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权击败刘备后,曹丕为什么没有进攻刘备,反而大举进攻东吴?

孙权击败刘备后,曹丕为什么没有进攻刘备,反而大举进攻东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 访问量:250 更新时间:2024/1/22 21:34:44

关羽覆败之前,曹魏和刘备两个集团之间,在两条战线上对峙,一条战线是在关中和汉中这个方向,另一个是在荆州方向。关羽北伐,就是从荆州出发,直接进攻襄樊,困于坚城之下,没有及时撤退,才被东吴偷袭,荆州失守,上庸孟达也投降了曹魏,东吴和刘备集团的战线向西推进到了三峡一带。这样,曹魏和刘备就只剩下汉中一条战线了。

刘备出三峡东进伐吴之前,刚好曹操去世,刘备派人联络过曹魏,名义是吊丧。派去的这个人叫韩冉,是从鄂西一带翻山越岭,走小路过去的,到了曹魏边境地区,把刘备给曹丕的信交了上去,曹丕认为这是“因丧求好”,没有接受,并且命令边境守臣杀了韩冉。这之后,曹魏和刘备集团的关系就比较紧张,没有相互联络。

刘备枭雄,大举出兵伐吴之前,突然来这么一出,显然用意很不简单。很显然是想稳住曹丕,拆散曹魏和孙权的联盟。因为在关羽北伐之前,刘备集团处于势力上升期,势力达到了巅峰,对东吴和曹魏同时构成比较强大的威胁。孙权审时度势之后才按照吕蒙的建议决定,放弃继续进攻合肥,转而与曹操结盟,再来偷袭荆州。

刘备在出兵之前,派韩冉出使曹魏,意图显然是和东吴一样的。并不指望曹魏和自己一起伐吴,但是希望能稳住曹丕,以免在自己大举伐吴的时候,曹魏出兵进攻自己,自己两面受敌,于军不利。在出兵之后,先出三峡,然后又因为冬季到来,没有继续进兵,退回三峡,到第二年春天,才又再次出三峡,大举进攻东吴。

刘备率军出三峡之后,曹丕也很紧张,因为这时候曹魏和刘备集团并没有取得互相谅解,仍然处在对峙状态。所以,刘备出三峡之后,曹丕也马上从洛阳南下,大军进驻宛城一带,襄樊前线一带也是进入了一级戒备状态。刘备在第二次出三峡之后,为了防止曹丕出兵,特意派了黄权率军两万,在江北地区,主要任务就是防备曹丕。

田余庆先生认为,刘备出三峡,既然以为关羽复仇为名,那么就应该摆出“愤兵”的架势,鼓舞士气,一鼓作气,与吴军进行战略决战,但刘备的实际操作却不像是忿兵,而是糜兵。从下令伐吴进行外围的扫到性作战,到最后决战,前后持续了十个月,考虑和部署十分周全,冬季到来后就暂停伐吴,返回三峡以西,更是无法理解。

从刘备这段时间进出三峡,以及用兵并不急于突破三峡地区的地理阻碍,迅速进入荆州地区,与吴军进行战略决战的表现看,倒不是说他没有与吴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意图,但是他似乎有意吸引曹丕加入进来,让荆州地区的形势变得复杂,最好是曹丕能先与吴军发生冲突,自己再坐收渔翁之利,但曹魏始终不为所动,一直等到刘备被击败,才与吴军全线开战。

在刘备被陆逊击败之后,被迫退守三峡以西的永安一带,吴军前锋甚至进攻过永安,但很快就被蜀军击退,退回到了三峡以东地区。这样,曹魏和刘备集团在荆州一带脱离了接触,唯一剩下的是本来在江北防御曹丕的黄权所率领的两万军队。刘备兵败后一路溃逃,东吴封锁三峡,黄权回益州的归路被切断,被迫投降了曹丕,曹刘双方在这个地区就不再接触了,就是曹丕想打,也够不着刘备了。

那么,刘备兵败之后,益州内部一度出现动乱,说明刘备集团此时在益州的统治并不十分稳定,曹丕为什么没有从关中方向出兵,进攻汉中一带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曹魏能够抽调出来的野战部队,此时都用于荆州到淮南一线,在关中是采取守势,没有重兵集团可以用于主动进攻。而刘备方面虽然在猇亭之战中损失惨重,但汉中防线并没有动摇,也无机可趁。

击败刘备之后,孙权后顾之忧解除,可以全心全意地对付曹丕了。在刘备伐吴之前,曹丕就已经进封孙权为吴王,要求他遣子入侍,实际上就是要求孙权送儿子来当人质。在击败刘备之前,孙权并未果断拒绝曹丕的要求。击败刘备之后,孙权也不怕了,马上翻脸不认人,拒绝了曹丕的要求。曹丕随即翻脸,魏军与吴军全线开战。

这时,荆州地区仍然是一个重点地区。曹魏几乎全部占领了孙吴在荆州地区长江以北的领土,战线推进到了长江一线,陆逊全力防御。就在此时,刘备派人送信给陆逊,以调侃的口吻说,如果我这时候再次出三峡伐吴,你觉得怎么样?其实就是刘备对东吴进行战略讹诈。但陆逊严词拒绝了刘备,表示不会接受刘备的讹诈。之后,孙权又派人送信给刘备,表达了双方罢兵修好的意思。虽然刘备没有接受,但也没有乘人之危。

