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司马迁遭腐刑看汉代诏狱之严酷

从司马迁遭腐刑看汉代诏狱之严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伊河史话 访问量:2038 更新时间:2024/1/8 19:17:51

司马迁是一位完美的史学家,他虽以简洁的文字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但他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他遭受了被视为奇耻大辱的宫刑。

司马迁受刑并不是个案或突发事件,而是普遍或长期存在的一种司法制度所致。中国的司法制度,很早就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普通的司法系统,另一个专门审理类似司马迁案件的军法系统。普通法庭代表的是司法系统,诏狱法庭代表的是军法系统。

司马迁受刑始末

司马迁是夏阳人,即陕西韩城人。幼时,司马迁跟随父亲游历过许多地方,南到湖南的沅江、湘江;东南至江苏,西南入巴蜀;可以说是九州大地上有一多半的山川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为他后来以开阔的胸怀看世界,以及灵性的写作技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父亲去世后,司马迁继承父职,任太史,并着手撰写《史记》。然而,当史书完成近一半时,发生了李陵事件。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由于在营救苏武的对匈奴作战中失利,后被俘投降。武帝在处罚李陵问题上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多数人谄媚示主,对李陵落井下石,只有司马迁正义凛然,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司马迁对武帝说:“李陵爱护兵士,以杀敌报国为最大志愿。如今不幸战败,而一些没有任何危险的大人先生们,却在一旁议论纷纷,挑剔他的过错,使人痛心。李陵以不满五千人的步兵,深入沙漠,与数十倍的敌人骑兵对抗,转战五百多公里,箭尽力竭,仍殊死搏斗。全体兵士同仇敌忾,毫无离心,自古名将,不过如此。他身虽被俘,但力挫强敌,也足矣名垂天下。而且我相信,李陵忍辱投降,并非本心,他一定另有计谋,报效祖国”。

武帝的数十年的对匈战争,虽重创对方,但并没有使其屈服,这也是他耿耿于怀的地方。如今李陵投降匈奴,触碰了他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于是决心处死李陵妻儿及族人。而司马迁对李陵的赞美之词非但没有让一代英明神武的帝王做出冷静的思考,反而如一桶油浇在了熊熊烈火之上。在处理李陵族人的同时,司马迁被投入诏狱。

诏狱的特殊之处

囚入诏狱,基本被宣判了死刑,因为此刻的犯法与犯罪无关。法官的唯一任务就是运用法律条文编撰一份符合上级头目旨意的判决书。司马迁不过是一个中级官员而已,即便是最高级官员,只要陷入诏狱系统,都不能自保。因此,司马迁被毫无悬念的判处死刑。不过,庆幸的是,武帝那时因频繁的对外战争而陷入财政危机,因此对于一些只要不是“十恶不赦”的罪犯,网开一面。但不是无理由释放,而是在交纳一定赋金之后减轻对其的责罚,进而恢复自由。因此,司马迁也得到了一个“起死回生”的机会。不幸的是,在司马迁家人七拼八凑交上一定赋金后,死刑虽免,但被处以腐刑(割除生殖器官)。

汉诏狱之普遍性

做为一个维护封建集权统治的工具,诏狱早在景帝时期就已经大兴其道。比如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他的儿子买了一些铠甲和纸做的刀枪等丧葬品,准备在他去世后陪葬或焚化。结果有人告发周亚夫私藏武器、蓄意叛乱,立刻被入诏狱。面对审讯,周亚夫一言不发,绝食数日,吐血而亡。其实不用法官审讯,他们也知道这些东西的用处。但他们显然不是为真相而来,而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于是就有了一个很牵强的理由:“你虽然没有在地上叛乱,但很明显,你是想在地下叛乱!

而类似的案件,层出不穷,比如淮南王谋反案,数万人死于诏狱之中;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的巫蛊之案,又有数万人死于诏狱;最可笑的是,当时汉武帝发明了一种“鹿皮币”,目的是变向收刮各诸侯封国的财物,而大农令颜异仅向外反了一下嘴唇,没想到这一细微的动作被当成了囚入诏狱的理由。经诏狱审判,颜异的罪名是“腹诽”,意思是他在肚子里反叛了朝廷。结果,颜异被处死。

诏狱对后世的影响

在“君贵民轻”的古代,在专制帝王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命超金玉,别人的命都一文不值。因此,诏狱系统是封建集权的必然产物,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根深蒂固、枝繁叶茂,除非被一个全新、先进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否则它会成为套在人民身上的枷锁,将一直存在。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明朝的锦衣卫等,清朝的“粘杆处”,无不是诏狱法庭的改头换面。

