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记》闻名于世,作者司马迁的去向却成谜

《史记》闻名于世,作者司马迁的去向却成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沐雨说史 访问量:4479 更新时间:2024/1/26 11:58:50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后世对《史记》的高度评价,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广传于世,从侧面也证明了它的价值。

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史记》也成就了司马迁,使他成为闻名于世的人物。

然而,司马迁在完成《史记》后,仿佛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去向成谜。

《史记.太史公自序》,自然不会有作者向去的记录,奇怪的是,同为史官的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对司马迁的去向,也是语焉不详,只以“迁既死后,其书稍出”,来一笔带过司马迁的去向。

我们翻阅《史记》,会盛赞司马迁,二千年前的班固同样不会厌弃他,语不详述,肯定有原因。

或许,我们能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中找到蛛丝马迹。

《史记》成,太史公极有可能选择自杀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随外戚、汉武帝的大舅子李广利征匈奴,李广利主力未遇匈奴主力,李陵却与单于在浚稽山遭遇。李陵以五千汉军步卒,战匈奴精锐骑兵,达七天之久,单于不断调兵追击、包围,后终因寡不敌众,李陵在箭矢用尽,身陷重围的情况下,选择投降匈奴,此战汉军杀敌一万五千余人。

汉武帝怒于李陵降敌,更羞于大舅子李广利无功而返。满朝重臣曲意奉迎,附声攻击李陵,惟有司马迁客观分析战局,指出李陵降敌是情非得已,且战功足以抵消其罪。汉武帝自觉失去颜面,降罪司马迁,处以宫刑。

从这一刻起,司马迁的心已死。

封建社会,统治者们重视编纂史书,史官的社会地位却很低下。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在司马迁看,史官如同占卜巫师一样,都是皇帝后中的工具玩物,皇帝把史官当成与倡伎、优伶般低贱,自己这条命就是丢掉,也跟死了一只蚂蚁没什么区别。

司马迁所以隐忍受辱,是要完成自己的修史任务,更是完成父亲临终的嘱托:

“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勿忘吾所欲论著矣”。

父亲司马谈的“欲论著”,是想写一部史书巨著,记叙汉朝之前的历史。

司马谈专门叮嘱儿子,“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他告诉司马迁,孝是什么?如果能完成这部史书,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就是大孝。

背负着父亲的嘱托,司马迁把编写《史记》当成人生头等大事,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并以先贤为榜样: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成“。

这种看似自我勉励的话,连司马迁自己都不会太相信: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他们或遭遇生死之险,或身体有疾病,都不如司马迁自身遭受的宫刑,这般令人屈辱。一个男人,宫刑是莫大的耻辱。平民百姓吃不上饭,去势而为,成为阉人,那是被逼无奈,而士大夫,宁死也不会接受与阉人同列的事情。

心中的修史理想,随身残而弥坚,而《史记》一朝修成,司马迁的精神就会垮掉:目标达成,身心松散下来,没有了追求,没有了执念,只剩心灰意冷,耻辱漫身。

秦汉时期,士人风骨,尤尚春秋战国,“士可杀不可辱”,视死如归。

这样看来,司马迁极有可能会选择自杀,以雪生前身后污名。

《史记》成,太史公也有可能弃官隐退

《汉书.司马迁传》载,“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但这并不是他平生的愿望,“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由此看来,司马迁青年时代,非常醉心山水人文之景,彼时,他还未接受父亲司马谈的嘱托,心中还未有什么包袱。

列入朝堂,继任史官,司马迁的随性的脾气,依旧未改,亦坚持着说真话的原则,遭受刑罚,使他看透人生,看透官场,看透了朝堂的肮脏。一朝《史记》著成,他的心,也许被唤醒,年轻时的游历之梦,再次拾起,寄情山水,乐意人文,再次走向江湖,也未尝没有可能。

太史公的去向,同行班固肯定是刻意隐瞒,详情如何,这位妙笔的史官肯定非常了解。不多着笔墨,不过多留下太史公的踪迹,他也许是想给这位前辈,多留一些清静在身后。

人生在世,有些时候,真的身不由己。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从司马迁遭腐刑看汉代诏狱之严酷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是一位完美的史学家,他虽以简洁的文字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但他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他遭受了被视为奇耻大辱的宫刑。司马迁受刑并不是个案或突发事件,而是普遍或长期存在的一种司法制度所致。中国的司法制度,很早就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普通的司法系统,另一个专门审理类似司马迁案

