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袁盎,是真小人还是无双国士?晁错的死和他有多大关系

袁盎,是真小人还是无双国士?晁错的死和他有多大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小星说生活 访问量:631 更新时间:2024/1/19 22:53:12

晁错,袁盎,是真小人还是无双国士?

游戏永远不会那么简单!

先了解一下袁盎是个什么样的人。

01

汉文帝很宠爱慎夫人,在宫中设宴的时候经常让慎夫人与窦皇后并肩而坐。

有一次,汉文帝带着大臣们前往上林苑游玩,窦皇后和慎夫人随行,当晚在上林苑举行盛大的宴会。

在布置宴会的时候,宦官将慎夫人和窦皇后的席位并排,中郎袁盎当即上前将慎夫人的席位下放到了臣子的位置。

恰巧此时汉文帝带领皇后和慎夫人等前来,慎夫人见到此幕非常生气,坚决不肯落座。

汉文帝见爱妃哭哭啼啼也非常生气,掉头便带领队伍回了宫中。

过了几天,袁盎见汉文帝心情好转,便上前觐见汉文帝:“自古尊卑有序,慎夫人不过是个嫔妃,怎么能和皇后并肩。陛下宠爱慎夫人,只需厚加赏赐即可,陛下难道忘了“人彘”的往事了吗?”

汉文帝听后当即释然,并将话转告了慎夫人。

慎夫人很感激袁盎,赏赐给袁盎五十斤黄金。

《史记》记载:“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卻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陛下独不见‘人彘’乎?’於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02

中郎袁盎的父亲曾经是个强盗,后来袁盎兄弟迁居到别处改头换面,才得以更换身份。

袁盎曾经是吕禄的家臣,汉文帝即位后,幸亏哥哥袁哙的举荐,才得到了一个中郎的小官,经常伴随汉文帝左右。

汉文帝刚刚继位,太尉周勃诛灭诸吕立了大功,被封为丞相,因此趾高气扬非常得意。

汉文帝对周勃也非常恭敬,每次散朝后都目送周勃离开。

袁盎私下找机会对汉文帝说道:“陛下认为周丞相是什么样的人?”

汉文帝答道:“社稷之臣。”

袁盎却摇头:“他只是一个功臣。社稷之臣应该与皇帝荣辱与共,可是吕后在时周勃掌握兵权却让诸吕胡作非为,等到吕后去世大臣们消灭诸吕,恰巧周勃掌握兵权立功而已。如今周勃骄横欺主,陛下对其谦虚退让,这样有失君臣之礼。”

汉文帝自此开始越来越有威严,群臣逐渐畏惧,就连周勃也开始对皇帝越来越敬畏。

后来周勃听闻袁盎在挑拨,于是怨恨地说道:“我跟你哥哥袁哙有交情,你却背后阴我。”

袁盎丝毫没有歉意。

《史记》记载:“後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兒廷毁我!’盎遂不谢。”

不过后来周勃被免职,还被人诬陷谋反,群臣对周勃避之唯恐不及。

此时只有袁盎站出来为周勃喊冤,后来周勃得救,周勃从此对袁盎感恩戴德。

03

宦官赵同见袁盎风头太盛,于是仗着汉文帝的宠信,经常在汉文帝面前中伤袁盎。

袁盎非常忧虑,侄子袁种上前劝导:“不用担心,叔叔只需在皇帝面前羞辱他一下即可。”

袁盎眼前一亮,计上心来。

有一天汉文帝出行,宦官赵同坐在汉文帝的车上伺候。

袁盎上前拦住车驾,大喊:“臣听说与天子同乘銮驾的,都是天下英豪。虽然汉朝人才匮乏,但是陛下怎么可以与一个阉人同车呢?!”

汉文帝听了袁盎的话,当即微笑着看向赵同。

赵同不得不下车,在车下跪着痛哭。

从此以后,汉文帝爱惜自己的名声,渐渐疏远了赵同。

《史记》记载:“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馀人载!’於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当天汉文帝从霸陵山坡上乘车而下,马车跑的又快又急。

袁盎骑马紧跟在马车旁边,挽住缰绳让车速降低。

汉文帝笑着说道:“将军也会害怕吗?”

袁盎高呼:“如果有什么闪失,陛下纵然不爱惜自己,也要想想高祖和太后啊?!”

