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迁为什么会说匈奴是夏朝遗民?

司马迁为什么会说匈奴是夏朝遗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直爽侃历史 访问量:2183 更新时间:2024/2/14 19:50:52

答:作为汉朝的“实在亲戚”兼强横对手,匈奴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史学界争论不休。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里,更给出一个著名观点:“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也就是说,曾一统北方草原,建立强大汗国的“草原天骄”匈奴,居然是夏朝的后裔?

司马迁为什么会有此观点呢?首先必须说,“夏朝后裔”这个定论,他绝不是随便说的。作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在艰苦撰写《史记》的过程里,即使面对史料散失等困难,他引用参考的文献,多达八十种之多,对每一个材料都进行去粗取精的分析。另外他还游历各地,对每一个重大历史遗迹都进行详细考察。可以说,“匈奴是夏朝遗民”的观点,也是他历经多次寻访后得出的结论。

虽然这个观点,只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但哪怕在司马迁动笔写《史记》前,“夏人北迁”的说法,就曾流传极多。比如先秦典籍《管子》就记载说,春秋霸主齐桓公就曾发兵远征,攻打位于山西西北部的“大夏”部落。而在靠近草原的陕西、山西地区,也有多处以“大夏”“夏墟”命名的地方

考古的成果,也给“夏人北迁”的说法提供了佐证。比如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中东南部的朱开沟遗址(殷商同时期)里,不但出土了与二里头遗址十分相似的垫土墙基,还出土了带有明显“夏文化”特征的短剑、铜刀、铜耳环等文物。这也恰恰印证了草原文化与“北迁”的夏文化,产生了某种交集。

甚至,如果我们仔细参考史料里对匈奴的记载,就更可看到匈奴文化里,种种鲜明的“华夏元素”:《汉书》《后汉书》告诉我们,匈奴人与夏朝人一样,以“龙”为祭拜对象。匈奴境内不但有“龙祠”,其祭天圣地也被叫做“龙城”。同样和夏商周一样的是,匈奴也有祭拜日月的习俗。所以,虽然司马迁“匈奴是夏朝后裔”的说法有待商榷,但匈奴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往,显然要比很多后人想象得早得多,也深得多。

而如果我们细看汉朝与匈奴的百年和战历史的话,我们更会发现:匈奴发展壮大的一个原因,正是对汉地先进的科技文化,一直不遗余力的吸收学习。

很多人眼中的匈奴,只是一个作战凶悍但科技文化极其落后的草原民族,但至少目前考古的成果,就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许多匈奴的墓葬里,都出土了制作水平极高的青铜器,不止有青铜兵器,更有铜鼎等生活用品。甚至在原匈奴属地里,还发现了公元前3世纪的采矿设备与遗址。色楞格河流域的匈奴古城里,还出土了匈奴的冶铁炉与铁渣,贝加尔湖畔的匈奴墓葬里,更有形制与汉地接近的铁农具以及铁簇……

单看这些考古成果就知道,汉初面对的匈奴,是一个有别于春秋战国年间“犬戎”“山戎”的强大游牧汗国。所以匈奴骑兵那“且驰且射”的强大技能,不止来自于其骑射能力,更来自其背后强大的手工业生产能力。

而这样的产业能力,也正是匈奴人对汉朝科技文化学习的结果。就以政治制度来说,汉朝太监中行说投奔匈奴后,就为匈奴设计了赋税制度,从此匈奴结束了“课校人畜计”的历史,开始按照细化的比例征收赋税,其战争动员能力大大增强。甚至匈奴还在西域地区设立“僮仆都尉”职务,专门在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正是这种制度的变革,让匈奴持续保持着对汉朝的军事压力。

如果说,是诸如中行说、卫律等“汉朝叛徒”,给匈奴带来这些变革的话。那么诸多被匈奴掳掠的汉朝工匠与农民,也为匈奴持续带来手工业和农业的进步。比如匈奴墓葬里酷似汉地的农具,就很有可能出自汉朝工匠之手。当匈奴遭到汉军持续打击,几乎完全退出漠南地区后,之前几乎完全游牧生活的他们,也开始“穿井凿城”,建起城池来。

在今天蒙古国、俄罗斯、中亚等地出土的十多座匈奴城池,大多都与西汉城池十分类似,甚至还有带有汉字的瓦当以及刻着汉字的石碑。也正是这些顽强的城池,帮助匈奴在遭到汉军毁灭性打击后,继续苦苦支撑。

