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一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最关键的一个历史节点之一。中外历史学家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分歧。至于秦朝为什么结束了几百年的乱世纷争,掀开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历史学家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包括经济发展、商鞅变法、地理形势以及社会变迁等。而且有一个重要的角度却很少有专门的论述,那便是人心所向。
关于秦始皇临终前确立继承人一事,我们一直遵循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即胡亥之所以成功就任,是因为赵高、李斯篡改法令。但在2009年,北京大学从海外回购了一批西汉竹简。其中,有一批竹简被命名为《赵正书》。这本书透露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秘密:秦始皇原本打算把皇位传给胡亥。消息一出,史学界一片哗然。难道司马迁撒谎了吗?
《赵正书》大致写于汉代,作者不明。它主要是从第一个皇帝沙丘病重开始写到秦朝灭亡。这本书的重点不是某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而是对秦二世王国覆灭做出的反思,最后则以秦二世不听劝谏为由作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赵正书》竹简50篇,大多保存完好,共近1500字。书中大部分篇幅记录了秦始皇生前与李斯的对话,李斯遇害前的陈述,以及子婴的忠告等等。负责编纂此卷的赵化成认为,其成熟年代可能在西汉初年。书中将“秦始皇”称为“秦王赵正”,将秦二世称为“秦王胡亥”,说明作者并不视秦朝为正统,可能是六国贵族后人所作。
太史公说,始皇帝传位扶苏,篡改法令的是赵高和李斯,并逼杀了扶苏与蒙恬。但《赵正书》称秦始皇传位胡亥,扶苏、蒙恬拥兵自重。赵高与李斯则以始皇帝之名处死了扶苏与蒙恬。
不过,胡亥篡位的真实性自古以来一直备受争议。
首先,《史记》中没有记载秦始皇将王位传给长子扶苏的态度。相反,扶苏经常与坚持儒家思想的秦始皇对峙,因为他信奉法家思想。秦始皇不喜欢他,于是他逐渐失去了王位继承权的机会。
其次,秦朝的传位习惯一直是谁受宠谁就是太子。秦始皇的父亲是这样,他的祖先也是这样。秦朝并没有这样遵循《周礼》的规定:“立储以嫡,无嫡立长”。而是他喜欢谁,那就立谁。最终,秦始皇只带胡亥随行,表明秦始皇更加宠爱胡亥,真心想让他成为帝王。
有学者说,仅仅一本《赵正书》不足以推翻司马迁的说法。《赵正书》写于西汉初年。从作者直接称秦始皇为赵正可以看出,并不视秦始皇为正统,他大概是六国贵族的后裔。关于秦末历史,汉代流传的版本很多,《赵正书》只是其中之一,也只算是孤证。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因为父亲的缘故,能够阅读大量的官方书籍和资料,既有正史也有非正史,也因为他自己现场做了大量的调查采访工作。因此,《史记》的权威性远远高于前者。
这两本书中有许多段落是相似的。考古学者们分析了两种可能性。
一是《史记》参考了《赵正书》;二是《史记》没有参考《赵正书》。两者都指的是相同或相似的历史来源。
但显然,像《赵正书》这样的出土文献的出现,无疑丰富了我们对史实记载认识的诸多可能性,但真实性还有待我们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