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敬佩于他的坚持与毅力;中学时期的一篇《岳阳楼记》让我们了解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因为他如此为国为民的精神,所以深得百姓的喜爱,在死后更是被赠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出生于989年,但是就在他出生一年后父亲就病逝了,他和母亲谢氏孤儿寡母,贫困无依,没有办法的谢氏只得带着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朱文翰,范仲淹也只得跟随继父改名为朱说。
就算是改嫁后,生活也没多大的改变,母子俩勉强能糊口,范仲淹4岁的时候就到醴泉寺读书,家里贫穷,范仲淹为了每餐都能迟到点东西,就只能在前一天晚上用两升小米煮粥,待到隔天粥凝固后就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两块,然后再配一些腌菜,就是他一天的吃食。范仲淹从来不叫苦,成年之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后更加发奋苦读,冬天读书犯困就用冷水洗脸,没有饭吃就喝点稀粥,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然后范仲淹就将自己的母亲接到了自己的身边,也将自己的名字改了回来。
因为自己经历过生活贫穷的日子,知道普通百姓生活的不容易,所以在范仲淹当官之后,一直认真勤恳,只希望吏治清明能为百姓带来好的生活。然而在宋仁宗皇佑元年,范仲淹被调任杭州知州的次年,江浙一带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饥荒,流民顿生,尸横遍野。然而当时有些米商趁机发国难财,据文献记载,当时江浙一带一斗米就需要120文钱,这对于没有收入的百姓来说简直就是天价。
范仲淹心理也着急,他当时年逾花甲,看到那么多生命消逝,心理痛苦无比,范仲淹想了一个办法,他并没有将米商的价格下调,反而还将每斗米的价格上调了30文,变成了一斗米150文。范仲淹的所作所为一时之间遭到文武百官的弹劾,声称他不顾灾民的死活,以权谋私。
但是众所周知,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范仲淹正是利用这一原理,让江浙附近的米商看到了有利可图的机会,于是大家纷纷将米运到杭州售卖,于是杭州的大米越囤越多,渐渐地市场上的大米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范仲淹抓紧时机开仓放粮,百姓们纷纷放弃米商的粮食,去领救济粮了。
就留下米商的米无人问津,只能降低售价,很快杭州的米价就恢复了原来的水平。饥荒结束后,百姓们都对范仲淹十分感激。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们的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后,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落,在他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祭拜。在范仲淹去世后,得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更是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