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晁错:七国之乱的始作俑者,正直的臣子沦为了削藩政策的牺牲品

晁错:七国之乱的始作俑者,正直的臣子沦为了削藩政策的牺牲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有坑V 访问量:4302 更新时间:2024/1/17 11:48:34

刘邦统一了天下之后,就把大汉进行了划分,分别赏给了他的几个兄弟。这几个兄弟表面上受到刘邦的统一管辖,但是在封地里想干啥就干啥,其实就是自己封地的小国王。刘邦这样做,看起来是和睦了几个兄弟的关系,却也把朝廷的权力削减了很多。到了文帝的时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诸侯王和文帝关系都不是那么亲密了,很多人心里就开始蠢蠢欲动了:他刘恒能当皇帝统一天下我为什么不能?

晁错是个正直的大臣,他看清了西汉王朝现在面临的问题:诸侯王的权力太大,封地太多,一旦起兵,对大汉的稳定很不利。于是他多次向文帝提出要削减那些大诸侯王的封地,剥夺他们的兵权。但是这些诸侯王也不是吃素的:我的领地你想要但是我可不想给你。

吴王刘濞的儿子去长安拜见文帝,然后陪太子读书饮酒,多次对太子出言不逊。太子本不想计较,但刘濞儿子得寸进尺。在一次下棋的时候,刘濞儿子再次对太子不恭敬,太子一怒之下用棋盘把刘濞儿子砸死了。这件事让刘濞对文帝起了怨恨,经常说自己有病,不去面见皇帝。长安的官员也知道是因为儿子被砸死的原因刘濞才不来的,就把一些吴国的使臣扣留了。没想到的是这让刘濞起了造反的心。文帝宽宏大量,心想不来就不来吧,就赐给了刘濞案几拐杖等,告诉他年事已高,可以不必来朝见了。看到文帝这样宽宏大量的对待自己,刘濞觉得这是个怂包皇帝,不是自己的对手,越来越不把文帝放在眼里了。刘濞仗着自己有炼铜、熬盐的资源,就不再征收赋税了;他自己的百姓也不向政府服兵役了。这些事情传出去之后,很多老百姓慕名来到吴国,吴国一时之间多了很多青壮年。

晁错看不下去刘濞这个人了,就向文帝谏言:“当初这个刘濞为了他儿子的死,不来朝见皇帝陛下,已经是不恭不敬;如今他仗着自己有炼铜和熬盐的财源,拐骗了一些流亡人口,他这是图谋不轨想造反啊。我们应该马上削减他的封地,要不然以后他势力强大了,我们就控制不了啊。”文帝让大臣们讨论晁错的建议,大臣们除了窦婴没人敢反对晁错。晁错觉得自己的建议不错,又趁机说楚王刘戊在薄太后服丧期间,与宫女私通,应该处死他。于是文帝就下令免了刘戊的死罪,把以前楚国的东海郡归朝廷管辖。一时之间,赵王、胶西王等都被剥夺了一些封地。

晁错在文帝的授意下还修改了三十多条法令,都是针对诸侯王的。这些诸侯王太生气了,被各种借口剥夺了封地,以前可是没有受过这样的气。尤其是刘濞,儿子的仇始终没有报,养精蓄锐这么对年,现在是时候起兵造反了。于是刘濞就联合了胶西王、赵王、济南王、齐王等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要诛杀晁错,起兵造反。文帝马上派周亚夫去迎击这些造反的诸侯王。

这个时候,安定了几十年的大汉朝又要打仗了,文帝觉得从高祖刘邦到现在,大汉朝隐忍多年,为的就是大汉的长治久安,打仗不仅造成人民流离失所,也会造成国力急剧下降。文帝不想打仗,就问大臣袁盎这事该怎么办?袁盎偷偷的告诉文帝,能让这些诸侯王退兵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诸侯王的要求,杀了晁错,然后把封地还给这些诸侯王。文帝答应了,不能因为一个大臣得罪了天下的老百姓。文帝偷偷的派人瞒着晁错,欺骗他去大街上巡查,然后就把晁错杀了。

周亚夫也是勇猛,先破了吴国和楚国的联军,刘濞被杀,楚王刘戊也自杀了。其余的造反军队也像小绵羊一样,不堪一击。仅仅用了三个月,声势浩大的造反兵就被镇压下去。造反的诸侯死了,削藩也就简单多了。

结论:晁错这个人对当时西汉的局势看的很明白,也是个正直的大臣,他错就错在没有远见,没有循序渐进的对削藩进行规划。削藩的政策是对的,但是不能急于一时。晁错太急功近利了,一连剥夺了几个藩王的封地,引起了藩王的共同仇恨。如果削藩能够各个击破,或许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了。晁错死的冤吗?也算是比较冤的。他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死。汉文帝其实是很支持晁错的,但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危,他又不得不杀掉晁错。晁错就沦为了汉文帝削藩政策的牺牲品。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袁盎,是真小人还是无双国士?晁错的死和他有多大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小小星说生活标签:晁错

