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也算史上赫赫有名人物,有名原因有几个!
首先:寿命够长,活了86岁的萧衍算得上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这和他在位四十年几乎不近女色有很大关系。
其次:多才多艺,萧衍可谓皇帝中翘楚,文学成就惊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在下棋之余还培养了绝世名将陈庆之,(忘年棋友)有机会统一华夏。
再次:他算史上最有名不务正业皇帝翘楚,最大特色就是爱江山更爱佛祖,为了佛祖不要江山。
最后:结局悲催,在86岁之年居然被饿死了。
如此起承转合间,一个风云人物跃然纸上,萧衍也当得起风云人物评价。
年轻时候,因为祖上萧何名声,加上自己的本事入仕为官,能文能武,追求进步,在不断打架不断治国后,渐成国之栋梁,掌握了军队中的重权。
有了官职,有了地位,有了军权,成为三有中年的萧衍,在一场平定叛乱的战争后,终于通过政治博弈,用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在众人拥戴下,以相对文明的“禅让”方式,让原来老板下课,自己成了新老板!
成老板后的萧衍,皇帝生涯前半生可谓非常成功,用励精图治不算褒奖,用英明神武不算夸赞。工作成效之高世所罕见,在萧衍带领下,梁朝蒸蒸日上,不断开疆扩土,隐隐有绝霸天下气象。
除治国外,萧衍其人还在业余爱好上不断推陈出新,文学创作的成就也非常喜人。
文治武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萧衍,让当时的梁朝,不仅在军事上成了南北朝霸主,全国上下也弥漫着文艺气候。
这样的皇帝,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明君之相,更难得的是,他还善于克己复礼。
对皇帝而言,克己很难,复礼也很难,万万人之上的皇帝,想要什么,,又有谁敢说一句不咧?克己复礼只能靠自觉。
而萧衍就是一个自觉的人。
于克己而言,萧衍的节俭还有不爱女色是出名的,据史书记载,他曾“一冠三年,一被二年”。
意思是,一个皇冠戴三年不换,一床被子用两年,不讲究吃穿用度,衣服洗过好多次也觉得没什么掉价的,吃饭都是蔬菜还有豆制品,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是很少的,有时候为了工作甚至能废寝忘食,长期每天只吃一顿饭,饿了就弄点粥充饥。
这样的好皇帝和后世每日满汉全席的清朝帝王比要不要太标杆化了。
于复礼而言,萧衍非常重视自身道德建设,顺带还将自己的道德品质,付诸于选官任官的评价。
上行下效之下,地方长官在萧衍的影响下,各个都成了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着想的好官。
为了能让能者上庸者下,萧衍还特别下诏,以政绩论成败,只要政绩好的小县令可以成大县令,大县令可以成郡守。评价的标准也很简单,民生情况,文治情况。
如此令出有度,克己复礼的皇帝,遍数历史打着灯笼都难找,如果不是误入歧途,这萧衍必将成为千古一帝,统一华夏成秦皇汉武那样的伟岸人物。
可惜的是,一切在公元520年,都变了味,这年,萧衍将帝国改元普通。
普普通通的年号,在后世却成了南朝梁分水岭,也是在这年,英明的梁武帝成了虔诚的佛教徒。
就此,一个笃信现世主义者的文人皇帝,变成了一个笃信轮回转世的佛陀。
深陷佛教信仰中不可自拔的萧衍,让“普通”这个年号越来越成为南朝子民的噩梦。
普通八年(公元527年)三月八日,贵为天子的萧衍和全天下开起了玩笑,他一个人兴冲冲的跑去同泰寺,脱下龙袍,披上沙迦做起了和尚。
一个玩笑过后,是一群大臣的惊慌,如老小子一样的萧衍,用自己的荒唐举动,让无数朝臣纷纷放下工作,全部跑寺庙里面轮班。
轮班工作主题,做皇帝陛下的思想工作,让翘班的陛下回去上班。拉锯战持续三天,萧衍终于不再任性,回去上班了。
上班之后的萧衍,一改普通本色而是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通”。
估计是受了佛教的深深熏陶,认为大赦天下属行善积德的萧衍,对于佛教的信仰更进一步,除了大赦天下之外,还不近女色,不吃荤腥,俨然和尚做派!
