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两朝风云萧衍并非真的迷信佛教,而是用权谋之术控制朝政

两朝风云萧衍并非真的迷信佛教,而是用权谋之术控制朝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汪洋 访问量:2456 更新时间:2023/12/18 15:47:10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以来,很快被汉族豪门权贵所接受,发展成了中国最大的外来宗教。而佛教在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巅峰时期,便是南北朝时期。当时北魏鲜卑贵族普遍笃信佛教,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这样宏伟的历史遗迹。而南梁在这方面丝毫不逊于北魏,也创造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壮丽景象。这样的景象在历史上非常出名,在很多后世的诗词和文化作品中都有着体现。而作为南梁皇帝的萧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迷信佛教的皇帝,曾经多次表示出家为僧,引起了南朝政局的很大波动,成为历史典籍中的笑谈。

对于萧衍迷信佛教的原因,在后世的很多历史著作中都有提到。有的人认为是南朝繁华,形成了这样崇佛的风气,而萧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而迷信佛教。也有的认为,萧衍沉迷于南梁盛世的场景,个人文化素养非常高,他推崇佛教是为了创造更大的文化巅峰。各种说法在历史上流传很广,所以变得众说纷纭。可是从历史背景来看,萧衍推崇佛教的态度其实非常诡异的。他本不是佛教徒,早年还信佛教的对头道教。可在中后期他却成了虔诚的佛教徒,甚至惹出了三次出家的故事,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萧衍在南梁广泛推动佛教,不仅带动了大量的门阀士族信奉佛教,还出现了全民信佛的夸张场景,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当时作为南梁首都的建康,在城里城外就有近五百座各种寺院,也就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说法。国家花费如此大笔的钱财支持佛教,简直是荒唐透顶的事情。如果说是守成皇帝,这样瞎搞还可以理解。可萧衍在南齐时代就以文武双全著称,文化上是萧子良的“西邸八友”之一,武功方面被北魏孝文帝称为“萧衍善用兵,勿与争锋”,这样出类拔萃的一个人怎么会陷入迷信佛教的泥潭中呢?

结合南梁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背景,可以看出这种不合常理的诡异现象下面,却常着云诡波云诡波谲政治斗争。在各种暗潮汹涌的局面变幻下,藏着萧衍控制国家的权谋之术,而迷信佛教便是他的重要操作之一。萧衍采取这种手段的起因还是要从南梁的建立开始,也是南齐时代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

南齐末年萧宝卷当皇帝时,与掌控国家的门阀士族发生了激烈的政治斗争,甚至扩展成为国家内乱。具体的情况前文已有分析,这里不再赘述。这场内乱的结果是大量的门阀士族被杀,其中就有萧衍的哥哥萧懿。于是萧衍联合南齐宗室萧颖胄拥立南康王萧宝融,从襄阳起兵顺流而下,目标直指南齐首都建康。

萧衍的起兵得到了各地的门阀士族的支持,使得军队实力大增,顺利地攻破了建康城,萧宝卷兵败被杀。萧衍借着胜利的机会控制了南齐朝廷,废杀了齐和帝萧宝融,改国号为梁,建立了南梁。作为南梁的第一任皇帝,萧衍上位的过程中得到了江南门阀士族的广泛支持,所以国家的朝廷权利被这些豪门望族所瓜分。为了平衡政治上的权势,萧衍用了不少寒门庶族出身的官员和将士,以此来与门阀士族集团形成权力制衡。这个策略本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随着南朝经济的复苏,南梁国力的增强,却出现了政治上的危机。

建国初期,为了取信于支持自己登基的门阀士族,萧衍颁布了不少有利于门阀士族的特权法案。对于门阀士族中的子弟和官员,要严格界定身份和地位,制定了谱牒制度,优待门阀士族出身的官员。这样的制度使得门阀士族攫取了大量的国家资源,发展起来就失去了控制。尤其是进入中期之后,很多世家、方镇为了自己的利益偷偷冒充隐藏人员,侵占“士家”、“兵户”的土地,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而南朝朝廷为了弥补损失,只能将其摊派到其他百姓头上,于是恶性循环。这使得国家经济衰弱、公田变私、土地兼并严重、租调以外的杂调日益加重。

