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景帝是个好皇帝,但杀晁错、周亚夫之事,可看出他刻薄寡恩

汉景帝是个好皇帝,但杀晁错、周亚夫之事,可看出他刻薄寡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杉石石 访问量:3757 更新时间:2024/1/25 22:54:21

总体来看,在位16年的汉景帝的确是个好皇帝。

他继承父亲文帝的政策,与民休息,达成了“文景之治”这一治世。

从他即位之初,就开始减缓刑罚,残酷的肉刑与致死的笞刑在他这里画上了句号。

景帝为人刚决果断,对比于优柔寡断,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本是一个不错的性格。

但是这个性格太过极端,就会显得他刻薄寡恩。

“七国之乱”时,吴王刘濞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发动了谋反。景帝说:“我不会爱惜一个人而不顾天下。”遂诛杀晁错,刘濞照样还是谋反了,七国的军队照样还是要靠汉军一一打败。

汉景帝刘的影视剧形象

景帝晚年时,丞相周亚夫多次制止他封贵戚为诸侯,于是两人有隙。周亚夫性格刚强,景帝说:“此怏怏之人,非少主之臣也。”遂对周亚夫步步紧逼,周亚夫在监狱中绝食而死。

晁错是景帝的心腹,周亚夫是汉朝的功臣。景帝诛杀两人时丝毫没有手软,足以见其刻薄寡恩的性格。

晁错

晁错在汉文帝在位时,担任太子家令一职。

这一官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太子府的管家。

当时的太子就是景帝,景帝即位后,晁错当然成了他最信任的心腹之一。

晁错学识渊博,目光长远。

这样的才华配上这样的地位,不做些影响后世的举措岂不可惜?

当时的汉朝,亲王骄纵,朝廷谦卑,可谓是本末倒置。

亲王们占据着天下三分之二的疆土,且谋反不断,已经成了大汉的腹心之疾。

晁错就是一个极力想削亲王、尊皇帝的忠臣。

御史大夫晁错雕像

他的父亲对他说:“你现在做的事,就相当于在刘家的家事里挑拨离间,让有血缘关系的人变得疏远。”

晁错说:“不这样做,皇帝就不会尊贵,天下就不得安宁。”

他父亲说:“刘氏安而晁氏危矣,我不忍亲眼看到晁氏被灭族。”遂自刎而死。

吴王刘濞因儿子被景帝杀死一事,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朝见过皇帝了。

当时景帝还是太子,吴太子来长安朝见文帝,文帝让他去和景帝玩耍。

吴太子为人骄纵轻浮,与景帝下棋时争论路数,态度不恭敬。

景帝一怒之下拿棋盘砸向吴太子,吴太子当场死去。

自此之后,吴王刘濞怨恨文帝与景帝,一直称病不朝。

文帝拿他没办法,赐给他几案和拐杖,示意其年老,不用入朝。

刘濞因此更加骄纵,20多年不朝就算了,还收纳天下的亡命之徒到吴国。

其他郡国的官吏追捕这些罪人时,吴国不让他们入境,公开保护这些亡命之徒。

等到景帝即位之时,这场持续了20多年的恩怨也该有个了结了。

晁错要削藩,最主要的目标就是骄恣放纵的吴王刘濞。

晁错对景帝说:“吴国削之必反,不削亦反。不如让他早点叛乱,这样我们能掌握主动权。”

削吴国封地的诏书刚到,刘濞随即起兵叛乱,联合楚国与齐地五国一同造反。

景帝与晁错商议军事,晁错要求景帝亲自带兵平叛,暂时将吴国附近的几个郡县放弃掉。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晁错的政敌袁盎趁机私下对景帝说:“吴国是被晁错逼反的,我请求带着晁错的人头,去让吴王罢兵。”

景帝说:“我不会为了爱惜一人而不顾天下。”

遂同意了袁盎的建议,晁错对此事不知情。

过几天,景帝诏晁错来见自己。

晁错穿着上朝时该穿的衣服,马车刚路过市场,就被一群官兵拦住。

官兵将他押到市场中心,公开斩首。

理由是:“大逆不道,竟然想让朝廷将吴国附近的土地放弃掉!”

袁盎带着晁错的人头去见刘濞。

刘濞知道他的来意,见都不见他,直接派官兵将他的帐篷包围起来。

袁盎对吴国的一个军官有恩,凭借他的帮助才逃到梁国。

景帝后来也说过,对于晁错的死“吾亦恨之”!

