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晁错被腰斩弃世后,袁盎又惨死,汉景帝评论几句话,证明帝王心术

晁错被腰斩弃世后,袁盎又惨死,汉景帝评论几句话,证明帝王心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侯卫朝 访问量:3057 更新时间:2024/1/25 22:14:18

在汉朝初年发生过一件震动朝野内外的大事,一是七国之乱,一是“诛晁错,清君侧”的振聋发聩的造反口号。晁错为什么必须死?他不是汉景帝最敬重的恩师和最器重的栋梁之材吗?汉景帝明知道晁错无罪,晁错为何必须死呢?

晁错首先死于他的性格,晁错并非是完全无辜的,至少在太史公眼里,晁错性格还是有纰漏的。对于晁错和袁盎的关系极差这一点,太史公也有提及,不完全是袁盎的问题。

太史公曰:袁盎虽不好学,亦善傅会,仁心为质,引义慨。遭孝文初立,资适逢世。时以变易,及吴楚一说,说虽行哉,然复不遂。好声矜贤,竟以名败。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後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雠,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不急匡救,欲报私雠”这个两句话,已经点明了晁错最大的性格缺陷——嫉妒,公报私仇。司马迁认为晁错的死因是——因私废公,他想借助七国谋反这件事,留守后方,清算袁盎小团体,借口是袁盎拿过吴王的钱。这个借口极其拙劣,只能逼着袁盎狗急跳墙,顺便逼急了同样拿过吴王钱,跟袁盎关系不错的窦婴

窦婴其人虽然是窦太后的人,也不怎么讨喜,不管他讨不讨喜,毕竟是窦太后娘家的人,太后一定向着他,皇帝也投鼠忌器,不敢拿窦婴怎么办,直到最后也只是玩阴的。

晁错不但小心眼,挟私报复,还鲁莽,铤而走险。如果晁错按正常路线走,他不但不会死,而且可能真正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惜他并不是情商极高的人。

汉景帝是个老道的狐狸,他表面重情重义,爱臣如子,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实际刻薄寡恩,自私多疑,城府极深。他恨透了梁王,但梁王和窦太后都没察觉,他从来没信过任何人,包括晁错,但当时谁也没看出这一点,包括晁错自己。

后十馀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

从太史公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汉景帝问过晁错对策,晁错说,皇帝干脆御驾亲征,他留守。汉景帝不由思量道:晁错到底想干什么呢?其实汉景帝在事发的第一时间,恐怕心里想到的就是一个“杀”字,但他怎么能将这个决定说出口呢?毕竟他对朝野上下表现得是如此器重和信任晁错。

晁错并不知道自己处于危险之中,他不抓住最后的机会让自己得救,反而急忙趁机清理异党,还巧舌如簧,证据确凿地说:“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

袁盎吓坏了,连夜跑到窦婴家里去,窦婴半夜三更就拉着袁盎冲进汉景帝和晁错谈话现场,当场恭维了晁错,让晁错一下子懵了。

伸手不打笑脸人,平时仇恨极深的两个人,又都是能臣,必然在仇恨之余,对对手也有那么一丝看重吧?就这点看重,很容易在恭维中变成愧疚和感激。人性是很复杂的,人也都是有虚荣心的。晁错的虚荣心和平常人不同,他是需要认可的,尤其是他的对手。

晁错犹豫了,这一犹豫,他就被杀了。

袁盎先是回答了景帝,如何应对吴王的问题,言语间句句说吴王是不可能成事的,把吴王的能力贬得一钱不值,说他要造反都是奸人的主意,言外之意是,这人没怎么有脑子的。

立场表明后,汉景帝和晁错分别得到安抚,然后袁盎说:“愿屏退左右”,汉景帝果然照做了。

袁盎说:“晁错为什么还在呢?接下来的话只能陛下一个人知道。”于是皇帝让晁错退下了。

于是袁盎仿佛开了挂,字字珠玑,每一句话说的都是汉景帝内心真正的话,没有一个字的废话——

“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汉景帝听后,按理说应该勃然大怒,指责袁盎挟私报复,嫉妒同僚,但是他沉默了,这个沉默意味深长,说明袁盎说出的正是他心中所想,也说明汉景帝是个自私冷血,城府极深的人,他一定要有人替他说出他的决定,他才能够做这件事,不留任何污点。

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于是给袁盎升了官。但时隔不久,他就让袁盎去吴国旅游了,袁盎才知道,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到底有多准。

几天后,丞相和中尉,在有汉景帝撑腰的前提下,骗杀了晁错,晁错最终被腰斩于世,下场凄惨,汉景帝始终没敢亲自干这件事,只是默念道:对不起老师,事后在群臣面前唏嘘感慨一番,而事如所愿,晁错被冤杀后,七国之乱依然顺利地爆发了,差点将小朝廷颠覆了。可见有没有晁错,七国终归是要反的。

汉景帝还不想自己杀袁盎,就想借吴王的手杀他,没想到袁盎跑到吴国后,又冒着生命危险跑回来了,但终身没被重用,因为事后汉景帝在后悔之余,言外之意表明自己是受人蒙蔽,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袁盎。当然也是窦婴,从此窦婴也没得到丞相的位置,最终下场也很凄惨。

