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果郭嘉不早逝,会不会成为曹操的“托孤”大臣?

如果郭嘉不早逝,会不会成为曹操的“托孤”大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阿槐方言配音 访问量:2079 更新时间:2024/2/9 1:44:02

有人说,如果郭嘉不早死,他一定会成为曹操的“托孤”大臣。我不这么认为。

首先,我们来看看郭嘉志话中“托孤”的由来。无非就是曹操的那句“我以后要属于他”。这在三个王国中出现过两次。据说荀攸等人说:“诸君皆寂寞之辈,而最不孝者。天下事尽,日后欲从之,而中年而亡。”,你就当老公了!”在与荀彧的一本书中,追贾说:“郭奉孝不到四十岁,相伴十一年,历经险阻,同受苦难。以他的悟性,他见世间无一物停滞不前,欲待日后之事,何须一死,悲痛欲绝。有人看到“我要将来做主”就想起刘备托在诸葛亮身上的寂寞,说这是死后把大权交给郭嘉管理的意思。难道你不知道,古汉语中“丧事”的涵义如此之广,人死后委托朋友教育子女、照顾家人也可以称为“丧事”,甚至可以解释为“丧事”。作为简单地委托朋友帮助管理葬礼,对待葬礼是非常重要的)。

如《三国志·方冀列传》:(钟繇)写人:“吾与公达曾共使朱建平,建平曰:‘荀先生虽小,当付之。钟先生为后事。’”可见,将后事委托办事绝不是当权者的专利,这里是委托朋友照顾家人。但是,把曹操说要授权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是很不妥当的。

看曹操说这两个字的时间。第一次是在郭嘉的葬礼上公开对荀攸等人说的。此时的曹操既不是魏王,也不是魏公,更不是丞相;在给荀彧的信中,荀彧还活着,说明曹操至少还没有成为魏公。如果曹操没有成为魏国公,魏国政权就名存实亡了。曹操当时口口声声说自己是韩臣,说掌权只是为了自保,怎么会当众发誓说死后会把权力委托给别人管理,就像个人财产一样管理呢?这不是打自己耳光吗??曹操的话本身就含糊不清,所以推定是托孤的依据,证据不足。

再者,看看曹操死后是否需要“托孤”。这里所谓的“孤”,是指幼年丧父的人,如三国演义刘备传:先主为幼孤,与母卖席作为一项业务。......十五岁那年,妈妈让我上学。刘备临死前,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当时,刘禅只有十七岁,人称“托孤”。

之后,吴国、魏国多次效仿。曹丕委任曹睿时,曹睿还不到二十岁;曹睿托付曹芳,曹芳还不到十岁;还是靠他一个人。由此可见,一来,“托孤”的主要原因是继承人年幼,让亲信大臣代管朝政,等继承人成位后,再将权力归还给他。一个成年人。否则,就不是把权力交给别人。

这是最后的手段;其次,皇帝生前不止见过大臣一次,为什么只有托孤的详史呢?因为托孤是一个重要的仪式,是君主正式授权的一种形式,所以一定会传到四方,载入史册。托孤者常借此事作秀,如诸葛亮的为师榜样,司马懿给曹爽的上书,先帝的一句托词,让当权者束手无策。

靠孤儿权高,欺负主子的,也是常有的事。可见,依靠孤儿的风险不小。我们再回到曹操的具体情况。曹操死时,曹丕三十四岁。鉴于东汉宦官宦官轮流执掌朝政,曹操自上任丞相以来就忙于巩固中央集权。荀彧,“我子方”,他是不是和重臣不亲近,一表现出不同意曹操的政见,就被调离了重任,留在军中监视他,可见曹曹怕权臣。还有毛玠、崔旦、程昱等敢于唱反曹操的正直人物,也相继下台。

曹操死前,至少他家族的元老曹仁曹洪还健在,只是没有召见他的记载。曹操把所有权利都留给了儿子。事实上,在魏文帝时期,皇帝的政务都交给了他,有时甚至到了独断专行的地步。就算是曹洪这样的老官,找个毛病也要被废掉。哪个大臣有能力和曹丕抗衡。所以就算郭嘉还在,曹操也不会去管顾氏自找的隐患。

标签: 郭嘉

更多文章

  • 郭嘉随机应变多次献计,曹操很快占领乌桓

    历史人物编辑:李涛谈兵标签:郭嘉

    207年,曹操打败袁尚、袁熙,于是两人逃入乌桓。曹军诸将认为,袁尚已经没有多大势力了,乌桓不会支援他们的,如果咱们远征,路途遥远,刘备万一袭击许昌怎么办?郭嘉提出不同意见,明公放心去远征乌桓,留下一个空虚的许都也没事,我料定刘备无法出兵,刘表一定会阻止刘备出兵。郭嘉接着分析,乌桓认为地处偏远,必然没

