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贤,则臣投别国”,这与古代的“从一而终,一臣不事二主的”思想很是相悖,。但是如果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无可厚非。因为,士为知己者死,古人怀才,就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去一展自己拯救黎民苍生的雄伟抱负。
郭嘉。自封小,颍川阴翟人。郭嘉二十七岁的时候,投靠袁绍,住了一段时间后,便对袁绍的谋士,辛平郭图说,:“聪明人想要成就大事,必须择一明主啊,袁公模仿周公的礼贤下士,而不懂用人的玄机优柔寡断,想与他成就大事是不可能的。我要另选明主了,你们是否愿意跟着我一起走呢?”二人说:“袁绍对天下有恩德,人多归之,况且现在袁公实力最强,为什么要离开呢?”郭嘉见二人还没有发现袁绍的短处,便不再多说自己一个人离开。
当时,颍川的一位名士戏志才是曹操身边的谋士,曹操对他十分器重。无奈戏志才早逝,曹操便写信给谋士荀彧,希望它能举荐胸怀韬略的人才。荀彧见信以后,向曹操推荐了郭嘉。曹操于是召见郭嘉,与其共论天下大事,听过郭嘉的一番言论后,曹操高兴的说,帮我成就大事的人就是你啊!郭嘉也觉得自己遇到了值得追随的主子,宾主尽欢,曹操遂拜郭嘉为司空祭酒。
后来,吕布率兵攻打刘备,刘备无奈归降曹操,寻求保护。有人对曹操说:“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国家说:“大家所言不虚,然而您奇兵为百姓除暴,是靠诚信来招纳天下俊杰的,今刘备有英雄名气,因为没有办法才归降您,害死他,就是害贤能的人,会带来不敬贤的名声啊,如此下去,贤能之士会怀疑你,他们就会投靠他人,如此一来,还会有谁会帮你平定天下呢?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要多加考虑啊”,曹操笑着说:“你真明白我的心意!”
后来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郭嘉奇谋帮助曹操大败袁绍。建安七年五月,袁绍因为兵败呕血而亡,少子袁尚继任为大将军,长子袁谭率领少数兵力防守黎阳。九月,曹操大军渡过黄河攻打黎阳,袁谭请弟弟增兵援助,袁尚恐怕哥哥兵多后夺其权利,遂亲自率领大军来援,与曹军相持于黎阳。曹操本意从新组织攻城,郭嘉则认为袁绍的两个儿子内部斗争,又有郭图,逢纪做他们的谋臣,必起内乱。急于攻打他们反而会使他们更加团结。应该缓攻他们,离间他们,待他们起内乱的时候再攻打也不迟。曹操听取了郭嘉的建议,后来,果然如郭嘉所说,建安九年,袁尚和袁谭起内讧,袁谭被袁尚所败,袁谭便向曹操投降。曹操便以支援袁谭为名攻打也成,后来,袁尚的势力便被彻底肃清了。
在郭嘉辅佐曹操的政治生涯中,郭嘉帮助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曹操之所以能够在北方稳固自己的势力和地位,其在关键时刻的重要谋略都与郭嘉有关,因此,曹操封郭嘉为“洧阳亭侯”。
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途中,郭嘉染病,会师不久后便去世了,年仅38岁,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曾大哭并感叹道:“假如郭奉孝尚在,安能有此败仗乎?”却是,后来有人说,如果郭嘉活的时间再长一些,或许,三国鼎立的局面就不一定会出现,当然这也只是说说,只是为了说明郭嘉大才。
郭嘉择主而伺,不失为智者。在人才竞争的激烈时代,不仅仅是君主选择人才,同时人才也要选择君主。郭嘉看出袁绍好谋无决,优柔寡断,难以成大事,毅然决定放弃袁绍而投靠曹操,最终获得成功,可谓是慧眼识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