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朝女子早年丧夫,苦情再嫁,生了一个儿子世人皆知,名叫范仲淹

宋朝女子早年丧夫,苦情再嫁,生了一个儿子世人皆知,名叫范仲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邵仁贵 访问量:151 更新时间:2024/2/28 17:20:59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劝以诈;示之以俭,示以奢;贻之以言,贻以财。——汉·符《潜夫论·遏利》”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叫陈谏议的人。他家里有一匹烈马,极难为人们所驯。但有一天陈谏议却发现这匹马失踪了。经过询问,他才知道这匹马被卖给了别人。于是他叫来儿子,责备说,你身为官员,怎么能让这马危害别人?不仅如此,他下令把钱退给了那人。而这种贤仁之风也从他的儿子那里很好地传承了下去。

这个故事很好的说明了如果父母能够给儿女们树立良好榜样,那么儿女们在身心上都会有更好地发展。不仅如此,真正爱孩子的人不会对孩子百依百顺,送他们万贯家财,而应该是教他们正直,劝他们立志。

这里就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年轻时经历了丧夫之痛,却在痛苦中走出来后毅然再嫁。不仅如此,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她的儿子也不负众望,成为了一代名臣。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谢氏,而她的儿子正是那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忠臣范仲淹

一、早年丧夫

谢氏家住真定府韩家楼乡高平村。谢氏的家在当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谢氏和母亲一样都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所以家里人对她很是疼爱。长大成人之后的谢氏嫁给了当地的七品官员范墉。

然而,在谢氏生下范仲淹之后,可能是消息太令人高兴,谢氏的母亲在万分激动下竟然去世了。谢氏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又想着去世的母亲,她一时间悲喜交加,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而在范仲淹满月后的不久,收到枢密院钓旨调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在上任途中不幸患上了很严重的疾病,在这之后不久范墉就因病去世了。

丈夫去世之后,谢氏和刚出生的孩子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而丈夫也没有为谢氏和孩子留下多少财产。此时的谢氏深知,如果想要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只有再找一个可靠的人家安家。可是再嫁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毕竟那个时候都提倡妇女为死去的丈夫守寡,而且如果再嫁之后,夫家人对自己和孩子不好怎么办?

谢氏为了儿子思考再三,还是选择再嫁。但是为考虑嫁给谁,谢氏可是下了好大的功夫,最终才决定嫁给老实本分的长山人朱翰。在嫁入朱家之后,因为谢氏为人谦和,待人宽厚,很快就赢得了朱家人的认可。他们对谢氏带来的孩子也是视如己出,从不亏欠。遇到如此厚待,谢氏感激不尽,所以谢氏决定把自己的孩子的姓氏改为朱,并为儿子取了一个新名字,朱说。

朱说童年很是幸福,不仅有母亲和继父的关爱,还有兄弟可以陪他一起玩耍。不仅如此,家里人还叫他读书识字,为他买来很多书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朱说刻苦读书,还励志要考上状元。

二、得知身世

一直到成年,朱说都在朱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和兄弟们感情非常深厚,朱说一直都把这里当做是自己的的家。然而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朱说在猛然间意识到自己的身世可能没有那么简单。他母亲追问才得知,父亲原来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一直陪伴自己的兄弟也和自己并非亲兄弟。

这消息让朱说一时无法接受,万般失落下的朱说决定离开这个地方。谢氏虽然舍不得儿子离开,但看在儿子已经下了决定,也就没有阻拦。谢氏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朱说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但是离开家之后的日子很是不好过。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朱说发现外面的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曾经为了省钱,朱说曾把一锅粥当成自己一天三顿的饭食,而他把省下来做饭的时间全部都用在了学习上。

在不懈的刻苦努力下,朱说考上了进士,成功地实现了梦想。这时,继父已经不在人世,而且母亲谢氏已经在朱家生活了二十多年,她的衣食住行全靠朱家来维持。考虑到母亲的感受,他把内心突然想认祖归宗的想法默默地埋在了心底。自此之后,他依旧以朱说之名为官。在为官期间,朱说不论大官还是小官都做过。但不管他做什么官,都不忘一心为民,这种为天下苍生谋福的做法让他深受百姓爱戴。

1026年,母亲谢氏离开了人世,朱说辞去官职为母亲守孝。他掌管应天书院,专心教育。为母亲守孝三年后。朱说改名为范仲淹,并正式回归朝廷。虽然名字改了,但是他心系苍生的心没有变,刻苦努力的他依旧不忘初心。

三,谆谆教导

范仲淹虽然改名换姓,还成了名满天下的清官,但他却始终没有忘记朱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没有忘记自己兄弟,范仲淹虽然离乡,但是一生都没有与朱家兄弟断了联系,而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也留在了他们往来的书信中。不仅如此,在母亲死后,范仲淹还为母亲请封了“吴国夫人”的诰封,还主动为继父请封。