想想汉景帝曾经杀了他的亲生儿子刘荣,将锅甩给郅都,我们就知道,这事儿他也不是第一次干了。所以晁错死得不冤,他也必须死,因为皇帝需要他死,政治正确需要他死,至于袁盎,不幸地充当了那把临时的刀锋,仅此而已。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一盘棋引发的血案,竟埋下七国之乱的祸根,晁错成了可怜的替罪羊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晁错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杀了晁错,晁错在景帝还是太子时,曾是太子少师,与景帝的感情甚厚,景帝继位后更是对其宠幸有加,地位甚至超过九卿,如今他却死在了景帝手中,景帝杀他是为了平乱,七王之乱。七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胶西王刘昂。而他们打的旗号是“清君侧,

  • 汉景帝是个好皇帝,但杀晁错、周亚夫之事,可看出他刻薄寡恩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晁错

    总体来看,在位16年的汉景帝的确是个好皇帝。他继承父亲文帝的政策,与民休息,达成了“文景之治”这一治世。从他即位之初,就开始减缓刑罚,残酷的肉刑与致死的笞刑在他这里画上了句号。景帝为人刚决果断,对比于优柔寡断,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本是一个不错的性格。但是这个性格太过极端,就会显得他刻薄寡恩。“七国之乱

  • 晁错:七国之乱的始作俑者,正直的臣子沦为了削藩政策的牺牲品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有坑V标签:晁错

    刘邦统一了天下之后,就把大汉进行了划分,分别赏给了他的几个兄弟。这几个兄弟表面上受到刘邦的统一管辖,但是在封地里想干啥就干啥,其实就是自己封地的小国王。刘邦这样做,看起来是和睦了几个兄弟的关系,却也把朝廷的权力削减了很多。到了文帝的时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诸侯王和文帝关系都不是那么亲密了,很多人

  • 袁盎,是真小人还是无双国士?晁错的死和他有多大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小小星说生活标签:晁错

    杀晁错,袁盎,是真小人还是无双国士?游戏永远不会那么简单!先了解一下袁盎是个什么样的人。01汉文帝很宠爱慎夫人,在宫中设宴的时候经常让慎夫人与窦皇后并肩而坐。有一次,汉文帝带着大臣们前往上林苑游玩,窦皇后和慎夫人随行,当晚在上林苑举行盛大的宴会。在布置宴会的时候,宦官将慎夫人和窦皇后的席位并排,中郎

  • 晁错身死,诸葛亮失败:聪明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你中招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中言说标签:晁错

    西汉初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到处残垣断壁,民不聊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争导致了人口凋零,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汉朝初期的统治者采用清静无为,修生养息的治国方针,“从民之欲,而不扰乱”。经过了七十余年的发展,社会秩序逐渐安定,经济繁荣,人口也有所增加,较之前的萧条景象大有改观,史称“文景之治”。但

  • 七国之乱中,晁错真的是罪魁祸首吗?他死得到底冤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晁错

    刘邦建立汉朝初期,因为迫于诸将的功劳,曾经封了八个异姓为王。这八个异姓王分别是:燕王臧荼、韩王信(与韩信同名,因为名气不如韩信大,为了区别划分两人,这个韩信便被习惯叫成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燕王臧荼被刘邦斩杀后,将卢绾封为燕王)、赵王张骜、长沙王吴芮。01那么这八个异

  • 汉景帝腰斩晁错后,七国之乱还是发生了,那他不是白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逻辑文化历史标签:晁错

    西汉初年,刘邦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册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立下了“非刘不得封王”的规矩,将自己的同姓宗室分封到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其中,吴王刘濞(bì)是刘邦的哥哥刘仲的儿子,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刘邦将其分封为吴王,统辖吴国三郡五十三城。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吴王的野心也越来

  • 汉景帝为凝聚人心,斩杀晁错,三个月后平定七国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晁错

    前154年,汉景帝削藩,对晁错说:“爱卿,还是你懂我,是忠臣”。次日,汉景帝下令将晁错腰斩,晁错死时,身上还穿着朝服。那么,汉景帝为何处死晁错呢?很简单,晁错为了汉朝,得罪太多人,汉景帝感谢晁错的“付出”,却必须让他死,这是晁错作为法家的悲哀。晁错,河南颍川人,早年钻研法家,以严厉、刚直、苛刻、心狠

  • 华夏朝史:晁错削藩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就是因为他低估了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剑宗臣标签:晁错

    华夏朝史:晁错削藩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就是因为他低估了一个人【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晁错来,那可真的就是太可惜了,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单凭他能认识到必须要削藩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大臣。不过,遗憾的人晁错削藩

  • 袁盎,连绿帽都能忍的无双国士,为什么却容不下一个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晁错

    01宽容与刻薄是两种看似水火不容的胸襟和气度,可二者却有机地统一于袁盎一身,并在其主演下,演绎出一幕幕历史活剧。袁盎乃汉朝早期政治家,与晁错同朝为官,曾有无双国士之名。袁盎在汉文帝时,曾出任过吴国丞相。景帝时,被调任回京,在朝为官。因这一“前科”,吴王挑头谋反时,景帝便派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吴国,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