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南梁萧衍-圣明与昏庸皆在一念之间

南梁萧衍-圣明与昏庸皆在一念之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金星 访问量:3701 更新时间:2023/12/5 22:24:01

刘裕文韬武略,却英年早逝成为了遗憾,为后人津津乐道,然而,英年早逝的皇帝就一定可惜吗?其实在李隆基之前,已经有了很多案例,汉武帝的例子可能比较久远,但是在南朝也有这样一位皇帝,曾励精图治,曾招揽贤才无数,最后却舍身佛事,搞得百姓苦不堪言,更是接纳了一个狼子野心的叛乱将领,最终候景之乱不仅把自己逼死,还扰乱了南梁的半壁江山,百姓流离失所,战乱不堪,而这,就是他年老后昏庸的见证,他叫萧衍,是南朝统治最久远的皇帝。

萧衍,出身和萧道成(南齐开创者)同宗,只不过后来不属于一脉,不过萧家在江南历来都是大族,萧衍虽不属于皇族,也是宗室之一,所以在他后来的经历中有一个强大的家族支持,可以节省很多力气,所以他登基后对于世家大族,对于门阀很松散,相当于是支持的回报吧。萧衍出身于南朝宋时,他的父亲做过南齐的侍中,中尉这样的大官,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幼时聪明而好学,在文学方面也颇有天赋,再加上读书用功,又有父亲留下的资源,很快就出仕为官,到萧子伦麾下担任了参军,后改任王俭麾下的祭酒,谋略过人而有文武之才,被上司赏识而推举,认为他日后能继承他父亲的位置(宰相之才)。484年,萧子良开西邸,招贤纳士,萧衍因才学过人被称为“竟陵八友”之一,更是被善于识人的王融称赞“此子日后必为宰相”,有这么多大佬给他相面增加名气,萧衍自然名声大振,节省了很多力气。490年,担任了随王的参军,后来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三年。493年,武帝病重,萧衍被萧子良再次招募,这时候王融想拥立萧子良被萧鸾阻止,之后萧昭业登基,荒淫无度,萧衍转投萧鸾麾下,萧鸾想除掉随王,就问计萧衍,因为他跟随过那位王爷。萧衍认为随王没啥本事,都是幕僚鼓吹出来的,手下有本事的两个人也可以轻易用珠宝,高官厚禄收买,到时候一封书信,随王就得乖乖来京城,至于王敬,满足现状,以后财宝美女就可以让他迷失,不足为虑。萧鸾依计而行,果然不出萧衍所料。之后杀了随王,夺取了兵权,下一个目标对准了老臣崔慧景,萧衍被委以重任镇守寿春,对崔慧景恩威并施,加上实打实的利益拉拢,为了家族后辈,自然也不在反对萧鸾,于是494年,萧衍被萧鸾重用,之后萧鸾杀了皇帝自立为帝,虽然给予了萧衍很重的封赏,但是谋反的心思也在萧衍心中种下,你既然能当皇帝,我比你强,为何不可?次年北魏孝文帝攻打南齐,萧衍带兵对抗,连夜突袭到达贤首山插满旗帜迷惑敌军,同时鼓舞自己被包围等待援军的支援,之后内外夹击,误以为援军到达的北魏军溃不成军,被击退,萧衍因此立功,之后北魏在497年再次南下,萧衍奉命驰援雍州,结果雍州粮草不足而城池不坚固,不好守。萧衍认为兵贵神速,应该突袭敌军,而崔慧景认为敌军看到援军抵达会撤军,于是静静等待,最终看着越来越多的北魏兵,带着自己部曲撤了,于是南齐大败,溃退了很久直到樊城才组织防御。

此战后,萧鸾认为不是萧衍的错,让他在雍州防御,因此萧衍打造了自己的势力,有了日后争霸天下的资本,之后萧鸾去世,他儿子登基后擅自杀害大臣,先是朝中文武,不久后就把目光对准了萧衍兄弟,萧衍在哥哥死后起兵,很快就活捉了那个小皇帝,掌握了朝政大权,不久后就废除了他们,自己建立了梁朝(因为不属于同宗,没有继承权),刚开始的他还是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天天认真处理政务,还设了两个信函,但凡是有才能而没有被充分任命的人都可以写信投进去,而百姓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用豪门学士,重视儒家学术,更是亲自编写书籍教育子民,也注重官员的廉洁建设,亲自召见一些县令,根据他们的工作成就来决定他们的升迁和贬谪。可惜,这位贤能的君王喜欢儒家的同时,对于佛教也很喜欢,甚至闹出了很多笑话,给予佛教土地,人口,政策照顾免税也就算了,居然还自己亲自出家,让大臣们掏钱赎买自己,还不是一次,一次最少要一亿钱,如此让佛门收敛了不少财物,更让百姓出家成为了一种去趋势,纷纷出家当了和尚,因为有了那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当然,光信佛问题不大,关键在于过于自信,当年的书童陈庆之草草挂帅北伐,结果成为了南朝第一名将,后来因为支援不利而撤回,当然,这属于捡到宝贝了,他就以为自己运气好,有一次梦到了自己多了几块领土,第二天有名的乱臣贼子候景来投靠他,候景此人反复无常,原本是北齐的高欢麾下为将,也算屡立战功,后来被高欢儿子排挤被迫离开投奔西魏的宇文泰(后来建立北周),结果宇文泰认为他不是什么好人而拒绝了他,于是候景转而投奔萧衍,萧衍认为和自己的梦应验,开心的封赏候景为河南王,还派兵接应他。中间见到候景后萧衍把候景吓得汗流浃背,可惜这种狼子野心的人稍安稳后就看到了萧衍的贪图享乐,耳根子软等很多毛病,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取而代之,加上萧衍和高澄讲和,条件之一就是把侯景送回去,于是候景果断发动了叛乱(不得不说带兵有一手,这样士兵都听他的,还是招募不久的军队),就这样,萧衍被围困,援军因为缺乏统一的指挥也被击退,之后城中有人归附了侯景,城破后侯景带着500甲士见萧衍而不敢看萧衍,汗流浃背,离开后方才好转。萧衍也不甘心被控制,结果确无能为力,太子也被胁迫,后来萧衍长期心里抑郁而死。