于是汉文帝当即下令马车停下,随后缓慢下山。

04

袁盎思量自己直言进谏,不适合久居京城,于是申请外调,先后换了几个岗位,最终晋升为吴国丞相。

侄子袁种建议袁盎:“吴王刘濞骄横,早已准备谋反。如果你上书弹劾就会被吴王杀了,如果不弹劾就会被汉朝处置。我建议你去之后纵情酒色,偶尔劝谏一下吴王即可保全自己。”

果然,吴王厚待袁盎,没有杀害他。

但是汉景帝任用袁盎的政敌晁错时为御史大夫,晁错一上台便揭发袁盎受贿,汉景帝将其免职调回京城。

袁盎回京路上碰到了丞相申屠嘉,主动下马叩拜,可是申屠嘉只是在车上表达谢意。

袁盎自觉在下属面前没有面子,第二天便前往拜见丞相申屠嘉。

申屠嘉让袁盎等了很久才接见他,态度也很傲慢。

袁盎说道:“臣有几句话,请单独奏报。”

申屠嘉眼也不抬:“公事就跟我的长史汇报,我这里不接受私事。”

袁盎便很直白的说道:“当年高祖打天下的时候,萧何陈平等人尚且礼贤下士,您当时不过是一个弯弓的队长,没有任何功劳。如今陛下接到奏报尚且停下车来,以此招揽天下贤明之人,因此陛下一天比一天英明。可是丞相您却让天下人闭口不言,依我看,你灾难不远了。”

申屠嘉吓得赶忙地起身道歉:“我这个人粗俗,有幸先生指教。”

说罢,申屠嘉将袁盎引入内室,从此奉为上宾。

《史记》记载:“丞相乃再拜曰:‘嘉鄙野人,乃不知,将军幸教。’引入与坐,为上客。”

05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叛乱,汉景帝非常愤怒。

晁错趁机挑拨:“袁盎曾经是吴王的丞相并且受贿,一定知道他们的阴谋,应该立即处死。”

袁盎得到消息立即求见好友窦婴,在窦婴周旋下连夜入宫觐见汉景帝。

窦婴向汉景帝汇报了吴国叛乱原因,并请求汉景帝接见袁盎。

袁盎入内,见晁错在场,便请求单独奏对,汉景帝允许。

袁盎说道:“吴楚叛乱,不过是想恢复封地,只有陛下杀了晁错,恢复他们的封地,叛乱便兵不血刃地平息。”

汉景帝心动了,便任命袁盎为太常出使吴国。

袁盎刚刚出发,汉景帝便按照袁盎的建议,诛杀了晁错。

不过吴王刘濞根本不想见袁盎,反而派来五百兵士准备杀死袁盎,幸亏有人相助袁盎才得以脱身。

汉景帝愤怒地罢免了袁盎,但是袁盎却借着汉景帝的手除掉了政敌晁错。

《史记》记载:“上卒问盎,盎对曰:‘·····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於是上嘿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06

七国之乱之后,窦太后逼迫汉景帝立弟弟梁王刘武为储君,汉景帝无奈之下求助于窦婴。

窦婴向汉景帝举荐了袁盎,汉景帝虽然不喜欢袁盎,但是还是用了袁盎。

袁盎用东周宋国“五世之乱”劝说窦太后,窦太后含泪驱逐了梁王。

梁王刘武回到封地了解到是袁盎的劝谏,于是便对其动了杀心。

第一个刺客来到长安打听袁盎的为人,结果众人纷纷评价袁盎是一位长者。

这名刺客便放弃了刺杀袁盎,并提醒他:“后面还有十多批刺客,一定要小心。”

袁盎心中很不高兴,果然家中出现很多怪事。

袁盎便出门找人占卜,在回来的路上,被梁王刘武派来的刺客杀害了。

《史记》记载:“袁盎心不乐,家又多怪,乃之棓生所问占。还,梁刺客後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

据《太平广记》记载,袁盎的墓被广川王刘去发掘,其中棺椁皆为陶瓦材质,陪葬品只有一面铜镜。

易中天:袁盎是一个很正直、很正派的人...是真正的‘士’,堪称‘无双国士’。

至于杀晁错,完全是摸汉景帝的脉,提出的建议。

后世把晁错的死怪在袁盎身上,应该是没了解汉景帝的腹黑~

下次继续说。

参考文献:《史记》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晁错身死,诸葛亮失败:聪明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你中招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中言说标签:晁错

