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98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你们也许还记得罗斯福总统的一句名言,它的意思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有更多的财富,不是增加更多的金钱,而应该增加更多的生活保障。这句话,即便是现在,也是经久不衰,用这句话来审视西汉王朝,也是无可替代的。
过去的西汉,给人的感觉是强大而雄伟的,我们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繁荣的,而西汉王朝,就是从一个特定的时期,慢慢的衰落。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自汉宣帝选定继承人起,西汉就出现了衰落的趋势。不过也有人怀疑,汉宣帝在西汉的统治下,曾经有过一个盛世。
按照常理来说,汉元帝继任汉宣帝后,会继承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度,而西汉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衰落。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证明了这一点,这是为什么?
刘询(汉宣帝)
第一,勤政清明
汉宣帝与朱元璋的家世颇有几分相似,都是市井小民,都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对百姓的疾苦了如指掌。汉宣帝登基之后,便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严惩那些贪官污吏上。
他很清楚,只要铲除了那些剥削人民的蛀虫,人民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国家也会变得更加美好。汉宣帝的治国之道,就是不能过分推崇儒家的教义,要以法律来约束那些贪官污吏,必须要用严厉的手段来震慑。
事实表明,西汉时期的确应当采用如此严厉的法律来控制对国家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汉宣帝心慈手软,却又心狠手辣的原因,他的行事风格和西汉的政治氛围很契合。
第二,选择刘奭为继承者
刘奭作为当时的皇储,其治国思想与其父相差甚远。太子自幼在宫中长大,性情温和,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仁”。
不过,作为一名帝王,他太过偏重于仁政,这就是所谓的优柔寡断,容易被人说动。汉宣帝虽然知道刘奭是个“儒学”的皇子,但也知道他不可能成为新的皇帝,所以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刘奭。
西汉衰落的转折点
第一位,刘奭崇儒
刘奭在皇位上的时候,就被汉宣帝骂了一顿,但奇怪的是,汉宣帝为了让刘奭成为一名儒生,所以刘奭对儒学的热爱和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都说人的心性会受到人的影响,刘奭的柔弱,大概就是因为他在学习儒家的过程中养成的。在汉宣帝时代,宣帝实行的是法律,而不是法律。
而刘奭则是另一种情况,刘奭一登上皇位,就实行了儒家的统治。所谓“儒”,就是纯粹的儒学,即从教育所用的典籍,到选拔官员,都采用了儒学的有关体系。
第二,汉元帝对儒家的统治
我们都知道,在西汉,平民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受地方官员的欺压,生活没有得到保障。汉宣帝虽然可以通过严厉的律法来减轻这种压力,但也会让那些被压抑太久的人变得更加混乱。
汉元帝即位后,汉元帝推行儒家思想,力图以柔治国,以缓解社会矛盾。其实,这个办法在那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后世会说,西汉在汉元帝的统治下,已经没落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汉宣帝死后,留下了一些有能力的臣子,为汉元帝所推崇的“王道政治”而努力,汉元帝留下了一些得力的臣子。
然而久而久之,朝堂上的朝臣们对儒家的治国之道有了不同的看法,如果皇帝最亲近的官员互相看不顺眼,会不会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什么影响?
第三点,政治上的无能
要说汉元帝是个废物,那是完全错误的,论起儒家的成就,他可以排在所有的汉朝皇帝之下,无论是文采还是文采,都是一等一的,从这一点来看,他除了在政治上的天赋之外,其余的都是不错的。
汉元帝缺乏自己的魄力和魄力,只能靠身边的人来做决断。那时候,汉朝皇帝也留下了几个得力助手。
后来汉元帝被太监们怂恿,开始不相信这些人,反而相信了那些最会拍马屁的太监。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覆灭与太监、外戚密不可分,自汉元帝对太监的宠信,就是后来的西汉王朝覆灭的导火索。
发英谈历史结语
汉元帝在位的时候,儒生、外戚、太监三方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他们都沉浸在汉元帝的幻想之中,用看似缓解了国家的压力,实际上却是加速了帝国的毁灭。
都说西汉的覆灭始于汉元帝主宰儒家,实际上,一个国家要走向衰落,必然与帝王之术、治国之道等诸多因素有关,并非只有一面之词。
参考资料:《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