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巡守睢阳的手段,是否过于惨烈?周遇吉守宁武关为何没有这么做

张巡守睢阳的手段,是否过于惨烈?周遇吉守宁武关为何没有这么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卜彩霞 访问量:4298 更新时间:2024/1/14 23:32:22

要说历史上最惨烈的守城战,或许就是唐朝中期张巡守睢阳的战役了。那时候正值安史之乱爆发,张巡所镇守的睢阳,是江淮地区的门户。

而江淮一带,是唐朝为数不多还掌握在手里的赋税重地。可以说,一旦唐朝失去了睢阳,那么就等于失去了军需资源,别指望能平定安史之乱了。这也是安史叛军如此重视睢阳的原因。

安史叛军带了10多万大军前来,反观唐朝这边,早已乱成了一团,压根就没工夫派重兵死守睢阳。镇守睢阳的重任就落在了张巡肩头。

张巡手里只有不到1万人马,却能够和安史叛军的10多万大军交战400多回合。期间不少人都劝说张巡投降,但都被他严厉拒绝。

那么守城的代价有多大呢?当时士兵每天只能分到一勺米的口粮,城内的树皮和纸张都被吃了个一干二净,士兵们饿得连弓都拉不开了。

眼看着大部分士兵一个个倒下,张巡心如刀绞,他索性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将她的肉煮了分给大家吃。开了这个先例以后,睢阳城内就疯狂了,人吃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当时城中的老人小孩妇女,几乎全都被当成了口粮,史料记载有至少3万百姓,都被当成了口粮。张巡就是靠着这种惨烈的局面,才勉强守住了城池。

不过对方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就算是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依旧只能挡住叛军10个月时间而已。城破以后,张巡也英雄牺牲。但是他为唐朝争取的这10个月,彻底扭转了安史之乱的战争结局。

虽然张巡守睢阳比较惨烈,但是由于他的所作所为过于残忍,因此张巡在历史上至今都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人。打仗和拼命是否一定要划等号?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看你心中什么东西更重要了,很显然,在张巡心中,对唐朝的忠心,比任何东西都要重要。

其实明朝末年的时候,也有一个非常类似的人物,那便是周遇吉。不过周遇吉就没有张巡这么走极端了。

那时候李自成二次创业,气焰嚣张。这回他得到了高人指点,打出了“闯来了不纳粮”的旗号,立马吸引了若干百姓加入到了农民起义军当中。

因此,当李自成打算从河南北上进入山西,再从山西进入河北,随后直奔京城而来的路上,他已经招揽了超过100万人加入了自己的队伍。

李自成号称拥兵百万,真实数据至少在50万人以上,这绝对是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一路上势不可挡,所向披靡。

可是,当李自成来到代州的时候,他停下了脚步。为啥呢?原来这里的守将是陕西总兵周遇吉,这是一个狠人,在代州狠狠抵挡了李自成一阵子。

不过说到底,代州只是一个小县城,这地方压根就无法施展周遇吉的才华。因此周遇吉在抵挡不住闯军的时候,只好选择撤军。

他把部队撤到了宁武关内,这地方可是周遇吉为李自成或者自己准备好的坟场。山西有三座防御鞑靼骑兵的关卡,分别是雁门关、宁武关、偏关。

宁武关在两者之间,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这地方地势险要,是周遇吉排兵布阵的好地方。不过我们要知道,当时周遇吉手里,只有6千人马而已。而李自成手里,至少有50万大军。

实力悬殊,一目了然。为此,周遇吉认为,只有智取才能坚守,要是硬拼,这点人马压根就不够李自成塞牙缝的。

因此,周遇吉首先派遣一部分战斗力差的士兵出城诱敌,等到敌军被吸引入城以后,周遇吉再利用城中的埋伏,将这群人全部诛杀。

李自成大军猛攻城墙的时候,周遇吉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予以强烈反击,李自成大军死伤惨重,依旧啃不下宁武关。

但是宁武关的弹药已经打光了,再往后,只能靠肉搏战了。而李自成手里,依旧还有重炮。

这个时候周遇吉所期待的,就是背后的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能够派遣援军前来支援。

只可惜,这两大总兵迟迟没有派出援军的意思,周遇吉也能理解,毕竟他们所镇守的地方,是保卫京城更重要的防线。

那么留给周遇吉的,只有殉国这一条路了。即使要殉国,周遇吉也要给闯军造成最大的伤害。所以说周遇吉此后守城更加坚定,他手下的官兵们也视死如归,没有一个孬种。

在李自成的重炮之下,宁武关终于还是被炸开了一个豁口,大量农民军冲入了关内。周遇吉本人在力战中,被农民军射成了刺猬。也有人说,周遇吉被农民军抓获后,吊在了高杆之上,乱箭射杀,随后又将其给肢解了。

周遇吉的夫人也很英勇,巾帼不让须眉,带领几十名妇女英勇作战,爬上屋顶射杀不少农民军。结果这几十名妇女,全部被农民军给活活烧死了。

李自成啃下宁武关,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期间死伤七八万人。这可都是李自成的精锐部队啊,他想着都肉疼。为了给这帮人报仇,李自成下令屠戮宁武关内所有人,老弱妇孺一个不留。

李自成当时已经后怕了,他认为,如果明朝再来几个周遇吉和宁武关,那农民军是不可能胜利的。宁武关显然比不上大同和宣府,接下来的仗是否更难打呢?