  • 郭嘉遗计杀二袁是真实存在么?从军事战略分析,符合郭嘉的军事才能。

    历史人物编辑:李涛谈兵标签:郭嘉

    207年,曹操入柳城,征服乌桓,很快主力回兵。根据《三国演义》所写,曹操到易州,得到郭嘉遗书,听说袁熙、袁尚投奔辽东,明公千万不能进攻辽东。公孙康一直害怕袁氏吞并,二袁去投奔必然引起怀疑,如果进攻,他们就会合力抵抗,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曹操用郭嘉遗计,率领主力就地休息,

  • 如果郭嘉没死,曹操赤壁定将大胜孙刘联军?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郭嘉

    东汉末年,在这个乱世纷争的时代,才杰辈出,郭嘉,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短短三十八年的生涯中,却受到了曹操莫大的赏识,历史上甚至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他死后不久,曹操便兵败赤壁,恍若郭嘉不死,曹操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吗?1、遇上伯乐公元170年,郭嘉生于颍川郡阳翟县,他从小便才识过人,年少时便洞悉天下

  •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是郭嘉对手?诸葛亮的一个弱项恰恰是郭嘉的强项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郭嘉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是郭嘉的对手呢?诸葛亮的弱点之一,恰恰是郭嘉的强项。随着东汉统治的分崩离析,汉献帝沦为傀儡,八方英雄齐起,逐鹿中原。曹操、刘备、孙权先后在乱世崛起,成为当时最具竞争力的三大武装集团。曹操、刘备、孙权之所以能够一分为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在识别人才、引进人才

  •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你怎么看?郭嘉厉害在哪?根本没可比性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郭嘉

    一部《三国演义》似乎是让我们回到了荡气回肠的战争时代,可以说在那里似乎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有无限的可能,只要是自己有真才实学,那么天下就是自己的战场,几乎是没有任何的约束的。而熟知小说的人们应该是能够听过“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样的一句话,这两人之间到底是谁更胜一筹呢?我们先来看看这郭嘉的表现,此人要

  • 郭嘉是三国最强预言家?从军事角度看,郭嘉是曹魏的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李涛谈兵标签:郭嘉

    郭嘉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很大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为洧阳亭侯。有人说郭嘉是预言家,从郭嘉料事如神来看,郭嘉对于军事规律把握很透彻,能够灵活运用兵法。1在对待刘备问题上,郭嘉通过刘备以前的表现,判断刘备军事上具有一定威胁,郭嘉认为刘备做过徐州太守,有关羽和张飞等大将辅佐,得人心,刘备不会做人部下,所以

  • 濮阳之战把郭嘉打回原形:曹操两连败,郭嘉只说了八个字,这是捧哏还是拍马?

    历史人物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郭嘉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那句话近来很少有人说了,那是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看《三国志》等正史了,看了正史就知道,郭嘉在曹操身边敲了十一年边鼓,最大的官职也不过是个“军祭酒”——原名好像是“军师祭酒”,陈寿为避司马师名讳,去掉了“师”字,后来又以“谋”代之。陈寿作《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在卷十,仅在诸夏

  •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郭嘉真这么神?我看未必!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靠谱学标签:郭嘉

    有人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也有一种说法“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先来说后一种,郭嘉死于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回师途中,刘备三顾茅庐也在公元207年,其实我更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而已。再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种说法主要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我认为郭嘉其实没那么神,即使

  • 曹魏肱骨-鬼才郭嘉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郭嘉

    如果说荀彧是曹操的老朋友,是跟随他多年,矢志不渝,不离不弃的张良,是鼓励与支持,更是一种安心的象征,那郭嘉,对于曹操来说更像是挚友,那种兴趣相投,思路相近而又能后畅所欲言的君臣,我想,曹操一直以来都很欣赏这个聪明机智的年轻人,郭嘉也从来不辜负曹操的信任,屡屡出谋划策改变战局,水淹下邳破吕布,十胜十负

  • 三国最强武将:砍颜良只是关羽一人功劳?你看张辽徐晃荀攸干啥了

    历史人物编辑:贺诗庆标签:荀攸

    有人说,关羽是靠偷袭才砍了颜良!还有砍颜良只是关羽一人的功劳?其实小编想说,不,不然你看看张辽徐晃荀攸都干了些啥。理由就是,你读过这样的事情,历史上有记载过几例?只此一例而已。你难道还真以为武侠小说有啥玄功秘籍可以力敌千人?项羽关羽这类人本就少有,千万人中冲杀有这样的情形是少见的。不开玩笑,什么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