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两朝风云萧衍本是南齐宗室子弟,为何称帝后改国号为梁?

两朝风云萧衍本是南齐宗室子弟,为何称帝后改国号为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 访问量:1227 更新时间:2023/12/23 7:07:14

梁武帝萧衍是南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执政时南朝出现了少有的盛况,继宋孝武帝刘骏之后再次出现在战略格局上压倒北朝的现象。他的一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很多历史故事都值得后人研究和反思。在他称帝的过程中,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他本是南齐宗室子弟,被齐明帝萧鸾所倚重。然而他却起兵攻打南齐都城建康,并废杀了萧鸾的儿子萧宝卷,然后逼迫齐和帝萧宝融禅让帝位,最终登基成为南梁的第一位皇帝。让很多历史爱好者疑惑的是,为什么萧衍称帝后没有继续南齐的国号,而要改国号为梁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从当时得历史背景和萧衍在南齐宗室中得地位上说起。萧衍是西汉丞相萧何的后人,实际上整个兰陵萧氏都是萧何的后人。在西晋灭亡的永嘉之乱中,北方很多门阀家族为了躲避战乱南迁,于是成为东晋的门阀集团的主要来源之一。兰陵萧氏也是从北方来的,而且是四大侨姓之一,在门阀士族中地位非常显赫。南齐的建立者是萧道成,是萧何的二十四世孙。而萧衍的父亲萧顺之与萧道成同辈,萧衍便是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由于在四世祖萧整时兰陵萧氏出现了分支,所以萧衍和萧道成虽然是同宗,但却不同房。

因为这个前提条件的存在,使得萧衍直接继承萧宝融的皇帝位就成了比较尴尬的事情。一方面,萧衍是萧道成的族侄,而萧宝融则是萧道成的侄孙,两人的辈分出现了逆转。另一方面萧衍距离萧道成的宗室分支较远,已经出了五服。按照儒家的礼教规矩“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出了五服的远亲是没有继承权的。如果萧衍直接从萧宝融那里继承皇帝位,既不符合宗法的礼教规矩,也使他的地位非常尴尬。叔叔辈继承侄子辈的皇帝位,这有悖于儒家礼教的伦理道德规范,在皇位传承的礼仪方面失去了正统的合法性。

萧衍继承直接继承萧宝融的皇位,在家族继承法上也会出现很大的隐患。萧衍毕竟是萧道成的远亲,而这种程度的远亲在兰陵萧氏是比比皆是的。如果萧衍正常继承萧宝融的皇位,则在家族继承法上开出了一个难以控制的先例,那就是五服之外具备了皇位继承权。有了这个先例,在以后萧衍的后代传承皇位出现问题时,五服以外的宗室子弟便会以此为例,加入到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样一来不但会引发国家大乱,甚至可能造成亡国之祸。萧衍改齐为梁,实际上是把家族继承权固化到自己的分支上,避免五服之外的宗室子弟插手争权。

如果继续用齐为国号,萧衍祖父三代在太庙中的地位也没法安排。由于萧衍和萧道成不是同一分支,所以在安排太庙昭穆位时没法从萧道成往下面接。萧衍和萧道成的关系要上溯到四世祖萧整才能理清,可萧整这种远祖又没法弄到太庙中去。祭祖也是讲究五服的,萧整已经在二十代以上了,太庙不可能放这么多先祖。门阀士族对出身和支脉非常讲究,萧衍不会为了皇位抛弃父亲萧顺之,跑去给萧道成当儿子,萧顺之也不可能去给萧道成的父亲当儿子。所以继续用齐为国号,萧衍父子都没法进太庙,祭祖也就成了大问题。

除了宗族问题以外,在团结国内势力方面也需要萧道成另立门户。由于齐明帝萧鸾是篡夺侄子萧昭业的皇帝位登基的,所以他在南齐的名声并不好。之后萧宝卷又站到了寒门庶族的阵营,嫌弃了与门阀士族的斗争。在这两位皇帝期间,他们大杀宗室子弟,使得兰陵萧氏的各房各支官员们对这一支非常的反感。尤其是萧宝卷挑起了内斗之后,寒门庶族和门阀士族的斗争已经完全白热化,朝廷中出现了党同伐异和不死不休的状态。萧衍是抓住这个机会得到门阀士族的支持,才能够起兵攻破建康城,夺取了南朝的皇位。

如果继续继承萧鸾一脉的皇位,萧衍会与支持他的门阀士族之间存在相互猜疑。门阀士族会怀疑萧衍会继续扶持寒门庶族,以对抗门阀士族的政治势力。当时萧衍的皇位并不稳固,需要门阀士族来支持他。同时在地方上还有少数州郡不服从建康新朝廷的安排,将萧衍及其支持者视为叛逆。萧衍要出兵平定这些地方,而这些地方又打起了萧鸾父子的招牌,这就让他在政治上有些被动了。为了名正言顺的平定战乱,萧衍必须废除萧鸾父子对地方州郡的影响力。而改齐为梁,则是彻底与萧鸾父子划清界限,赢得了门阀士族的支持。

为了稳固皇位,获取合法的继承权,萧衍也需要彻底铲除萧鸾父子的势力,以便让自己家族的皇位延续下去。萧鸾、萧宝卷、萧宝融死后,萧鸾的其他儿子们还存在,甚至有的在地方上拥有势力。如果萧衍不改国号,又大开杀戒的除掉萧鸾这些儿子,那他的行为和萧鸾杀萧道成、萧赜的子孙后代没什么区别了。

萧鸾心狠手辣,但在死后也是臭名昭著,宗室之中人人畏惧。如果萧衍也这样干了,宗室子弟和官员不会在政治上支持他,则对于他坐稳皇位就产生了很大的阻碍。改国号而杀萧鸾的儿子们,则与前朝撇清关系,避免自己的操作被宗室反感。虽说是掩耳盗铃的办法,但总归稳定住了宗室的局势。

