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临终前发生3件怪事,2000多年无人能解,是司马迁在撒谎?

秦始皇临终前发生3件怪事,2000多年无人能解,是司马迁在撒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无风却起念 访问量:490 更新时间:2023/12/8 7:50:37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历史中的一段盛名远扬的乱世岁月,这一时期,中原大地犹如一锅翻滚的粥,丰富而杂乱。上至贵族、下至黔首,每个人都在争斗与沉浮之中疾行。春秋五霸的显赫,战国七雄的争霸,每一位历史人物都在这大历史的浪潮中各展其能。

然而,在这无数的诸侯国中,终有一个国家一统天下,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秦国。秦始皇,即是这一伟业的创造者,他的威名,他的骄傲,他的野心,构成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一笔。

然而,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无法逃避的命运,秦始皇也不例外。虽然他极力寻找长生不老药,试图改变命运,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爷的召唤。

在他临终前,出现了三件举世都无法解释的异事,这让我们不禁怀疑,这些异事是否是历史杜撰的成分?答案其实并非如此,这些事件,虽然异,但却并非虚构,他们真实的记录在《史记》之中。

首先是荧惑守心。

在古代,荧惑指的是火星,由于古人无法理解火星的运行轨迹,因此被称为“荧惑”。而心,其实是指心宿。因此,荧惑守心的含义就是火星守在心宿处,不离不弃。

这一现象,其实是正常的天事件,然而,对于古人来说,星象是与人事有关的,红色的火星就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荧惑守心被视为不祥的预兆。这是秦始皇临终前的第一件异事。

接着就是陨石刻字事件。

在荧惑守心的事件尚未平息,就有天降异象,天上落下一颗陨石,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字。这是等惊人的事情。天降陨石本身是自然现象,然而此次陨石落地之后,被发现上面刻着秦朝的篆书,甚是震撼。

然而,这几个字的出现,并非陨石降落时就有,相信是有心之人故意刻上去的,那么,可能是谁呢?我怀疑这是东郡的六国遗贵们的手笔,他们对秦始皇的统治颇有微词,或许是他们利用这次天降陨石,刻上了诅咒之言,借此为自己日后的行动寻找借口。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疑问,要在陨石上刻字,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而古代的通讯交通并不发达,短时间内怎么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实际上,从秦朝的首都咸阳到东郡的路途漫长,即使是快马加鞭,也要好几十天才能赶回来。在这个时间段内,足够他们找人在陨璧上刻字了。

沉璧重现

然而,这些都只是前两个异象,还有一个更为神秘的异事,那就是沉璧重现。

这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日夜晚,秦国的使者在华阴的平舒道过,突然间被一个人拦住,这个人手持一块玉璧,要使者交给滈池君,并说“今年祖龙死”。

使者惊讶不已,当他再想询问清楚时,那个人已经消失在夜色中。使者感到不妙,立即将玉璧交给了秦始皇,并其报告了这个事件。秦始皇虽然已经年迈,但对于这种诅咒却是深有体会。但是,当他看到这块玉璧的时候,他却惊呆了。因为这块玉璧,正是他28年前在渡江时抛入江中的那块玉璧。

沉璧重现的事件,即使在今天,也没有人能提出合理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的视角来推测一下这个事件可能的过程。

首先,可能存在着一群人,他们一直默默地关注着秦始皇,了解他的喜好和习惯。这群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政敌,他们只是对秦始皇非常恨恨在心。他们了解到秦始皇曾在渡江时抛下一块玉璧,也知道这块玉璧对秦始皇有着特殊的意义。于是,他们找到了这块玉璧,并在合适的时候,用特殊的方式将它返回给了秦始皇。

另一种可能性是,这一切都是偶然的。也许是一位江边的渔民无意间发现了这块玉璧,他只是认为这是一块很贵重的玉石,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他的一位朋友是一个学者,他认出了这块玉璧的特殊之处,并告诉了秦国的使者。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性,沉璧重现的事件都给秦始皇和秦朝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虽然秦始皇以铁血的手段统一了六国,但在面对这种无法解释的事件时,他也有一些心慌。

就在这些预兆出现的时候,秦始皇正在筹备他的第五次巡游。秦始皇对生命有着极度的恐惧,他曾经命令百官寻找长生不老的药物,甚至派遣方士跨越大海,寻找神秘的蓬莱仙岛。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带给他安慰。于是,秦始皇决定进行第五次巡游,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驱散心中的恐惧和焦虑。然而,他并不知道,这次巡游,将会是他生命的终结。

