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吴重臣张昭,为什么要孙权投降曹操?他是怎么想的?

东吴重臣张昭,为什么要孙权投降曹操?他是怎么想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柯秋婵 访问量:4878 更新时间:2024/6/17 18:25:05

魏蜀吴三国征战的事情已经是尽人皆知了,三国时期之所以被后人熟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三国演义的出现。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演义对三国时期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人们了解三国时期,大部分都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在历史上,三国成为了最被人熟悉的一段历史时期。

从东汉末年开始,天下大乱之际,百姓流离失所,此时的东汉皇室已经是名存实亡。这时候出现了很多把持朝政的大臣,比如说董卓曹操等等。后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其后还出现了曹操挟持汉献帝,于是就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段大乱世,也就是在这时候,出现了很多厉害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孙权关羽诸葛亮等等,三国时期出现的厉害人物简直是数不胜数。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中,刘备的出身最低,建立蜀汉也是最晚的。

刘备虽然名义上是刘皇叔,但是在东汉末年,这个身份已经没什么用了,毕竟东汉皇室都已经成为了傀儡。魏蜀吴三国建立之后,每一个都大量地笼络了人才。东汉末年时期,出现了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就是张昭。此人少年时期便好学,擅长隶书,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

长大之后,已经是东汉末年,此时天下大乱,无奈之下,张昭四处琉璃,遇到了孙策。孙策对张昭是非常敬佩的,同时重用了张昭,在当时来说,刚刚追随孙策,张昭就被任命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更为重要的是,孙策对张昭非常礼遇,每逢佳节都会拜访张昭的母亲。

这样说来,张昭和孙策就像是同辈的密友一样。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主掌东吴的大权。此时的张昭仍然得到重用。建安十三年,曹操开始有所行动,这一年赤壁之战爆发了。此时曹操率20万大军,号称80万,进击荆州。由此曹操下了一份挑战书。

内容就是“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水军八十万众,与将军会猎於吴。”面对这样的挑战书,孙权肯定是不甘示弱,此时东吴分为主和派与主战派。那么作为东吴的重臣,张昭给了孙权一个答案,就是投降曹操。

曹操是虎豹豺狼之辈,挟天子征伐四方,东吴的实力无法与曹操相比,因此不如投降曹操。张昭一直对孙家是忠心耿耿的,那么为何张昭会突然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呢?难道张昭真的是“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那么张昭当时是什么心态呢?

史书对鲁肃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比如说“治军整顿,禁令必行”、“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这是极高的赞誉了。张昭活着的时候,对鲁肃是看不顺眼的,可问题是张昭病重期间,向孙权推荐了鲁肃是可以接替自己的人。

这样一来,不就是出现了矛盾吗?还有建安十三年,甘宁投奔了孙权,此时的甘宁建议孙权先下手为强,要在曹操之前抢夺荆州。这一意见与之前鲁肃的建议不谋而合,孙权十分高兴。张昭却以东吴自身危机尚未解除,假如大军西征,那么东吴内部肯定是不稳定的。

从张昭的理由来看,是站不住脚的。后来孙权已经站稳脚跟。现如今看来,张昭之所以劝孙权投降,是因为要稳定局面,张昭在保境安民方面尽心尽力,作出极大贡献。张昭辅佐孙氏兄弟,是为了保境安民。匡扶汉室不是张昭的目的。

史学家裴松之对其评论:“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诚匡弼,以成其业,上籓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现如今看来,张昭劝孙权投降,只不过是孙权吃亏,但是百姓是不会受到损失的,更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造成的后果。

张昭深受儒家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张昭肯定是以百姓为根本的,那么投降曹操,对东吴来说肯定是“悲剧”,但是对东吴的百姓来说,无疑是非常好的,这会避免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由此说来,张昭的心与其他东吴谋士肯定不一样。

标签: 孙权

更多文章

  • 孙权击败刘备后,曹丕为什么没有进攻刘备,反而大举进攻东吴?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孙权

    关羽覆败之前,曹魏和刘备两个集团之间,在两条战线上对峙,一条战线是在关中和汉中这个方向,另一个是在荆州方向。关羽北伐,就是从荆州出发,直接进攻襄樊,困于坚城之下,没有及时撤退,才被东吴偷袭,荆州失守,上庸孟达也投降了曹魏,东吴和刘备集团的战线向西推进到了三峡一带。这样,曹魏和刘备就只剩下汉中一条战线

