卿和皇族们在朝堂上讨论这件事情,但因为汉景帝宠信晁错,所以朝

  • 七国之乱,晁错到底该不该负责没有他会不会发生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晁错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汉文帝和汉景帝两朝为官,是当时有名的忠臣。他为了维护汉朝的江山社稷,在汉景帝时期提出了“削藩之策”,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被以反贼之名腰斩。真是让人感慨不已!晁错是汉文帝时期太子刘启的老师,汉文帝驾崩后,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文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