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轩辕黄帝:司马迁为什么说黄帝“姓公孙”呢

轩辕黄帝:司马迁为什么说黄帝“姓公孙”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超人做菜 访问量:552 更新时间:2024/1/21 18:57:45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明明先秦文献中说黄帝“姬姓”,为什么司马迁却说黄帝“姓公孙”呢?

是他在撰写《五帝本纪》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吗?还是说他当时有其他方面的考量?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聊一下“姓”和“氏”的区别。

北宋刘恕撰写的《资治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处,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换句话说就是:姓是一种族号,而氏是姓的分支。

上古有姓有氏。当然,这里说的是贵族,一般平民是没有姓,也没有氏的。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姓”只有一个,固定不变,而“氏”却可以由于封地的迁移等原因而发生多次改变。

此外,姓和氏的作用也不同。

南宋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中说:“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

“姓所以别婚姻”的意思是“同姓不婚”。参考咱们当代生物学里面的知识,这种行为应该很容易理解,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

而到了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了。到了汉代,便通称为姓了,并且从天子到庶人都可以有姓了。

现在,咱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司马迁为什么会说黄帝“姓公孙”呢?要知道,黄帝“姓公孙”的说法没有任何先秦文献的佐证。

我们先来看一段先秦文献。

《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唯青阳与昌林氏通于黄帝,故皆为姬姓。……昔少典娶于有蟜(jiǎo)氏,生黄帝和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暂且不说黄帝何时开始有了姓氏,仅从这段文献中可以看出,黄帝为姬姓,并且与西周统治者的“姓”相同。

难道是司马迁撰写《五帝本纪》时没有看到这篇文献?不见得如此。

考虑到司马迁生活的背景为汉武帝时期,而当时有一位名为“公孙卿”的方士备受汉武帝恩宠。

《史记▪孝武本纪》和《史记▪封禅书》中有关于“公孙卿”的记载。比如:

元狩七年(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得到一尊宝鼎。宝鼎上刻有花纹,但没有任何文字。当年,公孙卿便借着宝鼎为汉武帝讲述了黄帝得宝鼎、成仙升天的事迹,并且还伪造了一块木简,言说汉朝的圣人出在高祖的孙子或者曾孙。于是,汉武帝便任命公孙卿为郎官,派他到太室山等候神仙。

公孙卿善于编造黄帝的故事,很有可能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对汉武帝言说黄帝也姓公孙。并且,这个言论还获得了汉武帝的认可。

于是,司马迁为了不忤(wǔ)逆上意,抛弃了先秦文献中的黄帝“姬姓”,无奈采纳了黄帝“姓公孙”的说法。

当然,司马迁说黄帝“姓公孙”,不一定就是因为公孙卿和汉武帝,也有可能是他自己的选择。

先说“公孙”这个姓氏。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文物考古资料来看,“公孙”这个姓氏在西周以前并不存在,是春秋以后才出现的。

《通志▪氏族略》:“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复言。”

《广韵》:“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

“公孙”这一姓氏来源很杂,但凡是以“公孙”为姓的,其祖上一定是个贵族。也就是说,“公孙”是一个贵族姓氏。

翻看《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黄帝的记载,其“天神”的属性基本上已经隐去,更加凸显的是“人”的属性。

所以说,司马迁为了说明黄帝出身高贵,才特意为黄帝添加一个“公孙”的姓氏,这未尝不是一种可能。

综上所述,司马迁说黄帝“姓公孙”或许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司马迁为了不忤逆汉武帝,采用了公孙卿为黄帝编造的“公孙”姓氏;其二便是司马迁为了说明黄帝出身高贵,主动为黄帝编造了“公孙”姓氏。

参考文献

李桂民:《“二重证据法”与夏周、黄帝族源问题》,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

王宁:《“黄帝”考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吉成名:《论黄帝身世和姓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

朱子音:《先前两汉黄帝形象的多重身份及其生成语境》,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

《二十四史全译▪史记》(第一册),许嘉璐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湖北出土古代竹简,内容打脸司马迁,秦始皇绝非暴君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司马迁