其实,早在汉宣帝时期,司法廷尉的路温舒曾上书皇帝刘询,暴露司法黑暗,要求改革诏狱系统。但是,创立“昭宣中兴”的汉宣帝的反应是,下一道诏书,命全国法官在办理案件时要宽大公平。路温舒的奏章是中国最早争取人民权利的呼声,温和、微弱,而且没有效果。因此,诏狱法庭一直在当权者的半推半就中、遮遮掩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司马迁不过是牺牲品中的一个代表。

感谢点赞、关注!欢迎发表观点!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轩辕黄帝:司马迁为什么说黄帝“姓公孙”呢

    历史人物编辑:超人做菜标签:司马迁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明明先秦文献中说黄帝“姬姓”,为什么司马迁却说黄帝“姓公孙”呢?是他在撰写《五帝本纪》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吗?还是说他当时有其他方面的考量?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聊一下“姓”和“氏”的区别。北宋刘恕撰写的《资治通鉴外纪》

  • 湖北出土古代竹简,内容打脸司马迁,秦始皇绝非暴君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司马迁

    秦始皇在39岁的时候一统天下,建立了古代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正因如此,华夏大地进入到了大一统时期。秦朝建立后,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没有实施分封制,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现如今看来,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很多。虽然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但是秦始皇的名声在历史上并不好,大部分史

  • 《史记》里司马迁的神预测,如今看来准不准?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历史标签:司马迁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楚霸王巨鹿破釜沉舟,垓下四面楚歌;诸葛亮前半生神机妙算,弥留之际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鲜活的例子,都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历史进程,以个人的能力与时运搏斗,犹如“蚍蜉撼树”。就好比2019年,连猪肉都吃不起了,

  • 瞎折腾,司马迁借孔子来嘲讽殷商频繁迁都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司马迁

    老师给人的印象大概是板着脸孔,不苟言笑,一本正经了。然而,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却并非如此。孔子曰,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史记·殷本纪》《殷本纪》中,太史公最后总评,先是介绍了契事迹来源,其次介绍成汤之后内容选取于《书》、《诗》,然后对契后代姓氏分封做了介绍。最后,很突兀的引用了孔子的这句话。

  • 历史杂谈-西汉可以没有汉武帝,但是不能没有司马迁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司马迁

    汉武帝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君主,西汉刚刚建立之时国内百废俱兴,民众苦不堪言。汉武帝登基之后,对外派遣霍去病等大将出击匈奴,扫除匈奴的威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并征服了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尊崇儒术等政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司

  • 司马迁列举了五条原因,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丑丑鱼游戏标签:司马迁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损失太多士兵又伤亡惨重,又被匈奴生擒俘虏“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汉景帝在位十六年,死于公元前141年。李广从公元前166年成年入伍,到公元前141年已经从军二十五年,大概四十多岁。“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汉武帝身边的人认为李广为名将,“于是广以上郡

  • 此人和司马迁一样,都力谏汉武帝,为何他没事司马却挨了极刑?

    历史人物编辑:一品文史汇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被处过“腐刑”,原因则是替李陵求情。李陵,飞将军李广利的长孙。公元前99年,他奉汉武帝之命讨伐匈奴,而后又奉主帅李广利之命,只率领五千余人吸引匈奴主力,结果被八万匈奴团团围住。他浴血奋战八天后,救兵还没赶到,被逼无奈后,投降匈奴。李陵兵败投降,该归咎于李广利指挥不当,不能怪他。汉武帝得知消息

  • “笃厚君子”,司马迁如此赞誉周緤,他配吗?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司马迁

    “笃厚君子”,用来形容忠诚厚道有道德的人。司马迁用这四个字形容蒯成侯周緤,《史记》中是如此评价的,“操心坚正,身不见疑,上欲有所之,未尝不垂泣,比有伤心者然,可谓笃厚君子矣”。翻译大致意思如此:心地纯正,意志坚定,从来没有被怀疑。汉高祖刘邦每次出征,他都流泪哭泣,像是心中十分痛苦的样子,可以说是个忠

  • 司马迁说孔子是“野合而生”,靠谱吗?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司马迁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hé),姓孔,纥为名,叔梁为字。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又娶妾,得一子,名孟皮,有足疾;依当时礼仪不宜继嗣。于是与颜徵(zhēng)在野合生孔子,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徵在15岁。 颜徵在生孔子时,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

  • 司马迁和李白,谁更像是穿越者?

    历史人物编辑:芝芝教EXCEL标签:司马迁

    在现代社会,穿越到古代成为许多人的梦想,穿越剧也成为了当今热门题材之一。但在古代,也有人被认为是穿越者,他们的思想、文化与时代背景产生了冲突,使得他们成为了历史上的异类。今天,我要讨论的就是两位古代人物——司马迁和李白,谁更像是穿越者?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曾任汉朝的史官,其代表作品《史记》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