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历史上最惨烈的守城战,或许就是唐朝中期张巡守睢阳的战役了。那时候正值安史之乱爆发,张巡所镇守的睢阳,是江淮地区的门户。
而江淮一带,是唐朝为数不多还掌握在手里的赋税重地。可以说,一旦唐朝失去了睢阳,那么就等于失去了军需资源,别指望能平定安史之乱了。这也是安史叛军如此重视睢阳的原因。
安史叛军带了10多万大军前来,反观唐朝这边,早已乱成了一团,压根就没工夫派重兵死守睢阳。镇守睢阳的重任就落在了张巡肩头。
张巡手里只有不到1万人马,却能够和安史叛军的10多万大军交战400多回合。期间不少人都劝说张巡投降,但都被他严厉拒绝。
那么守城的代价有多大呢?当时士兵每天只能分到一勺米的口粮,城内的树皮和纸张都被吃了个一干二净,士兵们饿得连弓都拉不开了。
眼看着大部分士兵一个个倒下,张巡心如刀绞,他索性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将她的肉煮了分给大家吃。开了这个先例以后,睢阳城内就疯狂了,人吃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当时城中的老人小孩妇女,几乎全都被当成了口粮,史料记载有至少3万百姓,都被当成了口粮。张巡就是靠着这种惨烈的局面,才勉强守住了城池。
不过对方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就算是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依旧只能挡住叛军10个月时间而已。城破以后,张巡也英雄牺牲。但是他为唐朝争取的这10个月,彻底扭转了安史之乱的战争结局。
虽然张巡守睢阳比较惨烈,但是由于他的所作所为过于残忍,因此张巡在历史上至今都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人。打仗和拼命是否一定要划等号?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看你心中什么东西更重要了,很显然,在张巡心中,对唐朝的忠心,比任何东西都要重要。
其实明朝末年的时候,也有一个非常类似的人物,那便是周遇吉。不过周遇吉就没有张巡这么走极端了。
那时候李自成二次创业,气焰嚣张。这回他得到了高人指点,打出了“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旗号,立马吸引了若干百姓加入到了农民起义军当中。
因此,当李自成打算从河南北上进入山西,再从山西进入河北,随后直奔京城而来的路上,他已经招揽了超过100万人加入了自己的队伍。
李自成号称拥兵百万,真实数据至少在50万人以上,这绝对是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一路上势不可挡,所向披靡。
可是,当李自成来到代州的时候,他停下了脚步。为啥呢?原来这里的守将是陕西总兵周遇吉,这是一个狠人,在代州狠狠抵挡了李自成一阵子。
不过说到底,代州只是一个小县城,这地方压根就无法施展周遇吉的才华。因此周遇吉在抵挡不住闯军的时候,只好选择撤军。
他把部队撤到了宁武关内,这地方可是周遇吉为李自成或者自己准备好的坟场。山西有三座防御鞑靼骑兵的关卡,分别是雁门关、宁武关、偏关。
宁武关在两者之间,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这地方地势险要,是周遇吉排兵布阵的好地方。不过我们要知道,当时周遇吉手里,只有6千人马而已。而李自成手里,至少有50万大军。
实力悬殊,一目了然。为此,周遇吉认为,只有智取才能坚守,要是硬拼,这点人马压根就不够李自成塞牙缝的。
因此,周遇吉首先派遣一部分战斗力差的士兵出城诱敌,等到敌军被吸引入城以后,周遇吉再利用城中的埋伏,将这群人全部诛杀。
李自成大军猛攻城墙的时候,周遇吉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予以强烈反击,李自成大军死伤惨重,依旧啃不下宁武关。
但是宁武关的弹药已经打光了,再往后,只能靠肉搏战了。而李自成手里,依旧还有重炮。
这个时候周遇吉所期待的,就是背后的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能够派遣援军前来支援。
只可惜,这两大总兵迟迟没有派出援军的意思,周遇吉也能理解,毕竟他们所镇守的地方,是保卫京城更重要的防线。
那么留给周遇吉的,只有殉国这一条路了。即使要殉国,周遇吉也要给闯军造成最大的伤害。所以说周遇吉此后守城更加坚定,他手下的官兵们也视死如归,没有一个孬种。
在李自成的重炮之下,宁武关终于还是被炸开了一个豁口,大量农民军冲入了关内。周遇吉本人在力战中,被农民军射成了刺猬。也有人说,周遇吉被农民军抓获后,吊在了高杆之上,乱箭射杀,随后又将其给肢解了。
周遇吉的夫人也很英勇,巾帼不让须眉,带领几十名妇女英勇作战,爬上屋顶射杀不少农民军。结果这几十名妇女,全部被农民军给活活烧死了。
李自成啃下宁武关,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期间死伤七八万人。这可都是李自成的精锐部队啊,他想着都肉疼。为了给这帮人报仇,李自成下令屠戮宁武关内所有人,老弱妇孺一个不留。
李自成当时已经后怕了,他认为,如果明朝再来几个周遇吉和宁武关,那农民军是不可能胜利的。宁武关显然比不上大同和宣府,接下来的仗是否更难打呢?
李自成显然十分迷茫。可就在这个时候,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的降表,先后送到了李自成跟前,这从天而降的大好事,让李自成也摸不着头脑。
或许是李自成在宁武关的屠城行为,震慑住了这两位总兵。不管怎样,大同、宣府两大军事重镇,先后投降了李自成,为李自成进攻京城扫清了主要障碍。
只可惜,镇守宁武关的周遇吉,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用生命保卫的大后方,居然如此轻易就选择了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