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此人是萧何后人,汉宣帝将他留给儿子,汉元帝却将他逼死

此人是萧何后人,汉宣帝将他留给儿子,汉元帝却将他逼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有得观史 访问量:4020 更新时间:2024/2/5 4:21:01

自古,帝王在死前都需要做出最后一道考题,即如何给下一任皇帝铺路。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能耐与心胸。

汉宣帝是个有能耐的皇帝,这一点在三方面有尤其突出的体现:其一,他继位时局势并不稳定,但是继位后,广陵王被压制,霍家被肃清(此时霍光已死),连霍成君都被打入冷宫。其二,刘贺被废,接受监视,却并没有决绝地将其赐死。其三,终刘询一生,大汉都稳定太平,没出什么大乱子。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汉宣帝即便死,在其死前也是给儿子留下万全准备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刘询选择萧望之做了托孤之臣。

《南齐书》记载:

姓萧氏,小讳斗将,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世孙也。

这里说萧望之是萧何的后代,但是传到汉宣帝时,多半已经家道中落,因为《汉书》又说他“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意思是萧望之是凭借一己之力,从草根一步步走向人臣的。

汉宣帝看重萧望之,基于两点原因:

其一,为人不攀附权贵。霍光得势的时候,有许多小官吏奉承攀附,其实就是摧眉折腰事权贵了。霍光起初与上官争斗,后来将上官桀一家全部杀光,内心没有什么原则的同僚,对此大气都不敢出。那时候,萧望之位卑言轻,却不愿意听霍光摆布,最终被排挤到看大门。

等到刘询登基,深知此人刚正不阿,未来可堪大任,所以就给他留了个位置。

其二,萧望之集儒家思想大成。自古,治国之道都会围绕一个主体思想展开,有时候是道家学派,有时是法家,有时候是儒。不同学派,因为其特点而适用于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比如道家,因为奉行天子无为,百姓自为,特别适合恢复小农经济;法家,由于对效率、法度的严格执行,多在战时被提出来。

而儒家思想,天子多用来发展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汉代经历了武帝的巫蛊之祸,在昭帝、宣帝时恢复生气,到了汉元帝统治时期,正好赶上了全方位发展,因此刘询为儿子留下萧望之,也是想借他之手改革国本。

但是汉元帝登基,一切事与愿违。原因还是老生常谈的:政治斗争。辅政大臣中,除了太子太傅萧望之,还有乐陵侯史高,少傅周堪。

这史高身份贵重,乃是汉宣帝祖母史良娣之侄,换算一下,他便是宣帝的表叔。昔日,霍光病逝,霍家群龙无首,宣帝便欲除之而后快,就是史高站出来,首发检举霍光之子霍禹,清算霍家的大戏这才拉开帷幕。因此,史高不仅是皇亲,而且一度是刘询手中的利剑。

汉元帝初期,国家在儒生的推动下稳步发展,仁政渐渐形成气候。中央倚重一批力量,势必就会冷落另一批,随着儒臣势力的崛起,氏族门阀等心中就越发不是滋味。

一直以来,萧望之都致力于提升国家的效率,同时规避危机。我们都很清楚,儒家思想想要做到以上两点,多是从打压宦官与外戚入手,萧望之又曾是太子太傅,汉元帝对他深信不疑。

因为触碰了太多利益集团,有一批人开始想办法反击,其中就包括萧望之弹劾的宦官。他们联合史高,一同对萧望之展开诬陷。而这边汉元帝被别人一进谗言,心态也有松动,对自己的老师没有了曾经的信任。公元前47年,萧望之在狱中忧愤自杀。

回看卷入斗争的这批人,除了宦官误事之外,史高是真的坏透了吗?也不尽然。历史人物是多方面的,他的情感和动机也是饱满的,之所以联手害萧望之,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心理:1,自私,除去一个竞争敌手,稳固自己朝中势力。2,维护宗族、氏族的利益,也是打压儒家集团。3,死一个萧望之,对他的生活其实没什么影响。

虽然萧望之死了,对汉朝没有短暂的冲击,但是反观当初汉宣帝的良苦用心,却是白白浪费了。后人在讨论这段历史时,也多喜欢用“自废武功”来评价汉元帝,这从侧面反映出对汉朝长远发展的不利影响。汉代失去一个焕发生机的机会,也与一次大型改革失之交臂,元帝统治下,虽然也有匈奴分裂,呼韩邪王昭君和亲的是壮举,但是却没有避免未来走入疲软无力。

本文参考资料《汉书》《资治通鉴》

标签: 汉元帝

更多文章

  • 王昭君为什么能落雁?因为她生理上有缺陷,这事汉元帝知道么

    历史人物编辑:党荣刚标签:汉元帝

    声明:本文素材来自《野史杂谈》一书,作者原创,独家首发,转载必究,拒绝伪史,保证不涉时政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出了名的四大美人典故: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蝉闭月,杨玉环羞花。于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成了后人对美人赞美的最高评价。但是,我们的四大美人其实都有生理缺陷,你知道吗?比如,杨玉环。在以胖为美的唐