李自成显然十分迷茫。可就在这个时候,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的降表,先后送到了李自成跟前,这从天而降的大好事,让李自成也摸不着头脑。

或许是李自成在宁武关的屠城行为,震慑住了这两位总兵。不管怎样,大同、宣府两大军事重镇,先后投降了李自成,为李自成进攻京城扫清了主要障碍。

只可惜,镇守宁武关的周遇吉,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用生命保卫的大后方,居然如此轻易就选择了投降。

标签: 张巡

更多文章

  • 张巡与叛军交战400多次,歼敌12万,挽救了大唐江山,却受尽非议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张巡

    在古代,有些人注定是不平凡的,他们虽然是读书人,但是并不能妨碍在乱世面前发挥自己的能量,明朝时期的王守仁是一位这样的人,他一个人独自就镇压了藩王的造反活动。王守仁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他的后世评价也非常的高,今天我们说一个生活在唐朝时期的人,这个人的功劳可以排在第一行列,但是他这个人却受尽非议,到底是

  • 睢阳保卫战,张巡有大功于唐皇,但也吃百姓无数,看后世如何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姜亮亮标签:张巡

    唐肃宗至德元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余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当时,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

  • 尹子奇攻打睢阳城,张巡用了什么妙计?尹子奇是如何被打败的?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张巡

    过了几个月,尹子奇得到增援兵力,便重新围住了睢阳城。张巡为了打败叛军,守住城池,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法子打击敌人。一到晚上,张巡就命士兵们擂响战鼓,竖起大旗,摆出一副开城出击的样子,天一亮,就命兵士休息,安心睡觉。这样一来,可把叛军害惨了。一听到鼓声,尹子奇就命令集合,摆出迎战架

  • 死守睢阳的张巡,是挽救唐朝的功臣,还是十恶不赦的魔鬼

    历史人物编辑:寒云天标签:张巡

    张巡是谁?唐朝中期名臣名将,曾在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挡住了叛军南下之势,有效护卫了唐王朝的赋税要地——江淮。张巡殉国后,唐肃宗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代宗时期,张巡被评为“至德已来将相,功效明着”第一等。唐宣宗时期,张巡图像被挂到凌烟阁。此后历代,皆对张巡有加封,到了清朝时期,张巡甚至被请

  • “张巡死守睢阳,在此过程中吃掉三万城中百姓”,史料是否真实?

    历史人物编辑:冯嘉慧标签:张巡

    张巡在“安史之乱”的两年时间中,死守睢阳,为唐朝最终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城破被俘,宁死不降。在守城过程中,因城中粮尽,他杀死自己的爱妾给士兵充饥,最后城中妇女老少均杀之食用。这不是我的原创,这是北宋时期“四朝元老”,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谏官、也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先生在其所著的《资治通鉴》中

  • 张巡祠:商丘归德古城里的“满江红”

    历史人物编辑:叶叶草说剧标签:张巡

    唐代的归德商丘是江淮的屏障,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公元757年,安史之乱叛军为了拿下睢阳,由此南下江淮,叛军派大将尹子奇率13万将士准备夺取睢阳。睢阳太守许远向雍丘防御史张巡求救。张巡立即领兵3000人进驻睢阳,与许远守军3800人一起合兵抗战,守卫睢阳。张巡有勇有谋,精通兵法,此前已多次打了以少胜多的

  • 张巡守睢阳意义何在,他最后默许士兵吃人对吗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张巡

    张巡守睢阳是唐朝安史之乱中一处特殊的战役。主要特殊在三个方面:第一、孤立无援。当时的睢阳已经成为了一个孤城,已经完全和唐军失去了联系,并且被叛军重重包围。第二、以寡敌众。张巡的对手是尹子琦,尹子琦是叛军中的名将,用13万大军攻打近万人的睢阳城。张巡竟然还能够坚守10个月之久。第三、人吃人现象。非常负

  • 死守孤城近一年,张巡杀掉爱妾当军粮,得以进入历代帝王庙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奇界标签:张巡

    鲁迅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历史上敢于赴死的人不在少数,不见得都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士不仅要敢于赴死,还要能承担责任,在国破山河碎时,虽不能救天下,但起码能守一城。笔者今天要说的张巡就是这样的人,一个真正的勇士,不仅能视死如归,还能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挽救了大唐的

  • 为固守睢阳,张巡食人三万,他究竟是英雄还是屠夫?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张巡

    历史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很多历史事件的结果并不能预料,有可能某个小人物的举动就机缘巧合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但当我们平心静气思忖后却会发现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却又有着历史大势上的必然性。就像天宝年间的雍丘县令张巡,在彼时他也不过只是一位微不足道的微末小官,但是当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一场涤荡王朝的安史之乱开始

  • 公道自在人心,为守孤城吃光百姓,这样的张巡做的对吗?

    历史人物编辑:贺鹏标签:张巡

    公元1645年,这一年是明弘光元年,也是清顺治二年,五月南京城危在旦夕,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南明的礼部尚书钱谦益,正在酝酿着投河殉国。结果世人皆知,他连个妓女都不如,钱谦益纵身一跃,却发现湖水有些凉,慌忙爬上船来,一个以忠孝仁义著称的钱谦益,就这样自导自演了一出闹剧。第二天他就率领文武百官,跪迎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