自己过和尚的日子不说,还全国提倡要尊敬寺庙,号召国人不近女色,不吃荤腥,顺带下令所有祭祀都不能用猪牛羊,要用蔬菜。这意思估计是要梁朝全部国民,都成佛教徒。
皇帝一声令下,国民沸沸扬扬,大臣也纷纷上书,其它都还好,睁只眼闭只眼大家都对付过去了,可祭祀是大事啊,哪能胡来!
上书来上书去,萧衍终于妥协,勉强同意祭祀可以用面捏成牛羊形状祭祀。
经过出家后的萧衍,开始以佛教治国理念,既便如此,心中当和尚的愿望也一直不曾消减,反而随着年岁渐长越来越强烈。
大通三年(公元529年)九月十五日这天,63岁的萧衍又一次去了同泰寺。
这次萧衍的心态异常坚持,死活不肯出来上班。
就在无数臣民急的团团转时,萧衍居然在寺庙中成功的举办了“四部无遮大会”,堂而皇之的穿上沙迦大讲《涅槃经》,俨然得道高僧!吓的群臣各个惊骇不已,无计可施后,终于有聪明人说,寺庙喜欢别人捐赠,弄点钱过去,看能不能赎回陛下。
聪明人一开口,国库立马执行,一亿钱成了同泰寺的香火钱。
装模作样的“三宝”祷告之后,皇帝陛下被佛祖借寺庙的口劝回来继续当皇帝。
这闹的哪门子事情啊?骗捐吗?
有了这次出家又赎回成功经验的萧衍,年纪越大闹腾的越欢。
还俗之后,将正儿八经的皇帝工作变成了兼职,甚至在朝堂之上用经卷代替了奏折,用佛号代替了政令。
不懂一点佛经,当官都两眼一抹黑完全听不懂皇帝说什么?也算是历史奇景啊!
如此以佛治国十多年之后,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四月十日,已经80岁的萧衍再也受不了枯燥的帝王生活。又一次翘班,选择出家,目的地依然是同泰寺,这次学聪明了的群臣也不劝了,直接给寺庙两亿钱,将皇帝陛下给劝退。
可老小子萧衍依然不满足,次年三月三这天,第四次出家一口气在同泰寺住了一个多月。
深谙佛法的萧衍,几乎将自身作筹码,尽心尽力的帮佛教敲诈自己的国家,四月十日,一亿钱捐款到位,萧衍又回来了。
前后四次出家,敲诈了三回钱,五亿钱白花花的银子流入了寺庙的腰包,让佛门子弟一个个富甲天下,在加上皇帝陛下的纵容,当年的南朝。
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一时间,佛门子弟,居然成了全天下最有面子最光荣的职业,如此一个以佛立国的国度,真有危险来临将会非常的危险。
原因吗也很简单,文人武人都成了鄙业,这个国家绝对是病态的国度。
果不其然,数年之后,萧衍就和他的佛国一起崩塌,引爆这一切的就是历史著名的“侯景之乱”。
当时和梁朝对峙的北魏,已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隶属东魏将领的侯景,因为和权臣高澄矛盾不断,转而投奔了南朝梁。
敌人来投,萧衍大气的接纳了候景。接纳不说,还委以重任,任其为大将军河南王。
按理说这待遇没得说了,但是因为梁朝和东魏和谈中,将候景当做了和谈条件,激怒了桀骜不驯的侯景。
一场席卷南方的叛乱,也在曾经富裕无比的南朝梁发生。
公元548年8月10日,准备数月的叛乱爆发,并且一发不可收拾,萧衍不断调派诸王军队和地方军镇压,可却败仗连连!
公元549年3月,侯景围攻梁朝都城建康,周边手握重兵的诸侯王们一个个都彼此猜忌,按兵不动。放任候景叛军攻城,围城日久候,城内粮草断绝,终被攻克,候景纵兵洗劫建康城,萧家宗室、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皇族还有门阀士族都受到重创。
至于哪个信仰佛教的皇帝萧衍,结局也很悲催!
候景对萧衍断水断食,萧衍临终之前,口渴难忍,求蜜水而不得,最后忧愤成疾,不过月余居然被活活饿死,享年86岁。
一代英明皇帝,为了信仰胡作非为,成了糊涂蛋,最后又引狼入室,将自己活生生饿死,按照佛教所言,沦入了饿鬼道,真算可悲可叹亦可怜啊。
宗教有风险,信教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