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庆之北伐的功亏一篑,白袍军的全军覆没,幕后黑手都是皇帝萧衍

陈庆之北伐的功亏一篑,白袍军的全军覆没,幕后黑手都是皇帝萧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潇湘历史坊 访问量:938 更新时间:2023/12/13 9:03:08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七十九)萧衍(中)

之前的两讲里,我们分别提到了陈庆之和萧衍,介绍了他们的发迹史;还提到了一部电视剧,那就是以大梁为背景的《琅琊榜》。实际上,仔细想想,这三者之间还是有不少共通之处的。

比如陈庆之的部队叫白袍军,林殊的军队则叫赤焰军;

又比如陈庆之的白袍军因为补给线没到,全军覆没,只有陈庆之只身逃回南方;而赤焰军则遭到友邻部队暗算,也同样全军覆没,林殊堪堪捡一条命回来;

赤焰军的遭遇,梁帝是罪魁祸首;而白袍军的遗恨,萧衍也一样难辞其咎。

尽管陈庆之的北伐在后人看来是一件震古烁今的伟业,但是在《梁书》、《南史》等记录萧衍事迹的本纪之中,却只有寥寥数语:

冬十月丁亥,以魏北海王颢主魏,遣东宫直阁将军陈庆之卫送还北。癸酉,(陈庆之)克虎牢城。魏主元子攸弃洛阳,走河北。乙亥,元颢入洛阳。己卯,魏尔硃荣攻杀元颢,复据洛阳。

简略得令人发指,甚至连陈庆之怎么从北方逃回来的都没有记录。相比之下,这一年的许多其他大事都比这件影响最深远的大事所着笔墨要多。不知是史官目光短浅,还是萧衍真没把他当回事?

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早年的萧衍绝不是这个样子。虽不敢说是战争狂人,但是挨欺负了也绝对不怂。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就是面对北魏发动的战争,“不想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

萧衍登基后两年,北魏在萧宝夤的撺掇下发动了对梁的战争。战事一开始对北朝颇为有利,由于连年大旱,经济没能得到恢复,导致梁朝先后丢掉了梁州和司州,对以“梁”为号的王朝来说不啻奇耻大辱。

面对这样的情况,萧衍忍住了。他不是不想打,是实在没能力打。转过年来,南方大丰收,萧衍立刻在冬天发动了对北方的进攻,以宗室萧宏带兵北伐。

很可惜的是,这记憋了很久才打出来的长拳,却因为萧宏这个军事白痴的错误指挥而碰的几乎脱臼:

南朝军队本来习惯水战,既往北伐也都开挖运河运输兵粮。而萧宏却大大咧咧地赶到了洛口,被北魏决开大堤放水倒灌,几万大军全军覆没,只剩萧宏自己狼狈逃回南方。

魏军并不打算善罢甘休,他们立刻组织了反扑,又攻陷了淮南重镇钟离,多亏了梁军名将曹景宗及时赶到,才将魏军反压回淮北。梁朝的第一次北伐,就如此草草收尾。

这场北伐以后的二十年,梁魏之间基本都没有大的摩擦,而就是这二十年,也堪称是南梁的黄金二十年。

自开国开始,萧衍就厉行节俭,一件衣服能穿两三年。与此同时,他又整顿吏治,裁撤冗官;积极鼓励生产,多次发动集体性开垦荒田活动。在他的以身作则下,梁朝开国二十余年的整体形势大体是向好的。

在国力稳步提升的过程之中,梁朝的国际地位也在稳步上升。许多因为南齐国力衰微而不来朝贡的国家,比如高丽、吐谷浑、柔然都愿意来了,其他海外的国家,比如林邑国、狮子国、波斯国也来了。此时的建康,俨然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更可喜的是,北方的北魏,在二十年间国力逐渐衰落,一个胡太后,一场六镇起义,再加一个河阴之变,把这个帝国折腾得已经是奄奄一息,许多宗室都纷纷南逃避祸,像极了二百年前的衣冠南渡。

而在这个时候,萧衍却对北方并没有多大感觉了。南逃来的元氏子弟,他好吃好喝招待一顿,安了个头衔又送回去;陈庆之带兵北伐,他也就只给了七千人,随后不管死活。

而他自己组织的北伐,不是虎头蛇尾,甚至连自己侄子都投奔了北魏;就是见好就收,仅仅夺取淮河两岸的缓冲地带就心满意足。对于将战线推到黄河甚至彻底光复北方,我怀疑萧衍根本就没想过。

之所以没想过这个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默认既定事实,以及年岁大了。

所谓默认既定事实,就是承认南北两朝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了。须知萧衍虽然号称是“兰陵萧氏”,实际上却一辈子也没去过一次山东兰陵。后来在侯景要献北方土地给自己的时候,他甚至还说了一句令人极其愤慨的话:

我国家如金瓯,无一伤缺,今忽受景地,岂是合宜?