这样的情况长期下去就是门阀士族越来越强,而朝廷则越来越弱,国家权利和资源被门阀士族的官员所把持。失去对朝廷的控制,萧衍的皇位就不稳,宗族的利益也没法保证,这就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危机。由于利用寒门庶族无法与门阀士族互相制衡,所以萧衍想出了利用佛教的歪招。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在中原本土的的根基薄弱,需要得到统治阶层的支持。可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大量信奉道教和玄学,所以佛教势力发展缓慢。在北方佛教和进入中原的鲜卑贵族合作,而在南梁他们的合作对象便成了梁武帝萧衍。

萧衍在当皇帝之前,作为兰陵萧氏的分支是信奉道教的,这与各大门阀士族的宗教趋向性一致。可为了制衡各大门阀士族,萧衍必须站在对立面,因此改信佛教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萧衍利用自己皇帝的身份大量的推崇佛教,引入很多北朝的高僧南下讲经说法,据说还有大名鼎鼎的达摩祖师。他亲自撰写佛教经文,论述佛教的义理,还让儿子萧统编辑佛教经文《金刚经》。根据史料所记载,现在佛教的很多制度都是萧衍所建立起来的,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汉传佛教出家人要戒酒肉荤腥和女色的清规戒律。

经过萧衍这么宣传,南梁出现了佛教大兴的社会现象,包括门阀士族在内人都纷纷崇信佛教,官办和捐建的寺院多不胜数。根据史料记载,建康当时“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富。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如此一来,萧衍不但成了世俗的皇帝,而且成了南朝佛教的教主。

他还给佛教寺院提供了大量的倾向性政策进行优待,这进一步提高了寺院的影响力。比如寺院的田地产出不用缴税,寺院的和尚尼姑不用服兵役和徭役等等。很多受到压迫且难以维持生计的老百姓纷纷加入寺院,甚至将自己的地献给寺院,这使的佛教寺院无比兴盛,僧众人数比军队还多。

这样兴盛的佛教状况,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南梁社会资源的分配格局。从南齐时代门阀士族和寒门庶族互相争锋的局面,改变成了门阀士族和佛教争夺国家资源的格局。为了加重佛教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的力度,萧衍还玩出了三次“舍身”出家的把戏,逼得朝廷的王公大臣们凑钱为他赎身,共花费三亿多万的钱。这种操作看似萧衍迷信佛教的表现,实际上是在削弱门阀士族的影响力,通过佛教掌控国家的权力和资源。这种歪门邪道的招数萧衍玩得乐此不彼,既平衡了北魏朝廷的政治格局,又维护了自己对国家统治。

可以说在权谋之术方面,萧衍是出类拔萃的,否则也想不出利用佛教和门阀士族对抗的歪招。可这种歪招必然缺陷极多,而且难以长久坚持。首先,佛教的教义本身便是让人淡化争斗的,这虽然有利于他的统治,却不利于对外抗敌。这使得南朝社会毫无战心,强大的国力却无法用来与北朝争锋,国家发展也停滞不前,白白错过了统一天下的良机。第二,长期的内耗和互斗,让国家的力量被门阀士族和佛教所瓜分,国力实际上一天天的衰弱。等到侯景南下时,南朝军队既无战心,也无战力,萧衍饿死台城也就成了必然。

萧衍这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不少,而且都是非常精明能干的,在历史上也一度创造出辉煌,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都是如此。可是在政治上总是喜欢用小伎俩来操控权势,利用权谋之术驾驭国家政治,搞一些歪门邪道,最后只能害人害己。国家因他们的卓越而兴盛,也因为他们的荒唐而衰败,让读史的人感到唏嘘不已。政治永远是人类社会的主题,是和是斗,这都取决于主政者的政治理念。像萧衍这种皇帝,在政治上走上了歪路,国家就进入了死胡同,最终只能自得自失去。从根本上看,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集中体现。

标签: 萧衍

更多文章

  • 萧衍:一手高举屠刀,一手吃斋念佛,做的坏事能洗白吗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萧衍

    公元502年,南朝梁武帝萧衍派郑伯禽拿着一块生金子,走到了南齐废帝萧宝融的身边,叫他吞下去,自尽。要知道,吞生金子是很残忍的,会活活被坠破内脏。萧宝融冷笑一声道:杀我还用金子吗?不如给我点酒,我喝了任凭你们处置。于是,他举起酒杯喝得烂醉,在意识模糊的状态下,被郑伯禽杀死了。作为南齐的末代皇帝,萧宝融