周亚夫

汉文帝在位时,某次去周亚夫带领的军队里视察。

当时这支军队的使命是防御匈奴,文帝的使者走到军营外时,虽然四周没有匈奴人,但射手们的弓和弩都是张满的。

文帝想进军营视察,守门的军官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令,不听天子诏,没有将军的命令不得进出。”

文帝派使者去通知周亚夫,才得以进入军门。

又有军官上前说:“将军有令:军营中不可疾驰。请让马匹缓行。”

文帝为之动容,令马匹缓行,扶着车栏杆向官兵们示敬。

出军门后,文帝不禁感叹到:“周亚夫可真是个真正能带兵打仗的将军啊!”

文帝死前,告诫景帝说:“将来若有变故,可以让周亚夫带兵。”

汉景帝刘启画像

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时,景帝令周亚夫为大将,带三十六位将军前去平叛。

七国之乱仅仅三月就被平定,周亚夫后来也坐上了丞相的位置。

周亚夫为人刚强正直,他觉得不对的事,就算是皇帝要做的,他也要反对。

景帝想废掉栗太子,周亚夫以死相争,景帝废了栗太子后,由此疏远周亚夫。景帝想封皇后王氏的哥哥王信为侯,周亚夫制止到:“高祖约:无功不得封侯。”匈奴王徐庐等六人投降汉朝,景帝要封他们为侯,借此让更多的人来归降。周亚夫制止到:“这些都是背叛君主的臣子,陛下难道提倡这种行为吗?”景帝最终封匈奴叛王六人为侯,周亚夫自此以后,自称有病而辞去丞相职务。

景帝请周亚夫喝酒,故意刁难他,来观察他的态度。

放在周亚夫面前的,是没有切过的大肉块,座子上也没给他准备筷子。

周亚夫不服气,回过头来对主管酒席的人说:“给我拿双筷子。”

景帝笑着说道:“这样都不合你的心意吗?”

周亚夫知道景帝在故意刁难自己,脱掉帽子跪下请罪。

景帝说:“起来吧。”

周亚夫起身后,没经过请示,就快步离开了酒席。

周亚夫的影视剧形象

景帝望着他的背影说:“这个怏怏不快的人,将来怎么能做我年幼儿子的臣子?”

周亚夫的儿子偷偷买“尚方”的盔甲和盾牌,以后拿来给周亚夫下葬。

一共买了500套盔甲和盾牌,被雇来搬运的人揭发。

景帝让官吏责问他,周亚夫一字不答。

景帝大怒到:“没有证词我就不能杀你了吗?”

又把周亚夫调到廷尉审讯,廷尉责问到:“君侯为何要谋反?”

周亚夫答:“买来下葬用的,怎么能说是谋反呢?”

有个小吏说:“你就算不想在地上谋反,也要在地下谋反!”

廷尉府里的小吏侮辱、责问周亚夫甚急,周亚夫绝食五日,吐血而死。

杀晁错、周亚夫的事,景帝确实表现得太过果断了。

景帝本来就做好了吴国叛乱的心理准备,只因为袁盎的几句话,就轻易下定决心,处死跟随自己多年的心腹。到后来说:“吾亦恨之”又有什么用?

汉武帝时期也有个敢和皇帝对着干的臣子——汲黯,他是汉武帝最器重的人。周亚夫不同于汲黯的地方就是,他更加全能,更加有才干,更加有手段;相比之下,汲黯更多的是憨厚。同样是当面反驳皇帝,一个憨厚的人和一个智者,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不同的。景帝难道是害怕周亚夫将来夺取汉朝的江山,才急于针对他的吗?

一个是跟随自己多年的心腹,一个是立下大功的功臣,这么轻易的就处死了他们,就像碾死了两只蚂蚁一般。任何事情,都要顾虑到人情,太过果断的人,就有点刻薄寡恩了。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晁错:七国之乱的始作俑者,正直的臣子沦为了削藩政策的牺牲品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有坑V标签:晁错

    刘邦统一了天下之后,就把大汉进行了划分,分别赏给了他的几个兄弟。这几个兄弟表面上受到刘邦的统一管辖,但是在封地里想干啥就干啥,其实就是自己封地的小国王。刘邦这样做,看起来是和睦了几个兄弟的关系,却也把朝廷的权力削减了很多。到了文帝的时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诸侯王和文帝关系都不是那么亲密了,很多人