可以说,如果没有匈奴对于汉朝文化这种如饥似渴的学习,这场战争也不会持续那么长的时间。匈奴的崛起、强大、败退,这整个兴衰史上,都贯穿着浓厚的“华夏烙印”。司马迁“匈奴是夏朝遗民”论点的背后,恰是匈奴与汉地,这种奇特的“交集关系”。无论司马迁的观点是否正确,这样的“交集”,都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夏文化的船舶及其与匈奴关系的初步考察》《匈奴手工业发展考论》

作者:张嵚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秦朝统一六国之谜:司马迁曾数次提及过一个真实到可怕的“预言”

    历史人物编辑:昕梦倾城标签:司马迁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的建立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秦国能够一统天下,不仅因为商鞅的变法和王翦等大将的英勇表现,更因为历史上出现了一段神秘预言。据传,《史记》中记载了一段预言:“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焉。”这段预言出现了四次,并多次被司马迁提及。预言揭示了秦朝统一六国的奥

  • 司马迁为何要评价孔子为“至圣”?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司马迁

    从古到今的读书人,说起孔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孔子对于普通人来说就像神一般的传说,我们都把孔子尊称为“孔圣人”,却很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叫“孔圣人”,他到底神圣在哪些方面?就连在中学生群体中大名鼎鼎的司马迁先生也要以简少却不简单的文字称赞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对孔子非常景仰,在《史记》中

  • 秦始皇临终前发生3件怪事,2000多年无人能解,是司马迁在撒谎?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司马迁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历史中的一段盛名远扬的乱世岁月,这一时期,中原大地犹如一锅翻滚的粥,丰富而杂乱。上至贵族、下至黔首,每个人都在争斗与沉浮之中疾行。春秋五霸的显赫,战国七雄的争霸,每一位历史人物都在这大历史的浪潮中各展其能。然而,在这无数的诸侯国中,终有一个国家一统天下,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

  • 司马迁“爱奇”辨析:反经之奇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司马迁

    《说文解字》载:“奇,异也。一曰不耦。”可知“奇”是奇异,非同寻常的意思。“爱奇”是后人对司马迁《史记》特点的评述,历代学者对“爱奇”的论说众说纷纭。最先提出司马迁“爱奇”之说的是汉代的扬雄,他在《法言·君子篇》中说:淮南说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太史公,圣人将有取焉;淮南,鲜取焉尔。必也,儒乎!乍

  • “冯唐易老”司马迁用来表达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小队标签:司马迁

    王勃自认为怀才不遇,在《滕王阁序》中说了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苏东坡期待被朝廷重用,所以感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位诗人用典都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冯唐列传》,那么“冯唐”到底是谁?他为什么“易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看看冯唐是谁,司马迁又是如何描写的。“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

  • 司马迁为什么不言《山海经》怪物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最早对《山海经》的真伪提出了质疑。司马迁认为,张骞考察过黄河,没有什么昆仑、醴泉、瑶池,因此认为《禹本纪》不可信。对于《山海经》,他没有具体论证考察,只是由此推出《山海经》中的怪物也不可信,所以他不敢言。对于怪物以外的整个《山海经》他并没有否定。就史书言之,记录鬼神妖怪现象最多的是《史记》。在

  • 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他们的远祖相同吗?为什么是司马光出局了

    历史人物编辑:薇颜浅史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再加上司马南(其原名于力,但笔名起得好),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学者、文化名人,果然司马家族从古至今都没让人失望。同一个姓氏,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先说说司马这个姓氏。古代姓氏起源,姓早于氏,姓产生于母系社会,氏则源于父系社会。传说中的帝王,其姓多从女旁,体现出女性

  •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原因主要有两点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司马迁

    《史记》这一部巨著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在《史记》之后的很多史学家,很多都是以《史记》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参考资料的,足以可见这部作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而《史记》的作者我们也都很熟悉,他就是有着太史公之称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从小家境贫寒,过着贫

  • “谋圣”张良居功至伟,却能独善其身?司马迁《史记》给出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司马迁

    文|四季文史张大可先生的《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中将张良概括为“谋略盖世的帝王师”。众所周知,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他以谋略擅长,另外两位:萧何、韩信,一个精于管理,一个长于打仗。而这三位人杰,最后都被汉高祖刘邦招于麾下,可见,刘邦也是有着超高的驭人之术。熟悉这段历史的都知道,三人当中,最后只有“谋圣”张

  • 司马迁被汉武帝施腐刑,为报复,司马迁在《史记》里这样“黑”他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司马迁

    为什么写史书的人,那么爱用春秋笔法?什么是春秋笔法呢?古代史官在记录的时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客观公正,不能有自己的主观见解;而使用春秋笔法的史官,所记录的事情,确确实实发生,也的的确确如实写了。但是,后人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被牵着鼻子走。比如说,汉武帝派遣李陵出击匈奴。《史记》是这样记载的:“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