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仲淹一首《渔家傲》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慷慨悲壮

范仲淹一首《渔家傲》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慷慨悲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金星 访问量:3744 更新时间:2024/1/5 12:15:13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孤寒,有大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仁宗康定元年(1040),受命戍边,遏止西夏入侵,后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致力国事,以天下为已任,成为一代名臣。

《渔家傲》,调名不见于唐、五代词。《词谱》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韵。

北宋中期,居住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逐渐强大。公元一零三八年,党项族首领元昊攻灭吐蕃、回鹘,建立西夏,旋即乘势南侵,连陷数州,进逼河洛,朝野震恐。在此危难之际,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担负起守卫疆土的重任。他审形势,置将帅,训士卒,严防御,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使西北边防转危为安。《渔家傲》这首词即为此时所作。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说明当时所作的《渔家傲》曾有数首,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首了。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开头一句,诗人先从大处落笔,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勾勒出萧索空阔的画面。“塞下”二字,点明地点是在边塞,也就是诗人所戍守的延州,当时为北宋边防重镇。“秋来”二字点出季节是在深秋。既在边塞又是深秋,景色自然是荒凉而凄清的。但诗人不去作正面的直接描写,而是运用暗中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风景异”三个字。所谓“异”,是指不同于诗人江南家乡的风光。这个“异”字,意味深长,极为精当,全篇的异乡之思都由此绵绵而出。它不仅是点出塞下风景与江南的迥然不同,而且巧妙地为下面抒发思乡之情作了铺垫。

第二句,“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见景伤情之笔。雁为候鸟,暖则北飞,寒则南去。所以古人写北国秋思,常常喜欢借冬去春来的大雁,寄托思乡的情怀。如钱起《送征雁》诗云:“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塞长怜去翼,影灭有。怅望遥天外,乡愁满月生。”传说大雁南飞至衡阳南之回雁峰,天气转暖,即向北飞去,故有“雁不过衡阳”之说。

这里的“衡阳雁去”乃括其意而用之。我们可以想见,诗人离乡远戍,遥望归鸿南飞,长空鼓翼,毫无羁留之意,怎能不触动望乡思归之情?然而,大雁南归有时,而戍边将士却还乡无日;大雁可以去无留意,而戍边将士却不能不坚守边塞。思乡之苦与守土之志的矛盾心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正当诗人翘首云天,目送归鸿,沉浸在乡思之中时,蓦地听到号角吹动,边声四起,打断了他沉滞凝聚的思绪,视线又回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于是写下了上片的最后三句: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前一句写声,后两句写景。无论声与景都突出地表现了边塞风景的特点。所谓“边声”,指的是边塞常闻之声,也就象李陵《答苏武书》所说的“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可以想象那胡笳哀怨、胡马嘶鸣、秋风吟啸之声,伴随着军中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鼓,自然产生一种悲凉肃重的感情。此时,映入诗人眼帘的景物,也显得格外地凄异。你看,“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层峦叠嶂的环抱之中,长烟下,残阳里,一座孤零零的边城紧紧地关闭着它的城门。这是多么苍茫凄凉的景色,又是何等严峻沉重的气氛!

再看句中所用的数量词“千”和“长”、“落”、“孤”三个形容词,更是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千,言峰峦重隔,明僻远之境;长,谓烟云横空,述迷茫之景;落,谕夕阳西下,现殷红之色,孤,写边城无依,见荒凉之意。总括起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两句词,笔力苍劲,气韵不俗,足可以构成一幅意境苍凉而又雄浑的画图,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

这首词上下两片的景物描写是以时间为序的。上片写的是夕阳西下的傍晚,下片写的是霜花满地的夜晚。前后时间相接,思绪连贯,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景物的变化而逐渐深化。

下片的第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诉说诗人因远离故土,思乡心切,愁肠九回。在异常苦闷的心境中,只有端起酒杯,借酒浇愁了。

然而,愁有千种,各自不同。古往今来,思乡之情人皆有之。这首词的感人之处,乃在于真实而具体地描写了一个既一往情深地眷念着故乡,又深沉地关注着国家命运的守边将领的情怀。在他的心灵深处,乡恋与爱国是矛盾的又是相通的。乡恋使他痛苦,爱国又使他清醒。

所以,诗人并没有因乡愁陷入消沉颓废,而是在感情波澜的翻腾之中,依然忠于职守,以国事为重。唯其如此,他才能够呼喊出“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样奋发蹈厉、扣人心弦的语句。意思是说敌人未灭,功业未成,还乡的事是无法安排的。句中的“燕然未勒”,用的是东汉大将军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窦宪伐匈奴,乘胜追击,北登燕然山(今杭爱山),勒(刻)石纪功而还(事见《汉书,窦宪传》)。

范仲淹用这个典故作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深刻地表现了他守土抗敌的英雄气概和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词的意蕴也因此显得更为沉雄深厚。

当诗人在纷乱的思绪中,守土时,忽听羌管悠悠之声,继而又见满地寒霜之色,思潮又涌上心来,于是连写了下片的最后三句: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几句,格调苍凉,气韵悲壮。句中的“羌管”,指羌族地区所产的一种笛子,声音凄清而悠扬。“霜满地”三字,可以是写实景,指寒霜满地,夜已很深,也可能融含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意境,表现出一种精神状态。

羌笛的凄清悠扬之声,霜月的洁白清冷之色,都给人以凄凉悲苦之感。所以在古代诗词中,笛声、霜色常是勾动乡思、愁绪的。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云:“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再如杨巨源的“夜月降羌笛,秋风老将心”、谢能的“此地秋堪悲,霜前作意还”。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范仲淹这首词中所写的“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艺术上的渲染、烘托作用与上述唐诗中的一些例子是相同的。

