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晁错身死,诸葛亮失败:聪明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你中招了吗?

晁错身死,诸葛亮失败:聪明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你中招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中言说 访问量:1861 更新时间:2023/12/15 4:53:12

西汉初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到处残垣断壁,民不聊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争导致了人口凋零,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汉朝初期的统治者采用清静无为,修生养息的治国方针,“从民之欲,而不扰乱”。

经过了七十余年的发展,社会秩序逐渐安定,经济繁荣,人口也有所增加,较之前的萧条景象大有改观,史称“文景之治”。

但是,在这看似平静的湖面下,却又暗藏着种种暗流。其中最严重的一股莫过于“一国两制”的藩王们过于强大,尾大不掉,威胁中央政权。

于是御史大夫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理由是“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等到藩王们羽翼丰满,再存心造反,那时就无法收拾了。

晁错师从精通尚书的唯一一个“济南伏生”,学贯儒法,口才又好,做到了太子家令,对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景帝影响很大,号称智囊。

晁错还写过《论守边疏》、《论贵粟疏》和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被誉为“西汉鸿文”。他是一个有学问的,有才华的,有思想的人。

但他在人际关系上却一塌糊涂。《史记》、《汉书》都说晁错为人“峭直刻深”。意思就是说,他这个人,严厉刚直,但是为人却很苛刻,而且心狠手辣。

因此,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带头造反,七国兴乱,朝野震惊,舆论哗然时,没有人站在晁错这边。

有人甚至还向景帝提出杀晁错以清君侧,安抚叛军。提出这个建议的除了口碑极好的袁盎,还有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相当于一个政府总理,一个公安部长,一个司法部长。

就这样,“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晁错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无比窝囊地被腰斩了。晁错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身边的伙伴手上。

可怜晁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说到底,中国还是一个人情社会,从古至今,不管在职场也好,还是生活中也罢,人际关系永远是事情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晁错之死,不能不令人遗憾。那么人际关系极佳的诸葛亮为何未能延续蜀汉的命运呢?

诸葛亮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益州人士对他都佩服之至。《三国志·杨洪传》正文中记载“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蜀郡成都人张裔,对诸葛亮可谓心悦诚服,推崇备至,赞不绝口。他到处对人说,但凡在诸葛亮领导下,都会奋不顾身地忘我工作。

就连反对派谯周,也反汉不反亮,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第一个跑到前线奔丧。

诸葛亮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大方向的错误。

作者分析诸葛亮不能改变刘备既定的组织路线,不能追随时代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实施“蜀人治蜀”的方针政策。所以导致了“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蜀汉政权的结构有三股,刘备的荆州集团在最上层,刘璋的东州集团在中层,益州的土著集团却在最底层。这就是蜀汉政权的大体状态。

因此,益州的土著们,打心底就不喜欢蜀汉政权,他们时刻“蠢蠢欲动”“图谋不轨”,因此刘备的蜀汉政权基础不稳,就像坐在了火药桶上。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动对外战争,使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以外战防内战。但是当局的穷兵黩武,造成民疲卒敝,最终加快了蜀汉的灭亡。

最终的结果是政治清明的蜀国最先灭亡,而治理最差的吴国国祚最长。令诸葛亮欲让蜀汉一统三国的政治理想付之东流。

唐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处理国家大事如此,处理个人小事亦是如此。

在保证大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情成败的关键。毕竟所有的事,都要依靠人去执行。

而大方向错了,你越努力反而离目标越远。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七国之乱中,晁错真的是罪魁祸首吗?他死得到底冤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晁错

    刘邦建立汉朝初期,因为迫于诸将的功劳,曾经封了八个异姓为王。这八个异姓王分别是:燕王臧荼、韩王信(与韩信同名,因为名气不如韩信大,为了区别划分两人,这个韩信便被习惯叫成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燕王臧荼被刘邦斩杀后,将卢绾封为燕王)、赵王张骜、长沙王吴芮。01那么这八个异