萧衍死后,他的儿子起兵反抗侯景。加上侯景作死,屠杀江南的王,谢两家失去了民心,很快就被平定,可惜武帝已经回不来了,而这一切,都是萧衍自己引狼入室,自作自受而已。

标签: 萧衍

更多文章

  • 梁武帝萧衍的功过是非,半世英明半世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萧衍

    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人。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他是出身最高官贵的一个。出身兰陵萧氏天下闻名,萧衍本人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累迁雍州刺史。而且文武兼资,公元500年起兵讨伐东昏侯萧宝卷,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萧宝卷在位四年,死时19岁。随后萧衍立萧保宝融为帝,时年14岁,在位二年,

  • 辟谣:南朝名将陈庆之,以七千兵马胜北魏四十万大军,是否属实?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陈庆之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名将陈庆之,无疑是被夸大了。陈庆之最为出名的战绩便是所谓的“七千大军破四十万”,但这个事件真实吗?这个数字准确吗?七千和四十万这两个数字,在史料之中只出现过一次,那就是《南史.陈庆之传》中陈庆之自己的口中:时荥阳未拔,士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曰:“我等才有七千,贼四十余万。今日之

  • 陈庆之北伐神话:只用七千人就横扫北魏,为何最后惨遭全军覆没?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挥墨标签:陈庆之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七十八)陈庆之名帅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在有关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网文里,有两个人被后人追捧为了“战神”——一个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冉魏武悼天王冉闵;另一个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梁朝永兴侯陈庆之。有关于冉闵,我们已经论证过,他的“民族英雄”的光环是有一定值得商榷之处的;而陈庆之其人

  •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文弱书生”陈庆之

    历史人物编辑:瑶芦冉标签:陈庆之

    陈庆之,字子云,南北朝时期的一代名将。他为人忠厚,做事公正,不以出身论英雄,备受后人敬仰。而他的这一身傲骨,在后人看来,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纵观他的一生,他一生都在为了理想而奋斗。陈庆之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南朝宋国的一名文官,而母亲则是当地有名的大家闺秀。受家庭环境影响的陈庆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

  • 陈庆之:一介书生,如何走向一代战神?

    历史人物编辑:扇新说史标签:陈庆之

    书生成将军的事迹在古代挺多的,三国的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明朝的袁崇焕让后金的努尔哈赤无法踏进山海关一步。那么文武双全真的很容易吗?文官的身体素质从一开始就输了。而且一开始也没有军事经验,所以大多数情况弃武从文,和弃文从武的人都很少。今天要讲的是一个真正文武双全的将军,他总是身穿白袍,又被人称为"白袍

  • 千军万马避白袍——南朝第一名将陈庆之

    历史人物编辑:王涛爱历史标签:陈庆之

    陈庆之,字子云。从幼年的时候就跟随梁武帝。为人宽厚,忠心事主。陈庆之在涡阳一战中以少胜多,连胜十三阵,攻取北魏十三城,一时之间是大名垂宇宙。梁武帝加封为彪勇将军。让陈庆之领兵七千护送北魏宗室元灏北返,但北魏根本没有把这件事当回事,但意料不到的是陈庆之突然攻克荥城,北魏主将丘大千领兵七万对抗陈庆之七千

  • 名震南朝第一将-陈庆之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故事天地标签:陈庆之

    历史上总有些天才会横空出世,以过人的才华,震撼世人要求的功绩改变这个世界的局势,让大家目瞪口呆而又崇拜他,就好像,他们生来就该如此优秀,汉朝时候的霍去病就是这样,以其过人的才华打到漠北无王庭之后,就突然离开了人世。当然,历史的长河不会只有这样一位名将,多年后,在南朝的梁武帝时期也涌现出了这样一位名将

  • 大器晚成的军神陈庆之,率七千人击败几十万敌军,胜利秘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陈庆之

    主席熟读史书,对历史上帝王将相和荣辱兴衰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主席非常喜爱的将领。这个人生逢乱世,虽然身体孱弱到无法拉开弓弩,不擅长骑马射箭,但这些却没妨碍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奇才,这个人便是南北朝时代的战神陈庆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战神”美誉的军事家不胜枚举,孙武、白起、项羽、

  • 两朝风云副将劝陈庆之杀元顥占据洛阳,陈庆之为何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陈庆之

    南北朝时代是战乱频出时代,这个时代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战役和英雄人物。南梁名将陈庆之北伐北魏的战役便是其中之一,此战以少胜多,打得酣畅伶俐,被前辈称赞为“千载之下,令人向往”。陈庆之也因此战成为南梁第一名将,甚至被称为南北朝第一奇将。此战中他率领仅仅七千的南梁军队北伐北魏,先后经历四十七战,平定三十二

  • 北魏六镇起义是怎么回事?扫平六镇起义的尔朱荣又是什么人?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尔朱荣

    刀能割破肌腱筋肉,让锋刃直接触骨,实际伤害远大于铁棍。故而挨一刀后,很少有人还能继续再战,因为,他的力气会随着目睹自己身体的血如涌泉而流逝。这事,没挨过刀的人,是理解不了的。若遇铁铠坚甲防护之敌,刀砍不入。那么棍、锤等砸击武器的威力,又胜于刀锋。而古代军队,还真的有一个全军弃刀矛不用、人人手执一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