  • 汉元帝看过王昭君后,却杀了画师泄愤,到底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汉元帝

    王昭君为求出路主动申请与匈奴和亲,汉元帝二话不说就同意了。宴会上,王昭君与单于见面,王昭君非凡的气质让在场的女子都黯然失色,此时,汉元帝眼前一亮,而后后悔莫及。过后,汉元帝特别恼火,杀了毛延寿等画工以泄愤。那么,汉元帝为何要杀了画工呢?王昭君出生在南郡,天生容貌姣好,当时在南郡是一大美女,用一句话形

  • 汉元帝“爸,你会不会治理天下”,汉宣帝“完了,生出个败家子”

    历史人物编辑:小爱爱历史标签:汉元帝

    悠悠汉朝汉朝,自公元前202年由高祖刘邦混一天下,至公元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宣告东汉灭亡。享国404年,传位24帝。继商周以后,华夏大地存活时间最长,历史影响最大的封建王朝。整整400年间,诞生过“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等盛极一时的治世,也

  • 汉元帝时期综合国力远胜于匈奴,为什么还要派王昭君出塞和亲?

    历史人物编辑:通史小探长标签:汉元帝

    王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描述汉匈和亲的一个故事。主要是为了歌颂王昭君为和平勇于献身匈奴的精神,王昭君虽为女流之辈,但当国家需要她时,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百姓免受战争罹难。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使边塞,与匈奴人和亲。事实上历史并非如此,我们读到的王昭君出塞是经过了几千年先人改编后的效果。故事主要突出的

  • 西汉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汉元帝还是汉宣帝?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汉元帝

    史书记载:汉元帝在位期间汉朝比较强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汉元帝简介汉元帝汉元帝刘奭(shì ) ,生于元平元年(前74年),汉宣帝刘询的长子,母亲是恭哀皇后许平君。刘奭出生后数月,其父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八岁的刘奭被宣帝立为太子。刘奭幼年丧母,也差点被霍氏一族所害。宣帝除掉霍氏

  • 汉成帝的皇位是史丹哭来的吗?知道真相汉元帝会死不瞑目!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大咖标签:汉元帝

    汉成帝刘骜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荒淫之君,西汉灭亡他“居功至伟”,后世常有人说,如果当初汉元帝选中的接班人不是刘骜,或许大汉帝国不会那么早灭亡。事实上,汉元帝在临终前,确实准备更换太子,并付诸行动了,只是没成功。如果我们细细分析史料背后的真相,就会发现过程的紧张刺激程度,一点不逊色于康熙王朝的九子夺嫡。

  • 西汉为什么会在汉元帝手中走向衰落?竟是因为一宦官?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汉元帝

    对于历代王朝的灭亡,一般人往往会认为是这个朝代的末代帝王出了大问题,要么是残暴,要么是昏庸,比如是夏桀、纣王,莫不如此,但是对于西汉,这个问题却有很多争议,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说一说,在陕西省咸阳市周凌镇的新庄村,在他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巨大的帝陵,人称“渭陵”,埋着的是西汉的第八问皇帝汉元帝刘奭(shi)

  • 汉元帝的“柔仁好儒”为何反倒成为西汉由盛转衰的起点?

    历史人物编辑:聃者徐史也标签:汉元帝

    吕思勉曾说过:“汉室衰微,自宣、元为界。”也就是说,西汉宣帝以前国家还是比较强盛,人民安稳幸福的;但从元帝开始,汉朝便开始衰弱,开始走下坡路,有了动乱的迹象。吕思勉为什么会这么说?汉元帝又是如何使汉朝衰败的?他的“柔仁好儒”真的是西汉衰败的主要原因吗?元帝的坎坷人生:如果单说汉元帝,大家可能对他不是

  • 仁慈博爱,却昏庸无能,被奸臣蒙蔽一生的汉元帝

    历史人物编辑:莹兮历史阁标签:汉元帝

    什么是“昏庸无能”?被奸臣石显蒙蔽一生,敢于揭发石显的忠臣都被他下令处死。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石显害死萧望之的时候,已经漏出了马脚。纵使是智力中等的普通人,也能看出石显奸邪的一面。汉元帝却看不出,石显磕头谢罪,说:“是臣考虑不周,臣愿受处罚。”元帝一心软,就不再追究。从这一点上来看

  • 汉元帝在位期间,希图振兴国家,为何没能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汉元帝

    汉元帝在位期间,也采取了一些政策,希图振兴国家,但是终因积弊太深,刘奭本人柔弱无能,又宠信奸臣,未能如愿。继位之初,刘奭的师傅和儒臣纷纷进谏,禁奢靡,行节俭。贡禹即指出,高祖、文、景之时,皇帝宫女不过十多人,厩马百余匹,后来日益奢侈,后宫女子竟达数千人,厩中食粟之马达到万匹。上行下效,诸侯妻妾有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