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利山 访问量:874 更新时间:2023/12/7 10:14:43

时节有一著名人物唤作范仲淹,他的一生非波澜壮阔,读过书上过朝写过章打过仗,还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歌与文章——往往都极具文学性,比如说,“羌管悠悠霜满地,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西北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了渴望建立功业的愿望,还有入选中学课文的《岳阳楼记》,洋洋洒洒,不但使得岳阳楼成为了千百年文人墨客的心头宝,而且还使得重修岳阳楼的本不会在历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好友滕子京从此名留青史,这全是范仲淹的功劳,范仲淹实在是大手笔。

可是范仲淹还不止于此,他除了擅长写文章能打仗,关于治理地方也非常有一套,具体来说,那就是他常常能够将一些很糟糕的情况轻而易举的化解,并且甚至可以转祸为福,一番操作往往令人费解且惊叹,而且对比会发现,面对同种情况下,他的同僚往往是陷入各种被动局面,引得天怒人怨,总是将范仲淹治理地方的实力衬托得十分突出。

在当时,范仲淹按照北宋传统——中央朝官要被派到地方去担任地方长官。一身才气纵横的范仲淹就去了今天的杭州去担任知府,知府其实在北宋权限那是相当大的,作为知府其实对应到现在,至少是一个地级市的市委班子或者干脆就是一个省委长官,下面掌管多个县衙府库,严格来讲,任务也不轻,但是范仲淹丝毫不以为苦,每每经常宵衣旰食的处理政务,将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眼看就要因为政绩突出而得到升迁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天灾——杭州闹饥荒了。

在古代,所辖地区闹饥荒了对于地方长官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挑战,这个挑战度过了,可以大捞一笔政绩,若是没有度过,往往会身败名裂,甚至会导致民变。

摆在范仲淹面前当时有这么几种传统解决方法:一是选择开仓放粮,开的是官府的粮仓,这是许多清流选择的做派,有如下风险——首先可能造成后续朝廷的不良反应,往往对当地行政开支造成严重损害,其次会造成当地长官放粮之后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放的粮食被奸商们强行兑走,使得当地饥荒变得更加严重。

二是立刻寻求朝廷的支援,朝廷求救,希望朝廷对自己进行支援,但这也存在风险,那就是有些时候道路不是很顺畅,可能在粮食到来之前这个地方也就大规模易子而食了,并且还有可能朝廷拨过来的支援直接被官府层层克扣,到了现场根本救不了多少人。

范仲淹这两种办法都拒绝了,他想到了一些非常令人惊奇的办法——由政府出面允许那些奸商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利用此时普通百姓大都贫困无依,大量超低价募集他们修筑公共建筑。

有人可能就想了,这不是把普通人往死路上逼吗,已经快饿死了,官府居然还和奸商勾结将粮食价格提高那么多,还压榨饥民们干这干那。

实际上,范仲淹这招确实收到了奇效,这当然是范仲淹的深谋远虑。首先,通过官府允许提高粮食价格,自然就使得奸商们发了疯的提高粮食价,最后使得杭州地区粮食价格简直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位置,随后外地的粮食贩子都嗅到了捡钱的味道,大批粮食商人就自觉自带干粮蜂拥而来,一旦大量外地粮食商人到来,面对极度饱和的粮食市场,便会开始打价格战——甚至开始倾销产品,这就使得本地奸商们叫苦不迭,为了不使自己破产,不得不拉下身段与外地商人打贸易战,粮价就降下了。

但在粮食价格降下来之前,那么多的饥民,如果不加以救济,恐怕会死伤惨重,那么机智的范仲淹创造性的想到了“以工代赈”这种福利政策,看上去似乎确实在压榨贫苦的普通饥民,但实际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加了就业岗位并且还刺激了消费,一举多得,果然不愧一代名臣称号。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故意抬高米价,灾民:范大人真是个好官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从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敬佩于他的坚持与毅力;中学时期的一篇《岳阳楼记》让我们了解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因为他如此为国为民的精神,所以深得百姓的喜爱,在死后更是被赠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出生于989年,但是就在他出生一年

