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统一了天下之后,就把大汉进行了划分,分别赏给了他的几个兄弟。这几个兄弟表面上受到刘邦的统一管辖,但是在封地里想干啥就干啥,其实就是自己封地的小国王。刘邦这样做,看起来是和睦了几个兄弟的关系,却也把朝廷的权力削减了很多。到了文帝的时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诸侯王和文帝关系都不是那么亲密了,很多人心里就开始蠢蠢欲动了:他刘恒能当皇帝统一天下我为什么不能?
晁错是个正直的大臣,他看清了西汉王朝现在面临的问题:诸侯王的权力太大,封地太多,一旦起兵,对大汉的稳定很不利。于是他多次向文帝提出要削减那些大诸侯王的封地,剥夺他们的兵权。但是这些诸侯王也不是吃素的:我的领地你想要但是我可不想给你。
吴王刘濞的儿子去长安拜见文帝,然后陪太子读书饮酒,多次对太子出言不逊。太子本不想计较,但刘濞儿子得寸进尺。在一次下棋的时候,刘濞儿子再次对太子不恭敬,太子一怒之下用棋盘把刘濞儿子砸死了。这件事让刘濞对文帝起了怨恨,经常说自己有病,不去面见皇帝。长安的官员也知道是因为儿子被砸死的原因刘濞才不来的,就把一些吴国的使臣扣留了。没想到的是这让刘濞起了造反的心。文帝宽宏大量,心想不来就不来吧,就赐给了刘濞案几拐杖等,告诉他年事已高,可以不必来朝见了。看到文帝这样宽宏大量的对待自己,刘濞觉得这是个怂包皇帝,不是自己的对手,越来越不把文帝放在眼里了。刘濞仗着自己有炼铜、熬盐的资源,就不再征收赋税了;他自己的百姓也不向政府服兵役了。这些事情传出去之后,很多老百姓慕名来到吴国,吴国一时之间多了很多青壮年。
晁错看不下去刘濞这个人了,就向文帝谏言:“当初这个刘濞为了他儿子的死,不来朝见皇帝陛下,已经是不恭不敬;如今他仗着自己有炼铜和熬盐的财源,拐骗了一些流亡人口,他这是图谋不轨想造反啊。我们应该马上削减他的封地,要不然以后他势力强大了,我们就控制不了啊。”文帝让大臣们讨论晁错的建议,大臣们除了窦婴没人敢反对晁错。晁错觉得自己的建议不错,又趁机说楚王刘戊在薄太后服丧期间,与宫女私通,应该处死他。于是文帝就下令免了刘戊的死罪,把以前楚国的东海郡归朝廷管辖。一时之间,赵王、胶西王等都被剥夺了一些封地。
晁错在文帝的授意下还修改了三十多条法令,都是针对诸侯王的。这些诸侯王太生气了,被各种借口剥夺了封地,以前可是没有受过这样的气。尤其是刘濞,儿子的仇始终没有报,养精蓄锐这么对年,现在是时候起兵造反了。于是刘濞就联合了胶西王、赵王、济南王、齐王等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要诛杀晁错,起兵造反。文帝马上派周亚夫去迎击这些造反的诸侯王。
这个时候,安定了几十年的大汉朝又要打仗了,文帝觉得从高祖刘邦到现在,大汉朝隐忍多年,为的就是大汉的长治久安,打仗不仅造成人民流离失所,也会造成国力急剧下降。文帝不想打仗,就问大臣袁盎这事该怎么办?袁盎偷偷的告诉文帝,能让这些诸侯王退兵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诸侯王的要求,杀了晁错,然后把封地还给这些诸侯王。文帝答应了,不能因为一个大臣得罪了天下的老百姓。文帝偷偷的派人瞒着晁错,欺骗他去大街上巡查,然后就把晁错杀了。
周亚夫也是勇猛,先破了吴国和楚国的联军,刘濞被杀,楚王刘戊也自杀了。其余的造反军队也像小绵羊一样,不堪一击。仅仅用了三个月,声势浩大的造反兵就被镇压下去。造反的诸侯死了,削藩也就简单多了。
结论:晁错这个人对当时西汉的局势看的很明白,也是个正直的大臣,他错就错在没有远见,没有循序渐进的对削藩进行规划。削藩的政策是对的,但是不能急于一时。晁错太急功近利了,一连剥夺了几个藩王的封地,引起了藩王的共同仇恨。如果削藩能够各个击破,或许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了。晁错死的冤吗?也算是比较冤的。他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死。汉文帝其实是很支持晁错的,但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危,他又不得不杀掉晁错。晁错就沦为了汉文帝削藩政策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