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迁为何要评价孔子为“至圣”?

司马迁为何要评价孔子为“至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叮叮说史 访问量:3172 更新时间:2023/12/8 7:54:40

从古到今的读书人,说起孔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孔子对于普通人来说就像神一般的传说,我们都把孔子尊称为“孔圣人”,却很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叫“孔圣人”,他到底神圣在哪些方面?就连在中学生群体中大名鼎鼎的司马迁先生也要以简少却不简单的文字称赞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对孔子非常景仰,在《史记》中谦逊的表示:虽然够不到孔子这座高山,但心里却向往它,读了孔子的书,就想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当太史公去到孔子的家乡,在供奉孔子的祠堂里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车服和礼器,儒家学生经常在那里学习礼节,不由自主地带着敬意四处游荡。走访调研孔子的故乡后,司马迁感叹道: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至圣”:至高无上的圣人,就是称赞孔子是所有圣人中最伟大的人物。司马迁为什么这样评价呢?

一、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汉代占主导地位是关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仁义礼智,开创私人收学生讲课风尚,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他死后,他的弟子门徒记录了他和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并把它们编成了《论语》并流传下来。儒家思想的传播对中国和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代经过短暂的黄老思想“无为而治”后,逐渐被儒家思想取代,孔子则成了“为万世立法”宗教式的人物,这其中董仲舒功不可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议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孔子的学说来统一全国民众的思想。

儒学作为人生的准则,关注社会的人文价值。就其根源而言,中华文化的源头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家文化。这是“天人合一”的问题。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统一、超越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汉代的宗教运动把天说成是人化的神,将孔子说成是神,这就是孔子宗教理论的发展。而司马迁还是董仲舒的学生,在汉武帝时期不可避免的要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司马迁对孔子的赞颂其实可以说是儒家学派的内部评价,有自己人歌颂自己人之嫌。

二、司马迁被孔子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司马迁在《史记》描述孔子的相貌:额头像,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自腰以下的身材还不到禹的三寸,累的像一条丧家犬一样。将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身体疲惫、面容憔悴生动的刻画出来,也说明当时的孔子是郁郁不得志的。但是这些外貌并不能让司马迁对孔子的形象打折扣,相反,司马迁对孔子异于常人的布衣形象很是推崇,孔子虽然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但他的学说却经久不衰。

从普通学者到天子,凡是研究“六艺”的人,都是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参考评判的。显然,孔子的学术贡献令司马迁佩服。但更重要的是孔子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品格。孔子周游列国,名为周游其实是到处寻找适合他思想实施的土壤,不耐却处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尽管不得志却也不会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坚持信念,即便主张不被统治者采纳,仍然坚持下去,显出君子的修养。

毫无疑问,孔子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这一悲剧是正能量的。正如韩兆奇先生所说:“我们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读到的不是无所作为的哀叹,而是为宏伟事业而英勇奋斗的壮歌;它不是一种崩溃,而是一种不屈不挠、无畏的进取精神;它不是失败的悲伤,而是胜利和成功的喜悦,是道德上的满足。”也许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艰苦卓绝的精神深得司马迁之心,使司马迁在某个瞬间从孔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处境,感同身受之后便会昔昔相惜。

三、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秉持公正不朽的理念

按照《史记》的写作思路,孔子原本应该是要放在“列传”里的,但司马迁却把其放在“世家”里,这与司马迁编史的理念有关。《史记》三十世家,从未收录过任何一个诸侯级别以下的官员,但孔子享有世世永祭之庙,因此虽是布衣却能被列入了“世家”。这恰恰说明司马迁不畏权势,坚持赞扬该赞扬的东西,贬低该贬低的东西。

这还说明在人类历史上,尽管民族、时代、历史条件等各有不同,但人们“对于善恶、公正的态度还是一致的,只是对于善恶与公正的实现方式因民族、文明、文化、风俗等具体环境与因缘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司马迁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既不以其功绩成败作为标准,也不以道德判断作为标准。这就使得他能对历史人物做出公正评价。

孔子的一生从功利的角度看是失败的,但其在思想行为上、道德上约束自己,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社会准则,能使其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这就是不朽的功绩。孔子的学说想要不朽于历史,除了“立德”、“立功”、“立言”等主观因素外,还需要有重要的历史机缘,所以,司马迁按照自己的“评分”标准给孔子的人格打满分--至圣,是不为过的。

四、总结

从司马迁对孔子的超规格“待遇”来看,我们应该知道要想成为圣人不仅要有主观条件(品格、学识等),还要有客观条件(当时的社会环境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止境的美的力量,如司马迁向我们展示的孔子的人格力量一样,在各个领域都深受历史文化的影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样的孔圣人,怎能不叫人像司马迁神往的那样“高山景仰”呢?