  • 北宋名臣范仲淹,晚年做了一件事,让家族兴旺八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大咖美泉标签: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中的这句话,传为千年绝唱。一篇精彩绝伦的《岳阳楼记》不仅让岳阳楼青史留名,也让其作者范仲淹千古不朽,成为后世推崇的一代圣人。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名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为官清正,体恤百姓,严于律己。虽然数次遭遇贬谪,却不改其心志,

  • 《岳阳楼记》的前世今生以及范仲淹的邓州往事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烟伯标签:范仲淹

    壹北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57岁。范仲淹官服像这一年,他的肺病有所加重,就以身体欠佳为由,上书宋仁宗,求解边任邓州。为什么是去邓州,而不是别的地方呢?《陈乞邓州状》里是这样说的:右,臣闻理之安危,固当殊体;官之废置,孰可冒居。窃念臣昨厕台司,日曕宸扆。亲承睿诏,俯念边防,思得迩臣,往分重寄,

  • 浙江爆发灾情,范仲淹大兴土木、抬高粮价,灾民为何却好评连连?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范仲淹

    中国自古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为灾民的问题头疼。在如何处理灾民的问题上,绝大部分的统治者选择的解决办法是直接赈济。要么减免一定年限的赋税徭役减轻灾民的负担,要么开仓放粮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北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在浙江任职,正巧赶上了当地灾情。身为地方的父母官,处理灾民问题是范仲淹

  • 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宋代最为著名的三位大孝子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范仲淹

    【原创首发百家号,非授权严禁转载】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小编在这里向天下所有伟大的母亲致敬!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小编最近在读《宋史》,从中也发现了不少对母亲非常孝顺的历史名人。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范仲淹、包拯和欧阳修。【为母而寒窗苦读的范仲淹】范仲淹本是名门望族之后,他的祖先范履冰曾经担任

  • 从范仲淹的自身经历,看他的政治思想的转变

    历史人物编辑:倚梦倾城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曾经主持了庆历新政的变革,在变革过程中,也能够充分地展现出范仲淹的各项政治思想的先进性和独特性,这都是与范仲淹一生的政治经历密不可分的,他的政治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他众多的经历不断地积累所形成,因此他的政治思想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早年艰苦生活形成兼

  • 文武全才范仲淹,如何辅佐皇帝改革国家,且抵御西夏入侵

    历史人物编辑:黑夜中标签:范仲淹

    引言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以及思想家。就是这样一位大文豪在他幼年时期便遭遇了不幸,他失去了父亲,母亲还改嫁。他立志要改变小时候的这种局面,更加努力读书,想要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公元1015年范仲淹最终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后来

  • 灾荒年间,范仲淹为什么还要拼命吃喝玩乐?上善不善

    历史人物编辑:追溯历史传奇标签:范仲淹

    灾荒年间,范仲淹领命去赈灾,而他不是开仓放粮拯救百姓,却是整日沉迷吃喝玩乐,然而离奇的是,百姓却对他的行为纷纷拍手称赞。明白范仲淹背后的用意后,才明白上善不善!当时在赈灾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北宋年间,江淮一带发生了一场很严重的饥荒,朝廷派出范仲淹前去赈灾,不过接下来的情况让朝臣们都惊掉了下巴。范仲

  • 《清平乐》范仲淹和张妼晗才是“天生一对”

    历史人物编辑:邴潇寒标签:范仲淹

    《清平乐》大家看了吗?什么和什么呀?范仲淹和张妼晗怎么能整到一起去呢?先别急,请听苗苗细细道来。说真的,《清平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总之,不管怎么讲,《清平乐》都是一部良心的,国剧中的典范。用现代我们通俗的话说,高端,大气,上档次。且故事情节娓娓道来,有小时候听奶奶讲故事的既视感。但有一点不得不

  • 《清平乐》范仲淹又被贬,这枚直男有多直

    历史人物编辑:旧时微风拂晓城标签:范仲淹

    王凯饰演的宋仁宗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待臣僚、侍从宽厚。在政治上一生呵护“言路通畅”“监督国君”的风气。在人事上知人善用,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被史家概括为“仁宗盛治”,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