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时节有一著名人物唤作范仲淹,他的一生非常波澜壮阔,读过书上过朝写过文章打过仗,还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歌与文章——往往都极具文学性,比如说,“羌管悠悠霜满地,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西北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了渴望建立功业的愿望,还有入选中学课文的《岳阳楼记》,洋洋洒洒,不但使得岳阳楼成为了千百年文人墨客的心头宝,而且还使得重修岳阳楼的本不会在历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好友滕子京从此名留青史,这全是范仲淹的功劳,范仲淹实在是大手笔。
可是范仲淹还不止于此,他除了擅长写文章能打仗,关于治理地方也非常有一套,具体来说,那就是他常常能够将一些很糟糕的情况轻而易举的化解,并且甚至可以转祸为福,一番操作往往令人费解且惊叹,而且对比会发现,面对同种情况下,他的同僚往往是陷入各种被动局面,引得天怒人怨,总是将范仲淹治理地方的实力衬托得十分突出。
在当时,范仲淹按照北宋传统——中央朝官要被派到地方去担任地方长官。一身才气纵横的范仲淹就去了今天的杭州去担任知府,知府其实在北宋权限那是相当大的,作为知府其实对应到现在,至少是一个地级市的市委班子或者干脆就是一个省委长官,下面掌管多个县衙府库,严格来讲,任务也不轻,但是范仲淹丝毫不以为苦,每每经常宵衣旰食的处理政务,将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眼看就要因为政绩突出而得到升迁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天灾——杭州闹饥荒了。
在古代,所辖地区闹饥荒了对于地方长官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挑战,这个挑战度过了,可以大捞一笔政绩,若是没有度过,往往会身败名裂,甚至会导致民变。
摆在范仲淹面前当时有这么几种传统解决方法:一是选择开仓放粮,开的是官府的粮仓,这是许多清流选择的做派,有如下风险——首先可能造成后续朝廷的不良反应,往往对当地行政开支造成严重损害,其次会造成当地长官放粮之后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放的粮食被奸商们强行兑走,使得当地饥荒变得更加严重。
二是立刻寻求朝廷的支援,向朝廷求救,希望朝廷对自己进行支援,但这也存在风险,那就是有些时候道路不是很顺畅,可能在粮食到来之前这个地方也就大规模易子而食了,并且还有可能朝廷拨过来的支援直接被官府层层克扣,到了现场根本救不了多少人。
范仲淹这两种办法都拒绝了,他想到了一些非常令人惊奇的办法——由政府出面允许那些奸商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利用此时普通百姓大都贫困无依,大量超低价募集他们修筑公共建筑。
有人可能就想了,这不是把普通人往死路上逼吗,已经快饿死了,官府居然还和奸商勾结将粮食价格提高那么多,还压榨饥民们干这干那。
实际上,范仲淹这招确实收到了奇效,这当然是范仲淹的深谋远虑。首先,通过官府允许提高粮食价格,自然就使得奸商们发了疯的提高粮食价,最后使得杭州地区粮食价格简直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位置,随后外地的粮食贩子都嗅到了捡钱的味道,大批粮食商人就自觉自带干粮蜂拥而来,一旦大量外地粮食商人到来,面对极度饱和的粮食市场,便会开始打价格战——甚至开始倾销产品,这就使得本地奸商们叫苦不迭,为了不使自己破产,不得不拉下身段与外地商人打贸易战,粮价就降下了。
但在粮食价格降下来之前,那么多的饥民,如果不加以救济,恐怕会死伤惨重,那么机智的范仲淹创造性的想到了“以工代赈”这种福利政策,看上去似乎确实在压榨贫苦的普通饥民,但实际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加了就业岗位并且还刺激了消费,一举多得,果然不愧一代名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