    秦始皇在39岁的时候一统天下,建立了古代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正因如此,华夏大地进入到了大一统时期。秦朝建立后,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没有实施分封制,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现如今看来,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很多。虽然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但是秦始皇的名声在历史上并不好,大部分史

  • 《史记》里司马迁的神预测,如今看来准不准?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历史标签:司马迁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楚霸王巨鹿破釜沉舟,垓下四面楚歌;诸葛亮前半生神机妙算,弥留之际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鲜活的例子,都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历史进程,以个人的能力与时运搏斗,犹如“蚍蜉撼树”。就好比2019年,连猪肉都吃不起了,

  • 瞎折腾,司马迁借孔子来嘲讽殷商频繁迁都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司马迁

    老师给人的印象大概是板着脸孔,不苟言笑,一本正经了。然而,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却并非如此。孔子曰,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史记·殷本纪》《殷本纪》中,太史公最后总评,先是介绍了契事迹来源,其次介绍成汤之后内容选取于《书》、《诗》,然后对契后代姓氏分封做了介绍。最后,很突兀的引用了孔子的这句话。

  • 历史杂谈-西汉可以没有汉武帝,但是不能没有司马迁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司马迁

    汉武帝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君主,西汉刚刚建立之时国内百废俱兴,民众苦不堪言。汉武帝登基之后,对外派遣霍去病等大将出击匈奴,扫除匈奴的威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并征服了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尊崇儒术等政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司

  • 司马迁列举了五条原因,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丑丑鱼游戏标签:司马迁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损失太多士兵又伤亡惨重,又被匈奴生擒俘虏“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汉景帝在位十六年,死于公元前141年。李广从公元前166年成年入伍,到公元前141年已经从军二十五年,大概四十多岁。“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汉武帝身边的人认为李广为名将,“于是广以上郡

  • 此人和司马迁一样,都力谏汉武帝,为何他没事司马却挨了极刑?

    历史人物编辑:一品文史汇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被处过“腐刑”,原因则是替李陵求情。李陵,飞将军李广利的长孙。公元前99年,他奉汉武帝之命讨伐匈奴,而后又奉主帅李广利之命,只率领五千余人吸引匈奴主力,结果被八万匈奴团团围住。他浴血奋战八天后,救兵还没赶到,被逼无奈后,投降匈奴。李陵兵败投降,该归咎于李广利指挥不当,不能怪他。汉武帝得知消息

  • “笃厚君子”,司马迁如此赞誉周緤,他配吗?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司马迁

    “笃厚君子”,用来形容忠诚厚道有道德的人。司马迁用这四个字形容蒯成侯周緤,《史记》中是如此评价的,“操心坚正,身不见疑,上欲有所之,未尝不垂泣,比有伤心者然,可谓笃厚君子矣”。翻译大致意思如此:心地纯正,意志坚定,从来没有被怀疑。汉高祖刘邦每次出征,他都流泪哭泣,像是心中十分痛苦的样子,可以说是个忠

  • 司马迁说孔子是“野合而生”,靠谱吗?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司马迁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hé),姓孔,纥为名,叔梁为字。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又娶妾,得一子,名孟皮,有足疾;依当时礼仪不宜继嗣。于是与颜徵(zhēng)在野合生孔子,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徵在15岁。 颜徵在生孔子时,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

  • 司马迁和李白,谁更像是穿越者?

    历史人物编辑:芝芝教EXCEL标签:司马迁

    在现代社会,穿越到古代成为许多人的梦想,穿越剧也成为了当今热门题材之一。但在古代,也有人被认为是穿越者,他们的思想、文化与时代背景产生了冲突,使得他们成为了历史上的异类。今天,我要讨论的就是两位古代人物——司马迁和李白,谁更像是穿越者?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曾任汉朝的史官,其代表作品《史记》至

  • 一个被金钱打败的史学家-司马迁

    历史人物编辑:使汝说娱标签:司马迁

    金钱被多少文人人士官所不耻,他们可能视金钱为粪土,他们甚至认为文人风骨高于一切。司马迁却在那一瞬间改变了对金钱的态度,他觉得金钱很重要。你能想象得到堂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会因为没钱而受到了宫刑之辱时的无奈吗?汉武帝派他的爱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去征战匈奴,并让李广的孙子李陵作为他后勤保障部队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