参考资料:《史记》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司马迁“爱奇”辨析:反经之奇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司马迁

    《说文解字》载:“奇,异也。一曰不耦。”可知“奇”是奇异,非同寻常的意思。“爱奇”是后人对司马迁《史记》特点的评述,历代学者对“爱奇”的论说众说纷纭。最先提出司马迁“爱奇”之说的是汉代的扬雄,他在《法言·君子篇》中说:淮南说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太史公,圣人将有取焉;淮南,鲜取焉尔。必也,儒乎!乍

  • “冯唐易老”司马迁用来表达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小队标签:司马迁

    王勃自认为怀才不遇,在《滕王阁序》中说了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苏东坡期待被朝廷重用,所以感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位诗人用典都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冯唐列传》,那么“冯唐”到底是谁?他为什么“易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看看冯唐是谁,司马迁又是如何描写的。“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

  • 司马迁为什么不言《山海经》怪物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最早对《山海经》的真伪提出了质疑。司马迁认为,张骞考察过黄河,没有什么昆仑、醴泉、瑶池,因此认为《禹本纪》不可信。对于《山海经》,他没有具体论证考察,只是由此推出《山海经》中的怪物也不可信,所以他不敢言。对于怪物以外的整个《山海经》他并没有否定。就史书言之,记录鬼神妖怪现象最多的是《史记》。在

  • 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他们的远祖相同吗?为什么是司马光出局了

    历史人物编辑:薇颜浅史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再加上司马南(其原名于力,但笔名起得好),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学者、文化名人,果然司马家族从古至今都没让人失望。同一个姓氏,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先说说司马这个姓氏。古代姓氏起源,姓早于氏,姓产生于母系社会,氏则源于父系社会。传说中的帝王,其姓多从女旁,体现出女性

  •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原因主要有两点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司马迁

    《史记》这一部巨著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在《史记》之后的很多史学家,很多都是以《史记》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参考资料的,足以可见这部作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而《史记》的作者我们也都很熟悉,他就是有着太史公之称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从小家境贫寒,过着贫

  • “谋圣”张良居功至伟,却能独善其身?司马迁《史记》给出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司马迁

    文|四季文史张大可先生的《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中将张良概括为“谋略盖世的帝王师”。众所周知,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他以谋略擅长,另外两位:萧何、韩信,一个精于管理,一个长于打仗。而这三位人杰,最后都被汉高祖刘邦招于麾下,可见,刘邦也是有着超高的驭人之术。熟悉这段历史的都知道,三人当中,最后只有“谋圣”张

  • 司马迁被汉武帝施腐刑,为报复,司马迁在《史记》里这样“黑”他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司马迁

    为什么写史书的人,那么爱用春秋笔法?什么是春秋笔法呢?古代史官在记录的时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客观公正,不能有自己的主观见解;而使用春秋笔法的史官,所记录的事情,确确实实发生,也的的确确如实写了。但是,后人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被牵着鼻子走。比如说,汉武帝派遣李陵出击匈奴。《史记》是这样记载的:“贰

  • 司马迁:史记之前,已有韬略!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司马迁

    古代文人,大多寄情于山水,灵感也多来源于游历,徐霞客游历三川,便有了《徐霞客游记》,李白仗剑江湖,生平得意之作大多于山水之间铸就而成,李时珍登千山而尝百草,才有了医典《本草纲目》。无独有偶,太史公司马迁青年时也曾游历华夏山河。司马迁幼年偏居于龙门,于在朝中做官的父亲少有来往,弱冠之后进京投奔父亲司马

  • 栗太子从被废到被迫自杀,司马迁片言碎语揭露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司马迁

    看过《史记》的人大都想知道汉景帝为什么废栗太子,而刘荣又是为何被迫自杀的?司马迁不可能明确说,毕竟涉及到汉武帝继位,所以无论是在《五宗世家》,还是在《汉景帝本纪》都没有阐明原因。但是,司马迁仍然将相关线索隐藏在《外戚世家》、《酷吏列传》、《窦婴列传》、《绛侯世家》、《晁错列传》等文中。毕竟涉及到汉景

  • 范曾: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我略逊司马迁,这还是谦虚的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司马迁

    范曾: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我略逊司马迁,这还是谦虚的范曾很有意思,他喜欢跟仙逝多年的人比高论低。范曾夸下海口,他比八大山人差不了多少,对画坛老前辈齐白石也是出言不逊,认为他的画法有问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就是对于在世的艺术家黄永玉那也是进行了波澜壮阔的跨世纪对骂。从范曾的路数来看,他喜欢借助他人来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