  • 汉景帝腰斩晁错后,七国之乱还是发生了,那他不是白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逻辑文化历史标签:晁错

    西汉初年,刘邦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册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立下了“非刘不得封王”的规矩,将自己的同姓宗室分封到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其中,吴王刘濞(bì)是刘邦的哥哥刘仲的儿子,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刘邦将其分封为吴王,统辖吴国三郡五十三城。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吴王的野心也越来

  • 汉景帝为凝聚人心,斩杀晁错,三个月后平定七国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晁错

    前154年,汉景帝削藩,对晁错说:“爱卿,还是你懂我,是忠臣”。次日,汉景帝下令将晁错腰斩,晁错死时,身上还穿着朝服。那么,汉景帝为何处死晁错呢?很简单,晁错为了汉朝,得罪太多人,汉景帝感谢晁错的“付出”,却必须让他死,这是晁错作为法家的悲哀。晁错,河南颍川人,早年钻研法家,以严厉、刚直、苛刻、心狠

  • 华夏朝史:晁错削藩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就是因为他低估了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剑宗臣标签:晁错

    华夏朝史:晁错削藩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就是因为他低估了一个人【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晁错来,那可真的就是太可惜了,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单凭他能认识到必须要削藩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大臣。不过,遗憾的人晁错削藩

  • 袁盎,连绿帽都能忍的无双国士,为什么却容不下一个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晁错

    01宽容与刻薄是两种看似水火不容的胸襟和气度,可二者却有机地统一于袁盎一身,并在其主演下,演绎出一幕幕历史活剧。袁盎乃汉朝早期政治家,与晁错同朝为官,曾有无双国士之名。袁盎在汉文帝时,曾出任过吴国丞相。景帝时,被调任回京,在朝为官。因这一“前科”,吴王挑头谋反时,景帝便派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吴国,希

  • 常言“师徒如父子”,可又说“伴君如伴虎”,最惨帝师非晁错莫属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书院标签:晁错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古人就明白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是多么重要了,但是各人的性情毕竟不一样,像小树一样被压抑久了是会反弹的,比如说张居正吧,因为他害怕万历皇帝朱翊钧迷恋写字后会像宋徽宗一样不务正业,所以干脆停了万历的书法课,后来他死后家宅被抄没,家属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只差没从坟里拉

  • 西汉晁错乃一代忠良,汉景帝却将其腰斩,让人不禁叹息忠臣命短!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晁错

    晁错是西汉时期人士,步入仕途后便侍奉于汉文帝与汉景帝,是西汉当时一位极其出色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提出的几条政策为西汉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只可惜晁错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遭奸人谗言媚上,以致身死。晁错是西汉时颍川人,颍川也是人才辈出之地,在后来东汉末年时期,郭嘉、荀彧、荀攸、徐庶等名士都是

  • 诛杀恩师晁错,七国未必会因此罢兵,汉景帝为何还执意将其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晁错

    汉景帝又不是七国诸侯肚子里的蛔虫,也没有学会未卜先知,如何知道杀了晁错七国不会罢兵?事实上,杀晁错之后七国并未罢兵,这是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们的观点,当时的汉景帝并不能确定。但是,“诛杀晁错”却是当时的汉景帝必须面临的选择。历朝历代,削藩都是一个大难题。不设藩王,没有人护卫自己;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都是

  • 晁错因削藩引起“七国之乱”被景帝腰斩,是替罪羊,还是咎由自取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晁错

    导语:晁错,颍川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成为太子刘启的启蒙老师,因其能言善辩,善于分析, 深得太子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誉为“智囊”。《汉书·袁盎晁错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晁错在文帝时提出了大量政治、

  •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五百年来谁著史标签:晁错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晁错削藩来,那可真的就是谋划了很久了,早在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就要削藩,可惜的是汉文帝并没有采取晁错削藩的政策。然而,晁错不屈不挠终于熬死了汉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