可以说将国号从“齐”改为“梁”,是萧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操作。这既是为了在符合传统继承法度的条件下,最大程度的保证自己的政治利益,也是为了向门阀士族表达自己执政理念的操作。这种操作与刘裕建立刘宋时用“宋”为国号,摒弃“汉”和“楚”的国号,有着异曲同工的想法。在南北朝门阀政治的大背景下,皇帝和朝廷的任何政治行为,都需要符合掌权的门阀士族的利益。双方虽然是君臣关系,实际上也是合作者的关系。如果不能互相保证对方的利益,必然会引发猜忌,最终导致内乱,使国家走向灭亡。

标签: 萧衍

更多文章

  • 两朝风云萧衍并非真的迷信佛教,而是用权谋之术控制朝政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汪洋标签:萧衍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以来,很快被汉族豪门权贵所接受,发展成了中国最大的外来宗教。而佛教在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巅峰时期,便是南北朝时期。当时北魏鲜卑贵族普遍笃信佛教,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这样宏伟的历史遗迹。而南梁在这方面丝毫不逊于北魏,也创造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壮丽景象。这样的景象在历史上非常出名,在很多后世的

  • 萧衍:一手高举屠刀,一手吃斋念佛,做的坏事能洗白吗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萧衍

    公元502年,南朝梁武帝萧衍派郑伯禽拿着一块生金子,走到了南齐废帝萧宝融的身边,叫他吞下去,自尽。要知道,吞生金子是很残忍的,会活活被坠破内脏。萧宝融冷笑一声道:杀我还用金子吗?不如给我点酒,我喝了任凭你们处置。于是,他举起酒杯喝得烂醉,在意识模糊的状态下,被郑伯禽杀死了。作为南齐的末代皇帝,萧宝融

  • “和尚皇帝”梁武帝萧衍:朝廷曾为他四次赎身

    历史人物编辑:程洁旅游攻略标签:萧衍

    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中原,很快就适应了中国这方水土,非常顺利地扎下了根。公元5世纪,佛教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尤其在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朝,这里微风细雨,草长莺飞,宋齐梁陈四个政权,都为佛教呐喊助威。有的皇帝,就是非常前程的佛教徒,甚至出现国皇帝舍身出家,朝廷一而再、再而三地为皇帝赎身的热闹场

  • 历史上的第一位皈依佛门的皇帝——萧衍

    历史人物编辑:张杰谈历史标签:萧衍

    我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前后共有500多位帝王。其中信佛信道、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的数不胜数,要说出过家或皈依佛门的还真不多,按朝代顺序来排列,有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武周女皇武则天、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顺治等等。下面我们来说一下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皈依佛门的皇帝——梁武帝萧衍。萧衍,字叔达,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

  • 南梁萧衍-圣明与昏庸皆在一念之间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萧衍

    刘裕文韬武略,却英年早逝成为了遗憾,为后人津津乐道,然而,英年早逝的皇帝就一定可惜吗?其实在李隆基之前,已经有了很多案例,汉武帝的例子可能比较久远,但是在南朝也有这样一位皇帝,曾励精图治,曾招揽贤才无数,最后却舍身佛事,搞得百姓苦不堪言,更是接纳了一个狼子野心的叛乱将领,最终候景之乱不仅把自己逼死,

  • 梁武帝萧衍的功过是非,半世英明半世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萧衍

    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人。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他是出身最高官贵的一个。出身兰陵萧氏天下闻名,萧衍本人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累迁雍州刺史。而且文武兼资,公元500年起兵讨伐东昏侯萧宝卷,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萧宝卷在位四年,死时19岁。随后萧衍立萧保宝融为帝,时年14岁,在位二年,

  • 辟谣:南朝名将陈庆之,以七千兵马胜北魏四十万大军,是否属实?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陈庆之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名将陈庆之,无疑是被夸大了。陈庆之最为出名的战绩便是所谓的“七千大军破四十万”,但这个事件真实吗?这个数字准确吗?七千和四十万这两个数字,在史料之中只出现过一次,那就是《南史.陈庆之传》中陈庆之自己的口中:时荥阳未拔,士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曰:“我等才有七千,贼四十余万。今日之

  • 陈庆之北伐神话:只用七千人就横扫北魏,为何最后惨遭全军覆没?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挥墨标签:陈庆之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七十八)陈庆之名帅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在有关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网文里,有两个人被后人追捧为了“战神”——一个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冉魏武悼天王冉闵;另一个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梁朝永兴侯陈庆之。有关于冉闵,我们已经论证过,他的“民族英雄”的光环是有一定值得商榷之处的;而陈庆之其人

  •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文弱书生”陈庆之

    历史人物编辑:瑶芦冉标签:陈庆之

    陈庆之,字子云,南北朝时期的一代名将。他为人忠厚,做事公正,不以出身论英雄,备受后人敬仰。而他的这一身傲骨,在后人看来,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纵观他的一生,他一生都在为了理想而奋斗。陈庆之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南朝宋国的一名文官,而母亲则是当地有名的大家闺秀。受家庭环境影响的陈庆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

  • 陈庆之:一介书生,如何走向一代战神?

    历史人物编辑:扇新说史标签:陈庆之

    书生成将军的事迹在古代挺多的,三国的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明朝的袁崇焕让后金的努尔哈赤无法踏进山海关一步。那么文武双全真的很容易吗?文官的身体素质从一开始就输了。而且一开始也没有军事经验,所以大多数情况弃武从文,和弃文从武的人都很少。今天要讲的是一个真正文武双全的将军,他总是身穿白袍,又被人称为"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