  • 袁盎,是真小人还是无双国士?晁错的死和他有多大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小小星说生活标签:晁错

    杀晁错,袁盎,是真小人还是无双国士?游戏永远不会那么简单!先了解一下袁盎是个什么样的人。01汉文帝很宠爱慎夫人,在宫中设宴的时候经常让慎夫人与窦皇后并肩而坐。有一次,汉文帝带着大臣们前往上林苑游玩,窦皇后和慎夫人随行,当晚在上林苑举行盛大的宴会。在布置宴会的时候,宦官将慎夫人和窦皇后的席位并排,中郎

  • 晁错身死,诸葛亮失败:聪明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你中招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中言说标签:晁错

    西汉初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到处残垣断壁,民不聊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争导致了人口凋零,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汉朝初期的统治者采用清静无为,修生养息的治国方针,“从民之欲,而不扰乱”。经过了七十余年的发展,社会秩序逐渐安定,经济繁荣,人口也有所增加,较之前的萧条景象大有改观,史称“文景之治”。但

  • 七国之乱中,晁错真的是罪魁祸首吗?他死得到底冤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晁错

    刘邦建立汉朝初期,因为迫于诸将的功劳,曾经封了八个异姓为王。这八个异姓王分别是:燕王臧荼、韩王信(与韩信同名,因为名气不如韩信大,为了区别划分两人,这个韩信便被习惯叫成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燕王臧荼被刘邦斩杀后,将卢绾封为燕王)、赵王张骜、长沙王吴芮。01那么这八个异

  • 汉景帝腰斩晁错后,七国之乱还是发生了,那他不是白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逻辑文化历史标签:晁错

    西汉初年,刘邦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册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立下了“非刘不得封王”的规矩,将自己的同姓宗室分封到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其中,吴王刘濞(bì)是刘邦的哥哥刘仲的儿子,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刘邦将其分封为吴王,统辖吴国三郡五十三城。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吴王的野心也越来

  • 汉景帝为凝聚人心,斩杀晁错,三个月后平定七国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晁错

    前154年,汉景帝削藩,对晁错说:“爱卿,还是你懂我,是忠臣”。次日,汉景帝下令将晁错腰斩,晁错死时,身上还穿着朝服。那么,汉景帝为何处死晁错呢?很简单,晁错为了汉朝,得罪太多人,汉景帝感谢晁错的“付出”,却必须让他死,这是晁错作为法家的悲哀。晁错,河南颍川人,早年钻研法家,以严厉、刚直、苛刻、心狠

  • 华夏朝史:晁错削藩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就是因为他低估了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剑宗臣标签:晁错

    华夏朝史:晁错削藩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就是因为他低估了一个人【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晁错来,那可真的就是太可惜了,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单凭他能认识到必须要削藩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大臣。不过,遗憾的人晁错削藩

  • 袁盎,连绿帽都能忍的无双国士,为什么却容不下一个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晁错

    01宽容与刻薄是两种看似水火不容的胸襟和气度,可二者却有机地统一于袁盎一身,并在其主演下,演绎出一幕幕历史活剧。袁盎乃汉朝早期政治家,与晁错同朝为官,曾有无双国士之名。袁盎在汉文帝时,曾出任过吴国丞相。景帝时,被调任回京,在朝为官。因这一“前科”,吴王挑头谋反时,景帝便派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吴国,希

  • 常言“师徒如父子”,可又说“伴君如伴虎”,最惨帝师非晁错莫属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书院标签:晁错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古人就明白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是多么重要了,但是各人的性情毕竟不一样,像小树一样被压抑久了是会反弹的,比如说张居正吧,因为他害怕万历皇帝朱翊钧迷恋写字后会像宋徽宗一样不务正业,所以干脆停了万历的书法课,后来他死后家宅被抄没,家属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只差没从坟里拉

  • 西汉晁错乃一代忠良,汉景帝却将其腰斩,让人不禁叹息忠臣命短!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晁错

    晁错是西汉时期人士,步入仕途后便侍奉于汉文帝与汉景帝,是西汉当时一位极其出色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提出的几条政策为西汉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只可惜晁错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遭奸人谗言媚上,以致身死。晁错是西汉时颍川人,颍川也是人才辈出之地,在后来东汉末年时期,郭嘉、荀彧、荀攸、徐庶等名士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