曹丕此次伐吴,出动的兵力之多,和战线之长,远远超过此前曹操的多次伐吴。之前曹操和孙权的拉锯,都是在淮南一带进行。但这次孙权已经占据荆州地区,所以在荆州和淮南两个方向上都与曹魏保持接触,曹丕也同时在荆州到淮南的方向上进攻东吴,一直到雨季到来,已经无法继续作战,曹丕才收兵,返回洛阳。

连续扛住刘备和曹丕的两次大举进攻,孙权的势力也达到了东吴的巅峰。虽然曹丕这次伐吴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但也让孙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东吴几乎是使出了全部力气,才扛住了曹魏的这一波进攻。这也让孙权认识到,与曹魏之间保持现状是必要的,否则曹丕再来一次大举进攻,自己未必能承受得了。所以,在曹丕死前,孙权始终没有称帝。

标签: 孙权

更多文章

  • 孙权的一位堂兄,和曹操暗中来往,最终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孙权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而去世,临终前命孙权接替其位。孙权当年虚岁十九岁,被东汉朝廷册拜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对于年轻的孙权,接手的江东可谓是烫手的山芋。因为孙策刚刚才一统江东,所以当地的士族和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于是,孙策去世后,庐江太守李术公开反叛,豫章、会稽等地

  • 孙策临死前,为何无视周瑜只托孤张昭?你看孙权称帝时,说了句啥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孙权

    谈起封建时期一个国家王君和大臣的关系,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拿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来形容,即使是与君王关系再好的和珅、魏征等人也要在皇帝面前收起自己官员的架子,殊不知皇帝一个不高兴可能连自己的脑袋都保不住。可有这么一个武将他与国君的关系却非常人可比,这个人便是三国时期的周瑜,谈起周瑜可能大多数人的印象还是他

  • 孙权的军事指挥才能如何,每次劳师动众出征,结果想尽办法坑队友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孙权

    孙权,三国中吴国的建立者。对于孙权这个人,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是明君。尤其是曹操的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让更多的人觉得孙权的才能很高。确实,孙权的总体才能确实非常高,不过他并不是完人,在军事指挥这方面可以说非常欠缺。简单地说,孙权一生中亲自指挥过大小战争无数次,胜利的却很少。由于他是一国之君,每次打仗

  • 孙权一生出将入相,为何被孙权逼死?竟然是这些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孙权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出自大儒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力,稳定所谓的“君臣”关系。但这句话沿用至今,也确实成了很多历史人物命运的归宿,陆逊就是其中一个。陆逊是孙权身边有名的大将,曾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他在历史上的名声也很好,有“儒将”之称,是江东赫赫有名的将领。但就是这

  • 关羽为何瞧不起孙权?看看孙权的战绩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玮哥讲史标签:孙权

    看过三国的都知道,关羽这一生心高气傲,很少有人能入得他的法眼,例如同列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马超,关羽就十分瞧不起,其实不光是将领,就连江东称王的孙权,关羽都看不上,曾当众拒绝孙权的联姻,历史上关羽瞧不起孙权真的仅仅是因为心高气傲吗?其实不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下面我们就来从孙权自身找原因。曹操曾经留下

  • 孙权为何要将荆州借给刘备?各有各的小算盘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孙权

    “刘备借荆州,十借九不还。”这既是千年流传的一个故事,也是千年来流传的一句俗语,慢慢地将刘备这个老赖演变成了今天的老赖。如果还原当时的历史,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咄咄怪事。作为一个乱世枭雄、一个有宏伟目标的战略家,无论是愿意借的孙权,还是赖着不还的刘备,他们都有自己的道理。至于后来的翻脸,哪是整个形势变化

  • 三国灵异事件:东吴有人死而复生,孙权遭遇隐身果实能力者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孙权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众所周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别说民间各种灵异故事神奇算卦长盛不衰,就连正史之中都不乏神奇的预言事件的记载。今天以史为鉴墨上桑就以《三国志》、《裴注三国志》这本著名的正史记载为依据,聊聊吴国、孙权遇到的奇怪、灵异事件。一、祥瑞频出 三国魏蜀吴政权中,魏国和蜀汉虽然也有祥

  • 孙权的长相为什么有人说:异于中原人?是混血吗?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孙权

    说这番的话人肯定是沉迷在《三国演义》里面太深了,错把演义当历史。孙权的“异相”描写首见于《三国演义》,其它史料中是没有记载的。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

  • 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看看孙权在“濡须之战”的表现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孙权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孙权有一个绰号叫做“孙十万”,这并不是一个美称。因为孙权亲自带兵打仗总是打不赢,尤其是“逍遥津之战”,孙权带十万大军,拿不下八千守军的合肥,开始的时候还让张辽用八百人骑脸,这就是所谓的“八百破十万”。其实孙权在作战的时候也不是一点亮眼表现都没有,在第一次“濡须之战”中表现得还是挺不

  • 江东的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反而传位给弟弟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孙权

    孙策字伯符,英武如其父孙坚,而且一表人才,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江东人称孙郎。吴郡太守许贡曾上书朝廷的时候,说“孙策骁勇,与项籍似”,所以人又称孙策为“小霸王”。孙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意气用事,喜欢杀人。一言不合拿刀上去就杀,为此其部下多劝诫孙策,这样树敌太多,早晚会死在刺客之手。建安五年四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