    杀晁错,袁盎,是真小人还是无双国士?游戏永远不会那么简单!先了解一下袁盎是个什么样的人。01汉文帝很宠爱慎夫人,在宫中设宴的时候经常让慎夫人与窦皇后并肩而坐。有一次,汉文帝带着大臣们前往上林苑游玩,窦皇后和慎夫人随行,当晚在上林苑举行盛大的宴会。在布置宴会的时候,宦官将慎夫人和窦皇后的席位并排,中郎

  • 晁错身死,诸葛亮失败:聪明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你中招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中言说标签:晁错

    西汉初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到处残垣断壁,民不聊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争导致了人口凋零,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汉朝初期的统治者采用清静无为,修生养息的治国方针,“从民之欲,而不扰乱”。经过了七十余年的发展,社会秩序逐渐安定,经济繁荣,人口也有所增加,较之前的萧条景象大有改观,史称“文景之治”。但

  • 七国之乱中,晁错真的是罪魁祸首吗?他死得到底冤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晁错

    刘邦建立汉朝初期,因为迫于诸将的功劳,曾经封了八个异姓为王。这八个异姓王分别是:燕王臧荼、韩王信(与韩信同名,因为名气不如韩信大,为了区别划分两人,这个韩信便被习惯叫成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燕王臧荼被刘邦斩杀后,将卢绾封为燕王)、赵王张骜、长沙王吴芮。01那么这八个异

  • 汉景帝腰斩晁错后,七国之乱还是发生了,那他不是白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逻辑文化历史标签:晁错

    西汉初年,刘邦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册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立下了“非刘不得封王”的规矩,将自己的同姓宗室分封到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其中,吴王刘濞(bì)是刘邦的哥哥刘仲的儿子,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刘邦将其分封为吴王,统辖吴国三郡五十三城。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吴王的野心也越来

  • 汉景帝为凝聚人心,斩杀晁错,三个月后平定七国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晁错

    前154年,汉景帝削藩,对晁错说:“爱卿,还是你懂我,是忠臣”。次日,汉景帝下令将晁错腰斩,晁错死时,身上还穿着朝服。那么,汉景帝为何处死晁错呢?很简单,晁错为了汉朝,得罪太多人,汉景帝感谢晁错的“付出”,却必须让他死,这是晁错作为法家的悲哀。晁错,河南颍川人,早年钻研法家,以严厉、刚直、苛刻、心狠

  • 华夏朝史:晁错削藩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就是因为他低估了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剑宗臣标签:晁错

    华夏朝史:晁错削藩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就是因为他低估了一个人【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晁错来,那可真的就是太可惜了,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单凭他能认识到必须要削藩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大臣。不过,遗憾的人晁错削藩

  • 袁盎,连绿帽都能忍的无双国士,为什么却容不下一个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晁错

    01宽容与刻薄是两种看似水火不容的胸襟和气度,可二者却有机地统一于袁盎一身,并在其主演下,演绎出一幕幕历史活剧。袁盎乃汉朝早期政治家,与晁错同朝为官,曾有无双国士之名。袁盎在汉文帝时,曾出任过吴国丞相。景帝时,被调任回京,在朝为官。因这一“前科”,吴王挑头谋反时,景帝便派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吴国,希

  • 常言“师徒如父子”,可又说“伴君如伴虎”,最惨帝师非晁错莫属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书院标签:晁错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古人就明白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是多么重要了,但是各人的性情毕竟不一样,像小树一样被压抑久了是会反弹的,比如说张居正吧,因为他害怕万历皇帝朱翊钧迷恋写字后会像宋徽宗一样不务正业,所以干脆停了万历的书法课,后来他死后家宅被抄没,家属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只差没从坟里拉

  • 西汉晁错乃一代忠良,汉景帝却将其腰斩,让人不禁叹息忠臣命短!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晁错

    晁错是西汉时期人士,步入仕途后便侍奉于汉文帝与汉景帝,是西汉当时一位极其出色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提出的几条政策为西汉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只可惜晁错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遭奸人谗言媚上,以致身死。晁错是西汉时颍川人,颍川也是人才辈出之地,在后来东汉末年时期,郭嘉、荀彧、荀攸、徐庶等名士都是

  • 诛杀恩师晁错,七国未必会因此罢兵,汉景帝为何还执意将其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晁错

    汉景帝又不是七国诸侯肚子里的蛔虫,也没有学会未卜先知,如何知道杀了晁错七国不会罢兵?事实上,杀晁错之后七国并未罢兵,这是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们的观点,当时的汉景帝并不能确定。但是,“诛杀晁错”却是当时的汉景帝必须面临的选择。历朝历代,削藩都是一个大难题。不设藩王,没有人护卫自己;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