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田忌赛马”的田忌,最后结局如何?

“田忌赛马”的田忌,最后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百汇平历史 访问量:1571 更新时间:2024/1/29 21:54:29

在战国时期的齐国,除了有收复故国的田单之外,还有一位前辈名将名叫田忌。一直以来田忌的名字,时常跟孙膑出现在一起,可以说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兼搭档。田忌这一生中最出彩的典故,当属他与齐威王的赛马比赛。原本田忌的上中下等级的马,均比齐威王要弱一些,但田忌听从了朋友孙膑的建议,将马的出场顺序做了改变,结果就应证了那句话,出场顺序很重要。原本必输的田忌,结果逆袭战胜了齐王。而此次的赛马比赛,不仅令田忌名声大噪,就连名义上的输家齐王,也大有所获。对于齐威王来说他虽然输掉了千金,但获得了千金难求的兵法名家,此人便是在军事史上享誉古今的孙膑。

田忌通过这场比赛,正是向国君引荐了孙膑,而齐威王见到孙膑之后,对他是格外看重,于是田、孙二人被委以重任。而孙膑因为身体残缺的缘故,自愿退居幕后,做田忌的参谋。田忌一生中最重要的战绩,也是最出彩的战绩,是在与魏国的对战中。当时的魏国正享受着变法带来的红利,可谓强盛一时,而齐国与魏国并无直接的战事纠葛,不过是出于国家长远利益而援赵助韩罢了。说来赵国也是够悲催的,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国都竟然两次被围,好在都有惊无险。邯郸被围之后,赵国向齐楚求援,最终齐国派出了名将田忌,搭档军师孙膑,这样一个豪华阵容,来阻击魏国对赵都的攻击。

而在这场救赵的战役中,齐军创造了享誉千年,被后世顶礼膜拜的经典战术,此战术的知名度之广泛,已经超出了军事领域,即便是不懂行军打仗的人,也对它非常的熟悉,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围魏救赵的。而此番齐军的大获全胜,令田忌的声望也水涨船高,但同时也引起了另一个人的不满,此人便是当时的相国邹忌。邹忌是齐国政坛的著名人物,不少人都读过他劝谏齐王纳谏的文章,因此他一直以来的形象都颇为正面。然而面对功劳日盛的田忌,邹忌却变成了头号反派,他俩一个在外为将,一个在国内为相,然而却没有上演将相和谐的一幕,就如同范雎忌惮白起一般,邹忌同样忌惮田忌。

一想到田忌的功劳太高,可能威胁到自己在齐国的地位,当初那个一身正气的美男子,就变得不那么正直了。在援救韩国成功以后,田忌本该班师回朝论功行赏,但邹忌指使手下散布谣言,诬陷田忌因功膨胀有二心,齐威王本就信任邹忌,再加上田忌功劳太甚,不免让齐威王有些不放心,于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结果邹忌的阴谋就得逞了。田忌在外听闻后,自知难以辩驳,于是逃到了南方的楚国去。田忌虽然离开了齐国,但邹忌仍旧是不放心,害怕他借着楚国的势力,找邹忌算账。这时候一个叫杜赫的说客登场,扬言他可以帮助邹忌,令田忌永远不回齐国。

于是邹忌派遣杜赫游说楚王,这位说客倒也有些能耐。他先是站在楚国的立场上,指出强齐的掌权人邹忌,之所以对楚国不友好,是因为田忌的缘故,建议楚王给予田忌封地,以此来留住田忌。而田忌不回齐国,也相当于楚国卖给了邹忌人情。这样一来齐国的两忌,都会对楚国心存感激,如此楚国便可一举两得。杜赫这一招很高明,既让楚王觉得是在帮楚国出主意,又完成了邹忌的任务,同时还不得罪田忌,可谓是一举讨好了三个人。而田忌在楚国的日子,过得也还算惬意。至于邹忌在没有了强劲政敌的威胁后,在齐国的地位也越发稳固。

后来齐威王去世,齐宣王成为新一代国君,在了解了齐国两忌的恩怨之后,齐宣王得知将军田忌是被诬陷的,于是又将田忌从楚国征召了回来,让他恢复了原来的职位。田忌本是齐国宗亲,此番得以洗刷冤情,重新回到齐国,自然是求之不得。其实早在邹忌还没来得及布局的时候,孙膑便以先见之明,劝说田忌兴兵临淄,控制住国都大局,以攻为守的方式来自我保全。以孙膑的才智,他一定早就猜出了邹忌的心思,深知邹相国一定不会放过风头正盛的田将军,才会让田忌先动手。可惜一代名将田忌,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也因此兜转了好些年才能回到齐国。