  • “和尚皇帝”梁武帝萧衍:朝廷曾为他四次赎身

    历史人物编辑:程洁旅游攻略标签:萧衍

    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中原,很快就适应了中国这方水土,非常顺利地扎下了根。公元5世纪,佛教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尤其在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朝,这里微风细雨,草长莺飞,宋齐梁陈四个政权,都为佛教呐喊助威。有的皇帝,就是非常前程的佛教徒,甚至出现国皇帝舍身出家,朝廷一而再、再而三地为皇帝赎身的热闹场

  • 历史上的第一位皈依佛门的皇帝——萧衍

    历史人物编辑:张杰谈历史标签:萧衍

    我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前后共有500多位帝王。其中信佛信道、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的数不胜数,要说出过家或皈依佛门的还真不多,按朝代顺序来排列,有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武周女皇武则天、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顺治等等。下面我们来说一下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皈依佛门的皇帝——梁武帝萧衍。萧衍,字叔达,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

  • 南梁萧衍-圣明与昏庸皆在一念之间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萧衍

    刘裕文韬武略,却英年早逝成为了遗憾,为后人津津乐道,然而,英年早逝的皇帝就一定可惜吗?其实在李隆基之前,已经有了很多案例,汉武帝的例子可能比较久远,但是在南朝也有这样一位皇帝,曾励精图治,曾招揽贤才无数,最后却舍身佛事,搞得百姓苦不堪言,更是接纳了一个狼子野心的叛乱将领,最终候景之乱不仅把自己逼死,

  • 梁武帝萧衍的功过是非,半世英明半世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萧衍

    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人。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他是出身最高官贵的一个。出身兰陵萧氏天下闻名,萧衍本人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累迁雍州刺史。而且文武兼资,公元500年起兵讨伐东昏侯萧宝卷,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萧宝卷在位四年,死时19岁。随后萧衍立萧保宝融为帝,时年14岁,在位二年,

  • 辟谣:南朝名将陈庆之,以七千兵马胜北魏四十万大军,是否属实?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陈庆之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名将陈庆之,无疑是被夸大了。陈庆之最为出名的战绩便是所谓的“七千大军破四十万”,但这个事件真实吗?这个数字准确吗?七千和四十万这两个数字,在史料之中只出现过一次,那就是《南史.陈庆之传》中陈庆之自己的口中:时荥阳未拔,士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曰:“我等才有七千,贼四十余万。今日之

  • 陈庆之北伐神话:只用七千人就横扫北魏,为何最后惨遭全军覆没?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挥墨标签:陈庆之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七十八)陈庆之名帅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在有关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网文里,有两个人被后人追捧为了“战神”——一个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冉魏武悼天王冉闵;另一个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梁朝永兴侯陈庆之。有关于冉闵,我们已经论证过,他的“民族英雄”的光环是有一定值得商榷之处的;而陈庆之其人

  •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文弱书生”陈庆之

    历史人物编辑:瑶芦冉标签:陈庆之

    陈庆之,字子云,南北朝时期的一代名将。他为人忠厚,做事公正,不以出身论英雄,备受后人敬仰。而他的这一身傲骨,在后人看来,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纵观他的一生,他一生都在为了理想而奋斗。陈庆之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南朝宋国的一名文官,而母亲则是当地有名的大家闺秀。受家庭环境影响的陈庆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

  • 陈庆之:一介书生,如何走向一代战神?

    历史人物编辑:扇新说史标签:陈庆之

    书生成将军的事迹在古代挺多的,三国的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明朝的袁崇焕让后金的努尔哈赤无法踏进山海关一步。那么文武双全真的很容易吗?文官的身体素质从一开始就输了。而且一开始也没有军事经验,所以大多数情况弃武从文,和弃文从武的人都很少。今天要讲的是一个真正文武双全的将军,他总是身穿白袍,又被人称为"白袍

  • 千军万马避白袍——南朝第一名将陈庆之

    历史人物编辑:王涛爱历史标签:陈庆之

    陈庆之,字子云。从幼年的时候就跟随梁武帝。为人宽厚,忠心事主。陈庆之在涡阳一战中以少胜多,连胜十三阵,攻取北魏十三城,一时之间是大名垂宇宙。梁武帝加封为彪勇将军。让陈庆之领兵七千护送北魏宗室元灏北返,但北魏根本没有把这件事当回事,但意料不到的是陈庆之突然攻克荥城,北魏主将丘大千领兵七万对抗陈庆之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