  • 轩辕黄帝:司马迁为什么说黄帝“姓公孙”呢

    历史人物编辑:超人做菜标签:司马迁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明明先秦文献中说黄帝“姬姓”,为什么司马迁却说黄帝“姓公孙”呢?是他在撰写《五帝本纪》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吗?还是说他当时有其他方面的考量?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聊一下“姓”和“氏”的区别。北宋刘恕撰写的《资治通鉴外纪》

  • 湖北出土古代竹简,内容打脸司马迁,秦始皇绝非暴君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司马迁

    秦始皇在39岁的时候一统天下,建立了古代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正因如此,华夏大地进入到了大一统时期。秦朝建立后,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没有实施分封制,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现如今看来,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很多。虽然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但是秦始皇的名声在历史上并不好,大部分史

  • 《史记》里司马迁的神预测,如今看来准不准?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历史标签:司马迁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楚霸王巨鹿破釜沉舟,垓下四面楚歌;诸葛亮前半生神机妙算,弥留之际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鲜活的例子,都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历史进程,以个人的能力与时运搏斗,犹如“蚍蜉撼树”。就好比2019年,连猪肉都吃不起了,

  • 瞎折腾,司马迁借孔子来嘲讽殷商频繁迁都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司马迁

    老师给人的印象大概是板着脸孔,不苟言笑,一本正经了。然而,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却并非如此。孔子曰,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史记·殷本纪》《殷本纪》中,太史公最后总评,先是介绍了契事迹来源,其次介绍成汤之后内容选取于《书》、《诗》,然后对契后代姓氏分封做了介绍。最后,很突兀的引用了孔子的这句话。

  • 历史杂谈-西汉可以没有汉武帝,但是不能没有司马迁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司马迁

    汉武帝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君主,西汉刚刚建立之时国内百废俱兴,民众苦不堪言。汉武帝登基之后,对外派遣霍去病等大将出击匈奴,扫除匈奴的威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并征服了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尊崇儒术等政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司

  • 司马迁列举了五条原因,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丑丑鱼游戏标签:司马迁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损失太多士兵又伤亡惨重,又被匈奴生擒俘虏“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汉景帝在位十六年,死于公元前141年。李广从公元前166年成年入伍,到公元前141年已经从军二十五年,大概四十多岁。“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汉武帝身边的人认为李广为名将,“于是广以上郡

  • 此人和司马迁一样,都力谏汉武帝,为何他没事司马却挨了极刑?

    历史人物编辑:一品文史汇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被处过“腐刑”,原因则是替李陵求情。李陵,飞将军李广利的长孙。公元前99年,他奉汉武帝之命讨伐匈奴,而后又奉主帅李广利之命,只率领五千余人吸引匈奴主力,结果被八万匈奴团团围住。他浴血奋战八天后,救兵还没赶到,被逼无奈后,投降匈奴。李陵兵败投降,该归咎于李广利指挥不当,不能怪他。汉武帝得知消息

  • “笃厚君子”,司马迁如此赞誉周緤,他配吗?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司马迁

    “笃厚君子”,用来形容忠诚厚道有道德的人。司马迁用这四个字形容蒯成侯周緤,《史记》中是如此评价的,“操心坚正,身不见疑,上欲有所之,未尝不垂泣,比有伤心者然,可谓笃厚君子矣”。翻译大致意思如此:心地纯正,意志坚定,从来没有被怀疑。汉高祖刘邦每次出征,他都流泪哭泣,像是心中十分痛苦的样子,可以说是个忠

  • 司马迁说孔子是“野合而生”,靠谱吗?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司马迁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hé),姓孔,纥为名,叔梁为字。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又娶妾,得一子,名孟皮,有足疾;依当时礼仪不宜继嗣。于是与颜徵(zhēng)在野合生孔子,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徵在15岁。 颜徵在生孔子时,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