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个文人操着武将的心,范仲淹搞庆历改革,目的其实不只是吏治

一个文人操着武将的心,范仲淹搞庆历改革,目的其实不只是吏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宋丹丹 访问量:408 更新时间:2024/2/28 17:21:0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很多人读书时的座右铭,这句话出自于范仲淹之口,作为一个人,范仲淹的作品脍炙人口。而在历史上,出身文人的范仲淹,一心想要在政治方面立下功劳,并且曾在中国历史上开展了浩浩荡荡的改革,虽然他的改革未能取得成功,但是他的精神仍然值得赞赏。

提到他的庆历新政时,人们总是会觉得,他的改革是为了改善国家的吏治,而在了解完他的整个改革核心之后,其实他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富强,而其中强指的是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

曾被贬到边疆,范仲淹知晓国家的外部形势,极力推行改革

作为一个文人,范仲淹之所以被人们所佩服,不仅仅是因为他才干杰出,更因为他是一个不畏权贵的人。范仲淹才声名鹊起之时,他只是一个文官,并未掌握多大的权力,而且国家的政治还非腐败。

看着国家混乱不堪,他便产生了上书表明理想的想法,而他的仗义之言,也直接导致他的官场生涯浮浮沉沉,被贬值到边疆,有个军旅生涯的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总算是知道了朝军队的症结所在,而且他认为,如果不加强军队的作战力,国家的政治永远无法得到改变。

范仲淹虽是文人,却精通军事,并一心想要改革部队

作为一个文人,范仲淹的杰出才干,往往掩盖了他在军事方面的造诣。根据相关历史记载,他提出的许多军事政策,都在当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他也是一个极力推行战争的人。

就当时宋朝所处的形势来看,外部敌人跃跃欲试,内部军队作战能力极差,军队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只要有强敌来犯,国家的崩溃只在一瞬之间,也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态,作为文人的范仲淹,一心想要改革军事,将宋朝的部队改革成攻守利器。

如果直接改革军事,只会触动更多人的利益,导致改革胎死腹中

宋朝当时的政治情形极为不明,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大家都知道军队方面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军队方面的职务又都是肥缺,所以谁都不愿意放弃这个香饽饽。文官出身的范仲淹,虽然相较于其他军事将领,对军队的了解稍有欠缺。但是他知道,要想让自己的军事改革得以推行,必须借政治改革的外壳,因此他推行的庆历新政,都是直指军队中的矛盾的。

对于范仲淹,虽然他是文人,但是当他知晓国家的军事作战能力极差,并且如果再不改革,国家将会陷入更大的危机之时,他勇敢的站了出来,只可惜他的改革未能得到全部推行,虽然他的改革未能成功,但是他为国家鞠躬尽瘁的精神,仍然留在每一个后代人的心中。

现在提到范仲淹的名字时,人们对他的敬意仍然会油然而生。有时大家也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如果他的军事改革取得成功,宋朝的政治是否会有所大变。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宋朝女子早年丧夫,苦情再嫁,生了一个儿子世人皆知,名叫范仲淹

    历史人物编辑:邵仁贵标签:范仲淹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劝以诈;示之以俭,示以奢;贻之以言,贻以财。——汉·王符《潜夫论·遏利》”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叫陈谏议的人。他家里有一匹烈马,极难为人们所驯。但有一天陈谏议却发现这匹马失踪了。经过询问,他才知道这匹马被卖

  • 民闹饥荒商人趁机哄抬物价,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米价再涨一倍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对于百姓来说,有个体察百姓疾苦的父母官至关重要。尤其是处于底层的百姓,如果父母官都不为他们的利益着想,生活上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历史上,范仲淹就是这么一位体察民情的好官,在百姓眼中,他一直为百姓发声,为百姓的生计担忧,是人们心中的好官。范

  • 以范仲淹之才及士人中的名望,为什么没有入中书省为相呢?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确实是北宋时期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为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一生政绩卓著,若宋仁宗能够坚持任范仲淹的改革,北宋的“三冗”弊政可以及早改除,宋仁宗时代将会是一个中兴的局面。可范仲淹这个人性格太过耿直,这是影响他仕途的主要原因,但他已经作到参政知事,即副宰相,可在“庆历新政”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却让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的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观景说史V标签:范仲淹

    引言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怀旧》自古以来,粮食问题就无比重要,如果没有粮食,人们就会挨饿,甚至会被饿死。古代由于落后的生产力,从来没有解决过粮食问题,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表面看上去是赵王使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老将廉颇,才输掉了战争,其

  • 《清平乐》“承包”9年语文书!苏轼最多!范仲淹《岳阳楼记》难背!

    历史人物编辑:教育孩子方法分享标签:范仲淹

    《清平乐》开播之后,很多网友才意外发现这赵祯身边居然有那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有写从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认识了!而到了初中高中!我们依然躲不过被他们支配的恐惧!因为!我们必须得被他们写的文章!也就是我们9年义务教育语文书里面必备的古诗词和古文!如今有些人已经大学毕业了,看到这么多名人,依旧还是会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多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范仲淹

    导语:江山辈有才人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缺文人骚客或是良才将帅,无数种有趣的灵魂燃起了精彩的时光画卷,构建起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廊。有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洒脱,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有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多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范仲淹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人是文武双全的,笔下可千言,还知兵善战。比如说曹操,武能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文还能写出短歌行和观沧海这样的好诗。而范仲淹显然也是这样一个典型,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出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他的心里有国家,有民族,有百姓,世人

  • 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精彩的朋友圈!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范仲淹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了“国强兵弱”的局面,也预示着北宋未来被挨打的命运。然而,却在科学文化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朝是史上少有的思想开放时期,文人得到了最大的发展空间,无论知识分子怎么作作,宋朝终其一朝,没有杀一个知识分子,可见宋朝文人地位之高。北宋有很多标签,发达的科

  • 荒年来临,范仲淹哄抬物价反而解决了饥荒,这其中有那些门道呢?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在讲述范仲淹提高米价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个故事:“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讲的就是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到寺庙抽签,来看他是否能当宰相,可是第一签的结果却是否。然后他便问第二个问题:那能否当一个医生?在传统士农工商阶级下,医生算是体制外的人,属于杂人,很少有人去尝试。问及缘由:范仲淹说,当不成宰相救济

  •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

    历史人物编辑:书展静夜标签:范仲淹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我们都知道,元朝和清朝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由少数民族所统治,但是为何元朝仅仅90多年就灭亡了,而大清却延续了数百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元朝没有进行汉化,完全是以自己民族的落后方式来统治先进的中原大地,故此必然灭亡。相对来说,大清之所以能够国运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