在下片最后的三句中,“羌管悠悠”写所闻,“霜满地”写所见,“将军白发征夫泪”写所思。中间以“人不寐”三字前后贯穿,融合成片。这三句的熨贴细密之处,是先闻笛声,次见霜色,因而思绪联翩,夜不成寐,末了以“将军白发征夫泪”作为“秋思”的最后收结,思想脉络和结构层次都很清楚。

对于词的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历来受到推重。如彭孙谲的《金粟词话》就曾作过“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的评语。句中的“将军”,指的就是诗人自己,当时约五十二、三岁。艰难困苦的岁月使他过早地衰老,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

诗人用“将军白发”四个字描绘自己的形象,心情是悲凉而沉重的,饱含着对功业未成而未老先衰的无限感叹。可以说在思想感情上基本上是健康的。更可贵的是,诗人在艰难的岁月里,所关切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深切同情着士兵的痛苦,想到了守边征夫的泪痕。“征夫泪”三字,具有很强的概括力,透过它,充分地显现了戍边士卒含辛茹苦的生活情景。

总括起来,《渔家傲》这首词,通篇以“秋思”为主线,在“塞下秋来”的特定环境中,成功地抒发了强烈而又深沉的家国之思,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纵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它不但在范仲淹仅存的五首词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宋人词中也是传诵千古的名作之一。词中所表现出的慷慨悲壮的风格,对于转变五代绮靡词风,开宋代豪放词派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范仲淹

    大宋时节有一著名人物唤作范仲淹,他的一生非常波澜壮阔,读过书上过朝写过文章打过仗,还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歌与文章——往往都极具文学性,比如说,“羌管悠悠霜满地,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西北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了渴望建立功业的愿望,还有入选中学课文的《岳阳楼记

  • 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故意抬高米价,灾民:范大人真是个好官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从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敬佩于他的坚持与毅力;中学时期的一篇《岳阳楼记》让我们了解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因为他如此为国为民的精神,所以深得百姓的喜爱,在死后更是被赠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出生于989年,但是就在他出生一年

  • 北宋名臣范仲淹,晚年做了一件事,让家族兴旺八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大咖美泉标签: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中的这句话,传为千年绝唱。一篇精彩绝伦的《岳阳楼记》不仅让岳阳楼青史留名,也让其作者范仲淹千古不朽,成为后世推崇的一代圣人。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名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为官清正,体恤百姓,严于律己。虽然数次遭遇贬谪,却不改其心志,

  • 《岳阳楼记》的前世今生以及范仲淹的邓州往事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烟伯标签:范仲淹

    壹北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57岁。范仲淹官服像这一年,他的肺病有所加重,就以身体欠佳为由,上书宋仁宗,求解边任邓州。为什么是去邓州,而不是别的地方呢?《陈乞邓州状》里是这样说的:右,臣闻理之安危,固当殊体;官之废置,孰可冒居。窃念臣昨厕台司,日曕宸扆。亲承睿诏,俯念边防,思得迩臣,往分重寄,

  • 浙江爆发灾情,范仲淹大兴土木、抬高粮价,灾民为何却好评连连?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范仲淹

    中国自古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为灾民的问题头疼。在如何处理灾民的问题上,绝大部分的统治者选择的解决办法是直接赈济。要么减免一定年限的赋税徭役减轻灾民的负担,要么开仓放粮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北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在浙江任职,正巧赶上了当地灾情。身为地方的父母官,处理灾民问题是范仲淹

  • 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宋代最为著名的三位大孝子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范仲淹

    【原创首发百家号,非授权严禁转载】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小编在这里向天下所有伟大的母亲致敬!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小编最近在读《宋史》,从中也发现了不少对母亲非常孝顺的历史名人。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范仲淹、包拯和欧阳修。【为母而寒窗苦读的范仲淹】范仲淹本是名门望族之后,他的祖先范履冰曾经担任

  • 从范仲淹的自身经历,看他的政治思想的转变

    历史人物编辑:倚梦倾城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曾经主持了庆历新政的变革,在变革过程中,也能够充分地展现出范仲淹的各项政治思想的先进性和独特性,这都是与范仲淹一生的政治经历密不可分的,他的政治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他众多的经历不断地积累所形成,因此他的政治思想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早年艰苦生活形成兼

  • 文武全才范仲淹,如何辅佐皇帝改革国家,且抵御西夏入侵

    历史人物编辑:黑夜中标签:范仲淹

    引言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以及思想家。就是这样一位大文豪在他幼年时期便遭遇了不幸,他失去了父亲,母亲还改嫁。他立志要改变小时候的这种局面,更加努力读书,想要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公元1015年范仲淹最终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后来

  • 灾荒年间,范仲淹为什么还要拼命吃喝玩乐?上善不善

    历史人物编辑:追溯历史传奇标签:范仲淹

    灾荒年间,范仲淹领命去赈灾,而他不是开仓放粮拯救百姓,却是整日沉迷吃喝玩乐,然而离奇的是,百姓却对他的行为纷纷拍手称赞。明白范仲淹背后的用意后,才明白上善不善!当时在赈灾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北宋年间,江淮一带发生了一场很严重的饥荒,朝廷派出范仲淹前去赈灾,不过接下来的情况让朝臣们都惊掉了下巴。范仲

  • 《清平乐》范仲淹和张妼晗才是“天生一对”

    历史人物编辑:邴潇寒标签:范仲淹

    《清平乐》大家看了吗?什么和什么呀?范仲淹和张妼晗怎么能整到一起去呢?先别急,请听苗苗细细道来。说真的,《清平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总之,不管怎么讲,《清平乐》都是一部良心的,国剧中的典范。用现代我们通俗的话说,高端,大气,上档次。且故事情节娓娓道来,有小时候听奶奶讲故事的既视感。但有一点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