不得不说,范仲淹能有如此成就也跟母亲和继父的教导有关。这样一个优秀的国家栋梁的养成,他的父母也肯定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虽然谢氏早年丧夫,但是她为了范仲淹不惜顶着骂名,坚持再嫁。而且在母亲的影响下,范仲淹知道舍小家为大家,知道在国家危难之时勇敢的站出来,知道为百姓做主,成为一代名臣。

谢氏的经历虽然没有那么凄惨,而且甚至把儿子的姓氏都改了,但是她却没有忘记作为母亲的职责,依旧把儿子扶养长大,扶养成才。

小结:

纵观谢氏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有过苦难,但是她却不忘记希望,即使再嫁也没有忽视自己的儿子,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好母亲了。历史上虽然没有留下多少关于谢氏的痕迹,但是我们都记得范仲淹,记得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就是对一个母亲最大的认可了。

谢氏活出了自己,而范仲淹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的事迹还打动当时的皇帝,说是是“有其母必有其子”也不为过了。

参考文献:汉·王符《潜夫论·遏利》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民闹饥荒商人趁机哄抬物价,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米价再涨一倍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对于百姓来说,有个体察百姓疾苦的父母官至关重要。尤其是处于底层的百姓,如果父母官都不为他们的利益着想,生活上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历史上,范仲淹就是这么一位体察民情的好官,在百姓眼中,他一直为百姓发声,为百姓的生计担忧,是人们心中的好官。范

  • 以范仲淹之才及士人中的名望,为什么没有入中书省为相呢?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确实是北宋时期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为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一生政绩卓著,若宋仁宗能够坚持任范仲淹的改革,北宋的“三冗”弊政可以及早改除,宋仁宗时代将会是一个中兴的局面。可范仲淹这个人性格太过耿直,这是影响他仕途的主要原因,但他已经作到参政知事,即副宰相,可在“庆历新政”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却让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的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观景说史V标签:范仲淹

    引言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怀旧》自古以来,粮食问题就无比重要,如果没有粮食,人们就会挨饿,甚至会被饿死。古代由于落后的生产力,从来没有解决过粮食问题,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表面看上去是赵王使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老将廉颇,才输掉了战争,其

  • 《清平乐》“承包”9年语文书!苏轼最多!范仲淹《岳阳楼记》难背!

    历史人物编辑:教育孩子方法分享标签:范仲淹

    《清平乐》开播之后,很多网友才意外发现这赵祯身边居然有那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有写从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认识了!而到了初中高中!我们依然躲不过被他们支配的恐惧!因为!我们必须得被他们写的文章!也就是我们9年义务教育语文书里面必备的古诗词和古文!如今有些人已经大学毕业了,看到这么多名人,依旧还是会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多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范仲淹

    导语:江山辈有才人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缺文人骚客或是良才将帅,无数种有趣的灵魂燃起了精彩的时光画卷,构建起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廊。有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洒脱,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有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多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范仲淹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人是文武双全的,笔下可千言,还知兵善战。比如说曹操,武能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文还能写出短歌行和观沧海这样的好诗。而范仲淹显然也是这样一个典型,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出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他的心里有国家,有民族,有百姓,世人

  • 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精彩的朋友圈!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范仲淹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了“国强兵弱”的局面,也预示着北宋未来被挨打的命运。然而,却在科学文化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朝是史上少有的思想开放时期,文人得到了最大的发展空间,无论知识分子怎么作作,宋朝终其一朝,没有杀一个知识分子,可见宋朝文人地位之高。北宋有很多标签,发达的科

  • 荒年来临,范仲淹哄抬物价反而解决了饥荒,这其中有那些门道呢?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在讲述范仲淹提高米价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个故事:“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讲的就是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到寺庙抽签,来看他是否能当宰相,可是第一签的结果却是否。然后他便问第二个问题:那能否当一个医生?在传统士农工商阶级下,医生算是体制外的人,属于杂人,很少有人去尝试。问及缘由:范仲淹说,当不成宰相救济

  •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

    历史人物编辑:书展静夜标签:范仲淹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我们都知道,元朝和清朝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由少数民族所统治,但是为何元朝仅仅90多年就灭亡了,而大清却延续了数百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元朝没有进行汉化,完全是以自己民族的落后方式来统治先进的中原大地,故此必然灭亡。相对来说,大清之所以能够国运长久

  • 小镇做题家出身的范仲淹,一个令人皇帝都头痛的家伙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范仲淹

    一提到范仲淹,很多人想到的是岳阳楼、是西北塞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位名震古今的大家,是小镇做题家出身,也是一个让疼头痛的刺头……(一)范仲淹年少的时候去算命,他问人家:“我能当宰相不?”对方直接回到:“没可能。”老范又问:“那我能当医生不?”对方还是回答:“没可能。”老范仰天长叹:“男子汉大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