  • 孙权的一位堂兄,和曹操暗中来往,最终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孙权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而去世,临终前命孙权接替其位。孙权当年虚岁十九岁,被东汉朝廷册拜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对于年轻的孙权,接手的江东可谓是烫手的山芋。因为孙策刚刚才一统江东,所以当地的士族和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于是,孙策去世后,庐江太守李术公开反叛,豫章、会稽等地

  • 孙策临死前,为何无视周瑜只托孤张昭?你看孙权称帝时,说了句啥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孙权

    谈起封建时期一个国家王君和大臣的关系,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拿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来形容,即使是与君王关系再好的和珅、魏征等人也要在皇帝面前收起自己官员的架子,殊不知皇帝一个不高兴可能连自己的脑袋都保不住。可有这么一个武将他与国君的关系却非常人可比,这个人便是三国时期的周瑜,谈起周瑜可能大多数人的印象还是他

  • 孙权的军事指挥才能如何,每次劳师动众出征,结果想尽办法坑队友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孙权

    孙权,三国中吴国的建立者。对于孙权这个人,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是明君。尤其是曹操的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让更多的人觉得孙权的才能很高。确实,孙权的总体才能确实非常高,不过他并不是完人,在军事指挥这方面可以说非常欠缺。简单地说,孙权一生中亲自指挥过大小战争无数次,胜利的却很少。由于他是一国之君,每次打仗

  • 孙权一生出将入相,为何被孙权逼死?竟然是这些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孙权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出自大儒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力,稳定所谓的“君臣”关系。但这句话沿用至今,也确实成了很多历史人物命运的归宿,陆逊就是其中一个。陆逊是孙权身边有名的大将,曾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他在历史上的名声也很好,有“儒将”之称,是江东赫赫有名的将领。但就是这

  • 关羽为何瞧不起孙权?看看孙权的战绩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玮哥讲史标签:孙权

    看过三国的都知道,关羽这一生心高气傲,很少有人能入得他的法眼,例如同列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马超,关羽就十分瞧不起,其实不光是将领,就连江东称王的孙权,关羽都看不上,曾当众拒绝孙权的联姻,历史上关羽瞧不起孙权真的仅仅是因为心高气傲吗?其实不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下面我们就来从孙权自身找原因。曹操曾经留下

  • 孙权为何要将荆州借给刘备?各有各的小算盘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孙权

    “刘备借荆州,十借九不还。”这既是千年流传的一个故事,也是千年来流传的一句俗语,慢慢地将刘备这个老赖演变成了今天的老赖。如果还原当时的历史,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咄咄怪事。作为一个乱世枭雄、一个有宏伟目标的战略家,无论是愿意借的孙权,还是赖着不还的刘备,他们都有自己的道理。至于后来的翻脸,哪是整个形势变化

  • 三国灵异事件:东吴有人死而复生,孙权遭遇隐身果实能力者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孙权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众所周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别说民间各种灵异故事神奇算卦长盛不衰,就连正史之中都不乏神奇的预言事件的记载。今天以史为鉴墨上桑就以《三国志》、《裴注三国志》这本著名的正史记载为依据,聊聊吴国、孙权遇到的奇怪、灵异事件。一、祥瑞频出 三国魏蜀吴政权中,魏国和蜀汉虽然也有祥

  • 孙权的长相为什么有人说:异于中原人?是混血吗?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孙权

    说这番的话人肯定是沉迷在《三国演义》里面太深了,错把演义当历史。孙权的“异相”描写首见于《三国演义》,其它史料中是没有记载的。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

  • 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看看孙权在“濡须之战”的表现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孙权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孙权有一个绰号叫做“孙十万”,这并不是一个美称。因为孙权亲自带兵打仗总是打不赢,尤其是“逍遥津之战”,孙权带十万大军,拿不下八千守军的合肥,开始的时候还让张辽用八百人骑脸,这就是所谓的“八百破十万”。其实孙权在作战的时候也不是一点亮眼表现都没有,在第一次“濡须之战”中表现得还是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