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明明先秦文献中说黄帝“姬姓”,为什么司马迁却说黄帝“姓公孙”呢?
是他在撰写《五帝本纪》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吗?还是说他当时有其他方面的考量?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聊一下“姓”和“氏”的区别。
北宋刘恕撰写的《资治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处,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换句话说就是:姓是一种族号,而氏是姓的分支。
上古有姓有氏。当然,这里说的是贵族,一般平民是没有姓,也没有氏的。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姓”只有一个,固定不变,而“氏”却可以由于封地的迁移等原因而发生多次改变。
此外,姓和氏的作用也不同。
南宋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中说:“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
“姓所以别婚姻”的意思是“同姓不婚”。参考咱们当代生物学里面的知识,这种行为应该很容易理解,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
而到了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了。到了汉代,便通称为姓了,并且从天子到庶人都可以有姓了。
现在,咱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司马迁为什么会说黄帝“姓公孙”呢?要知道,黄帝“姓公孙”的说法没有任何先秦文献的佐证。
我们先来看一段先秦文献。
《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唯青阳与昌林氏通于黄帝,故皆为姬姓。……昔少典娶于有蟜(jiǎo)氏,生黄帝和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暂且不说黄帝何时开始有了姓氏,仅从这段文献中可以看出,黄帝为姬姓,并且与西周统治者的“姓”相同。
难道是司马迁撰写《五帝本纪》时没有看到这篇文献?不见得如此。
考虑到司马迁生活的背景为汉武帝时期,而当时有一位名为“公孙卿”的方士备受汉武帝恩宠。
《史记▪孝武本纪》和《史记▪封禅书》中有关于“公孙卿”的记载。比如:
元狩七年(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得到一尊宝鼎。宝鼎上刻有花纹,但没有任何文字。当年,公孙卿便借着宝鼎为汉武帝讲述了黄帝得宝鼎、成仙升天的事迹,并且还伪造了一块木简,言说汉朝的圣人出在高祖的孙子或者曾孙。于是,汉武帝便任命公孙卿为郎官,派他到太室山等候神仙。
公孙卿善于编造黄帝的故事,很有可能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对汉武帝言说黄帝也姓公孙。并且,这个言论还获得了汉武帝的认可。
于是,司马迁为了不忤(wǔ)逆上意,抛弃了先秦文献中的黄帝“姬姓”,无奈采纳了黄帝“姓公孙”的说法。
当然,司马迁说黄帝“姓公孙”,不一定就是因为公孙卿和汉武帝,也有可能是他自己的选择。
先说“公孙”这个姓氏。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文物考古资料来看,“公孙”这个姓氏在西周以前并不存在,是春秋以后才出现的。
《通志▪氏族略》:“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复言。”
《广韵》:“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
“公孙”这一姓氏来源很杂,但凡是以“公孙”为姓的,其祖上一定是个贵族。也就是说,“公孙”是一个贵族姓氏。
翻看《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黄帝的记载,其“天神”的属性基本上已经隐去,更加凸显的是“人”的属性。
所以说,司马迁为了说明黄帝出身高贵,才特意为黄帝添加一个“公孙”的姓氏,这未尝不是一种可能。
综上所述,司马迁说黄帝“姓公孙”或许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司马迁为了不忤逆汉武帝,采用了公孙卿为黄帝编造的“公孙”姓氏;其二便是司马迁为了说明黄帝出身高贵,主动为黄帝编造了“公孙”姓氏。
参考文献
李桂民:《“二重证据法”与夏周、黄帝族源问题》,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
王宁:《“黄帝”考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吉成名:《论黄帝身世和姓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
朱子音:《先前两汉黄帝形象的多重身份及其生成语境》,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
《二十四史全译▪史记》(第一册),许嘉璐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