遥想刘裕当年,敢废除东晋旧例,以洛阳定为陪都;后来的南宋更是一直将都城尊为汴京,管杭州叫临安。到了萧衍这里,淮河以北的土地已经全是外人的了,他的国家是“无一伤缺”的至善之地。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荒谬的言论,可以看看当时萧衍的岁数:

组织陈庆之北伐的时候,萧衍已经六十五岁了;等到侯景提出献土的时候,他已经八十岁了。

即使放在今天,六十五岁对一个政治家来说都不是一个很年轻的岁数;放在人均寿命三四十岁就不错了的南北朝,六十五岁就更显得老态龙钟了。

中国历史上的长寿帝王,大抵在晚年都要把国家一起拖下水。萧衍以前的刘彻、以后的李隆基、乾隆,都在七十岁以后昏招频出,不是把国家搞得由盛转衰,就是干脆差点亡了国。老人政治对国家的影响,可见一斑。

而萧衍,则是他们里面最惨的一个,因为梁朝在他手里几乎就等于亡了。当陈庆之带人在北方浴血奋战的时候,他正在将自己舍给佛寺。从那一刻起,梁朝的国运也就注定好不了了。

那么,这位对汉传佛教影响极其深远的皇帝,和佛教又到底有哪些渊源呢?咱们下回再说。

标签: 萧衍

更多文章

  • 从荒淫无道到皈依佛门,梁武帝萧衍是怎样变成和尚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萧衍

    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制度延续了千年,在这期间有不少的帝王出现,大多数皇帝都有三宫六院佳丽三千。但是依然有部分清流选择独善其身,创下了帝王在位期间最长时间不近女色的记录,他便是梁武帝萧衍。他在中国历史绝对上是举足轻重的皇帝,不仅执政为民而且知识渊博,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依然选择在中年后吃斋念佛选择

  • 南齐内战,为兄报仇,萧衍雍州起兵,两封空白信件拿下荆州

    历史人物编辑:乐乐说漫标签:萧衍

    #头条创作挑战赛#萧懿去世的噩耗传到雍州,萧衍痛哭流涕,连夜将张弘策、吕僧珍、长史王茂、别驾柳庆远、功曹吉士瞻等人召集在一起,商议起兵之事。第二天一大早,萧衍又将众幕僚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眼下天子昏庸残暴,朝廷小人当道,我想与你们一同起事,废昏立明,共扶社稷,你们愿意吗?”众人踊跃响应,愿唯萧衍

  • 两朝风云萧衍本是南齐宗室子弟,为何称帝后改国号为梁?

    历史人物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标签:萧衍

    梁武帝萧衍是南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执政时南朝出现了少有的盛况,继宋孝武帝刘骏之后再次出现在战略格局上压倒北朝的现象。他的一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很多历史故事都值得后人研究和反思。在他称帝的过程中,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他本是南齐宗室子弟,被齐明帝萧鸾所倚重。然而他却起兵攻打南齐都城建康,并废杀了萧鸾

  • 两朝风云萧衍并非真的迷信佛教,而是用权谋之术控制朝政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汪洋标签:萧衍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以来,很快被汉族豪门权贵所接受,发展成了中国最大的外来宗教。而佛教在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巅峰时期,便是南北朝时期。当时北魏鲜卑贵族普遍笃信佛教,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这样宏伟的历史遗迹。而南梁在这方面丝毫不逊于北魏,也创造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壮丽景象。这样的景象在历史上非常出名,在很多后世的

  • 萧衍:一手高举屠刀,一手吃斋念佛,做的坏事能洗白吗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萧衍

    公元502年,南朝梁武帝萧衍派郑伯禽拿着一块生金子,走到了南齐废帝萧宝融的身边,叫他吞下去,自尽。要知道,吞生金子是很残忍的,会活活被坠破内脏。萧宝融冷笑一声道:杀我还用金子吗?不如给我点酒,我喝了任凭你们处置。于是,他举起酒杯喝得烂醉,在意识模糊的状态下,被郑伯禽杀死了。作为南齐的末代皇帝,萧宝融

  • “和尚皇帝”梁武帝萧衍:朝廷曾为他四次赎身

    历史人物编辑:程洁旅游攻略标签:萧衍

    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中原,很快就适应了中国这方水土,非常顺利地扎下了根。公元5世纪,佛教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尤其在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朝,这里微风细雨,草长莺飞,宋齐梁陈四个政权,都为佛教呐喊助威。有的皇帝,就是非常前程的佛教徒,甚至出现国皇帝舍身出家,朝廷一而再、再而三地为皇帝赎身的热闹场

  • 历史上的第一位皈依佛门的皇帝——萧衍

    历史人物编辑:张杰谈历史标签:萧衍

    我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前后共有500多位帝王。其中信佛信道、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的数不胜数,要说出过家或皈依佛门的还真不多,按朝代顺序来排列,有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武周女皇武则天、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顺治等等。下面我们来说一下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皈依佛门的皇帝——梁武帝萧衍。萧衍,字叔达,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

  • 南梁萧衍-圣明与昏庸皆在一念之间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萧衍

    刘裕文韬武略,却英年早逝成为了遗憾,为后人津津乐道,然而,英年早逝的皇帝就一定可惜吗?其实在李隆基之前,已经有了很多案例,汉武帝的例子可能比较久远,但是在南朝也有这样一位皇帝,曾励精图治,曾招揽贤才无数,最后却舍身佛事,搞得百姓苦不堪言,更是接纳了一个狼子野心的叛乱将领,最终候景之乱不仅把自己逼死,

  • 梁武帝萧衍的功过是非,半世英明半世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萧衍

    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人。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他是出身最高官贵的一个。出身兰陵萧氏天下闻名,萧衍本人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累迁雍州刺史。而且文武兼资,公元500年起兵讨伐东昏侯萧宝卷,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萧宝卷在位四年,死时19岁。随后萧衍立萧保宝融为帝,时年14岁,在位二年,

  • 辟谣:南朝名将陈庆之,以七千兵马胜北魏四十万大军,是否属实?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陈庆之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名将陈庆之,无疑是被夸大了。陈庆之最为出名的战绩便是所谓的“七千大军破四十万”,但这个事件真实吗?这个数字准确吗?七千和四十万这两个数字,在史料之中只出现过一次,那就是《南史.陈庆之传》中陈庆之自己的口中:时荥阳未拔,士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曰:“我等才有七千,贼四十余万。今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