    西汉初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到处残垣断壁,民不聊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争导致了人口凋零,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汉朝初期的统治者采用清静无为,修生养息的治国方针,“从民之欲,而不扰乱”。经过了七十余年的发展,社会秩序逐渐安定,经济繁荣,人口也有所增加,较之前的萧条景象大有改观,史称“文景之治”。但

  • 七国之乱中,晁错真的是罪魁祸首吗?他死得到底冤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晁错

    刘邦建立汉朝初期,因为迫于诸将的功劳,曾经封了八个异姓为王。这八个异姓王分别是:燕王臧荼、韩王信(与韩信同名,因为名气不如韩信大,为了区别划分两人,这个韩信便被习惯叫成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燕王臧荼被刘邦斩杀后,将卢绾封为燕王)、赵王张骜、长沙王吴芮。01那么这八个异

  • 汉景帝腰斩晁错后,七国之乱还是发生了,那他不是白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逻辑文化历史标签:晁错

    西汉初年,刘邦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册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立下了“非刘不得封王”的规矩,将自己的同姓宗室分封到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其中,吴王刘濞(bì)是刘邦的哥哥刘仲的儿子,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刘邦将其分封为吴王,统辖吴国三郡五十三城。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吴王的野心也越来

  • 汉景帝为凝聚人心,斩杀晁错,三个月后平定七国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晁错

    前154年,汉景帝削藩,对晁错说:“爱卿,还是你懂我,是忠臣”。次日,汉景帝下令将晁错腰斩,晁错死时,身上还穿着朝服。那么,汉景帝为何处死晁错呢?很简单,晁错为了汉朝,得罪太多人,汉景帝感谢晁错的“付出”,却必须让他死,这是晁错作为法家的悲哀。晁错,河南颍川人,早年钻研法家,以严厉、刚直、苛刻、心狠

  • 华夏朝史:晁错削藩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就是因为他低估了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剑宗臣标签:晁错

    华夏朝史:晁错削藩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就是因为他低估了一个人【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晁错来,那可真的就是太可惜了,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单凭他能认识到必须要削藩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大臣。不过,遗憾的人晁错削藩

  • 袁盎,连绿帽都能忍的无双国士,为什么却容不下一个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晁错

    01宽容与刻薄是两种看似水火不容的胸襟和气度,可二者却有机地统一于袁盎一身,并在其主演下,演绎出一幕幕历史活剧。袁盎乃汉朝早期政治家,与晁错同朝为官,曾有无双国士之名。袁盎在汉文帝时,曾出任过吴国丞相。景帝时,被调任回京,在朝为官。因这一“前科”,吴王挑头谋反时,景帝便派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吴国,希

  • 常言“师徒如父子”,可又说“伴君如伴虎”,最惨帝师非晁错莫属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书院标签:晁错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古人就明白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是多么重要了,但是各人的性情毕竟不一样,像小树一样被压抑久了是会反弹的,比如说张居正吧,因为他害怕万历皇帝朱翊钧迷恋写字后会像宋徽宗一样不务正业,所以干脆停了万历的书法课,后来他死后家宅被抄没,家属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只差没从坟里拉

  • 西汉晁错乃一代忠良,汉景帝却将其腰斩,让人不禁叹息忠臣命短!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晁错

    晁错是西汉时期人士,步入仕途后便侍奉于汉文帝与汉景帝,是西汉当时一位极其出色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提出的几条政策为西汉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只可惜晁错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遭奸人谗言媚上,以致身死。晁错是西汉时颍川人,颍川也是人才辈出之地,在后来东汉末年时期,郭嘉、荀彧、荀攸、徐庶等名士都是

  • 诛杀恩师晁错,七国未必会因此罢兵,汉景帝为何还执意将其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晁错

    汉景帝又不是七国诸侯肚子里的蛔虫,也没有学会未卜先知,如何知道杀了晁错七国不会罢兵?事实上,杀晁错之后七国并未罢兵,这是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们的观点,当时的汉景帝并不能确定。但是,“诛杀晁错”却是当时的汉景帝必须面临的选择。历朝历代,削藩都是一个大难题。不设藩王,没有人护卫自己;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都是

  • 晁错因削藩引起“七国之乱”被景帝腰斩,是替罪羊,还是咎由自取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晁错

    导语:晁错,颍川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成为太子刘启的启蒙老师,因其能言善辩,善于分析, 深得太子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誉为“智囊”。《汉书·袁盎晁错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晁错在文帝时提出了大量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