标签: 田忌

更多文章

  • 田忌为何能够赢得赛马?不是田忌的马匹好,而是因为孙膑做了弊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田忌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史记·七十列传·孙子吴起列传》这是《史记》中关于田忌赛马的记载。孙膑和庞涓师出同门,两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一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等到两人出师后,庞涓来到魏国,担任了魏国的大将军。等到孙膑下山后,开始寻求明主侍奉,同样来到了魏国。庞涓知道孙膑的才能

  • 田忌:赢得了赛马却输掉了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田忌

    《孟尝君列传》中提到“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成侯”便是邹忌,“卖”意思为叛卖、背叛、出卖,这句话意思是邹忌为了争宠而将田忌出卖。邹忌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仅一句话提及,“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而邹忌为人们所熟悉是《战国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劝说齐威王广

  • 商鞅的霸道之术在被秦孝公采纳的一刹那,商鞅也就给自己判了死刑

    历史人物编辑:金色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商鞅天纵奇才,只用了三分之一的本事,就成就了一个大一统的大帝国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秦孝公第一天就与公孙鞅一见如故,那么后来的历史会如何发展呢?说起这个,也许会有人跳起来对我嚷嚷:历史没有假设!历史是客观存在!你这么想是没有意义的!这话没毛病,但是忘了一条“预判”。有时候,多几个角度,多几个预判,未必就

  • 秦国的真正强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是秦孝公,也不是商鞅变法

    历史人物编辑:王增涛标签:秦孝公

    《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夫子这话骂的是相当狠,最初制作人俑殉葬的人,一定会遭到报应,断子绝孙的。孟子解释说,孔子认为用像人的俑去作为陪葬品,等同于用真人陪葬无异,那些最初发明俑的人一定没有好下场。这话又代指开启不良风气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关于这句话,笔者想深究一下,“始作

  • 名扬天下的商鞅是如何被发现的?雄主秦孝公利诱天下豪杰的诏令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秦孝公

    穆公卒后,太子罃继位,是为康公。康公曾为赓续其父助立晋君之传统,欲派兵立晋襄公之弟公子雍为晋君,但是事情没有成功,反而结怨于晋,两国经常兵戎相向,几乎日逐干戈。然而秦康公并无穆公的雄才大略,才疏而妄图涉入邻国最敏感的君位继承问题,难怪会将国家带向战争的险地!秦康公我们从《诗经‧秦风》中的〈晨风〉和〈

  • 为何秦孝公能吸引六国的人才?和求贤令有关:能强秦国者共分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秦孝公

    1、求贤令秦孝公:能强我秦国者,我与他共分天下。当秦孝公这句话传到山东六国的时候,六国的学子们普遍认为他这是垂死挣扎,毕竟当时秦国丢失了河西之地,出门便是魏国大军围堵,这种局面下谈何强国?是呀,福利虽高,但公司已经濒临倒闭,与其去尝试拯救这种公司,何不找一个大公司上班呢?这,大概就是六国学子们普遍的

  • 秦孝公临死传位和刘备死前托孤有何不同?一个是假意,一个是真心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秦孝公

    文|飞鱼说史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战国历史,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势必会伴随着腥风血雨,诸侯国的争霸战争,构成了这段历史的总旋律。当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 人到中年,找工作真不容易,商鞅如此人才,秦孝公居然面试了三轮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秦孝公

    如果战国是一部连续剧,那我们的男一号秦国,手中拿着的绝对是百看不厌的逆袭剧本。从一开始的人见人欺,到后来的横扫天下,这巨大的反转让我们本能地会问,秦国究竟遇到了什么才实现这人生的逆袭?按照通常的套路,悲催的主角想要逆风翻盘,必然要有奇遇。要么遇到快挂了的老前辈传你毕生功力,比如虚竹;要么找到失传已久

  • 秦孝公求贤令上“与之分土”有多大魔力?商鞅就冲着这点去了秦国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秦孝公

    文|飞鱼说史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战国历史,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这段历史处处充斥着诸侯国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奴隶制的逐渐瓦解

  • 商鞅入秦就被秦孝公封为左庶长,这个左庶长是个什么级别的官职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秦孝公

    关于古人的官职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从官职的名称来推断。究其原因,其实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导致的。例如,早期人们只需要设立一个部落的大酋长,就可以实现全部事务的处理。然而因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主管部门,来实现实现对社会事务的掌控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