参考文献

潘平安 论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儒学“至圣”地位的确定

赵丽、吕秀兰 浅析司马迁笔下的孔子形象

叶庆兵、吉定 《史记》中的至圣孔子研究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临终前发生3件怪事,2000多年无人能解,是司马迁在撒谎?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司马迁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历史中的一段盛名远扬的乱世岁月,这一时期,中原大地犹如一锅翻滚的粥,丰富而杂乱。上至贵族、下至黔首,每个人都在争斗与沉浮之中疾行。春秋五霸的显赫,战国七雄的争霸,每一位历史人物都在这大历史的浪潮中各展其能。然而,在这无数的诸侯国中,终有一个国家一统天下,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

  • 司马迁“爱奇”辨析:反经之奇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司马迁

    《说文解字》载:“奇,异也。一曰不耦。”可知“奇”是奇异,非同寻常的意思。“爱奇”是后人对司马迁《史记》特点的评述,历代学者对“爱奇”的论说众说纷纭。最先提出司马迁“爱奇”之说的是汉代的扬雄,他在《法言·君子篇》中说:淮南说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太史公,圣人将有取焉;淮南,鲜取焉尔。必也,儒乎!乍

  • “冯唐易老”司马迁用来表达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小队标签:司马迁

    王勃自认为怀才不遇,在《滕王阁序》中说了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苏东坡期待被朝廷重用,所以感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位诗人用典都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冯唐列传》,那么“冯唐”到底是谁?他为什么“易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看看冯唐是谁,司马迁又是如何描写的。“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

  • 司马迁为什么不言《山海经》怪物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最早对《山海经》的真伪提出了质疑。司马迁认为,张骞考察过黄河,没有什么昆仑、醴泉、瑶池,因此认为《禹本纪》不可信。对于《山海经》,他没有具体论证考察,只是由此推出《山海经》中的怪物也不可信,所以他不敢言。对于怪物以外的整个《山海经》他并没有否定。就史书言之,记录鬼神妖怪现象最多的是《史记》。在

  • 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他们的远祖相同吗?为什么是司马光出局了

    历史人物编辑:薇颜浅史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再加上司马南(其原名于力,但笔名起得好),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学者、文化名人,果然司马家族从古至今都没让人失望。同一个姓氏,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先说说司马这个姓氏。古代姓氏起源,姓早于氏,姓产生于母系社会,氏则源于父系社会。传说中的帝王,其姓多从女旁,体现出女性

  •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原因主要有两点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司马迁

    《史记》这一部巨著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在《史记》之后的很多史学家,很多都是以《史记》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参考资料的,足以可见这部作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而《史记》的作者我们也都很熟悉,他就是有着太史公之称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从小家境贫寒,过着贫

  • “谋圣”张良居功至伟,却能独善其身?司马迁《史记》给出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司马迁

    文|四季文史张大可先生的《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中将张良概括为“谋略盖世的帝王师”。众所周知,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他以谋略擅长,另外两位:萧何、韩信,一个精于管理,一个长于打仗。而这三位人杰,最后都被汉高祖刘邦招于麾下,可见,刘邦也是有着超高的驭人之术。熟悉这段历史的都知道,三人当中,最后只有“谋圣”张

  • 司马迁被汉武帝施腐刑,为报复,司马迁在《史记》里这样“黑”他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司马迁

    为什么写史书的人,那么爱用春秋笔法?什么是春秋笔法呢?古代史官在记录的时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客观公正,不能有自己的主观见解;而使用春秋笔法的史官,所记录的事情,确确实实发生,也的的确确如实写了。但是,后人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被牵着鼻子走。比如说,汉武帝派遣李陵出击匈奴。《史记》是这样记载的:“贰

  • 司马迁:史记之前,已有韬略!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司马迁

    古代文人,大多寄情于山水,灵感也多来源于游历,徐霞客游历三川,便有了《徐霞客游记》,李白仗剑江湖,生平得意之作大多于山水之间铸就而成,李时珍登千山而尝百草,才有了医典《本草纲目》。无独有偶,太史公司马迁青年时也曾游历华夏山河。司马迁幼年偏居于龙门,于在朝中做官的父亲少有来往,弱冠之后进京投奔父亲司马

  • 栗太子从被废到被迫自杀,司马迁片言碎语揭露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司马迁

    看过《史记》的人大都想知道汉景帝为什么废栗太子,而刘荣又是为何被迫自杀的?司马迁不可能明确说,毕竟涉及到汉武帝继位,所以无论是在《五宗世家》,还是在《汉景帝本纪》都没有阐明原因。但是,司马迁仍然将相关线索隐藏在《外戚世家》、《酷吏列传》、《窦婴列传》、《绛侯世家》、《晁错列传》等文中。毕竟涉及到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