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司徒王允联合吕布铲除巨奸董卓,成就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王允在杀董卓后,因何一手好牌打个稀烂?其性格决定其格局,其格局决定其命运。
汉末司徒王允
第一,王允心太凉薄,杀蔡邕导致人心涣散
王允作为当朝司徒,对于朝廷大臣这一方势力应该是很有影响力的。王允诛杀董卓大快人心,但他不知道怎么顺势协调、凝聚各方政治势力,其中最受诟病的就是诛杀大文豪蔡邕。《资治通鉴》载:董卓刚被杀之时,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正在王允家做客,突然有人报说董卓被吕布杀死了!蔡邕或许是想起董卓对自己还算不错,就叹了一口气,略有惋惜之意。王允勃然大怒:“董卓,国之大贼!几亡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疾,而怀其私遇,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立即叫人把蔡邕抓进监牢。
汉末大文学家蔡邕
蔡邕上书为自己申辩求饶:“身虽不忠,古今大义,耳所厌闻,口所常玩,岂当背国而向卓也!愿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当时的官僚士大夫纷纷为蔡邕求情,“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就连太尉马日磾也向王允求情:“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而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望乎!”马日磾怜惜蔡邕是一代奇才,想保其性命续写汉史。此时的王允倒十分果断,还说:不能留着蔡邕,否则会像司马迁一样写“谤书”!《史记》在王允的眼里竟是一部假史书!气得太尉马日磾直咒“王公其无后乎”!
第二,王允做事首鼠两端,不杀不赦董卓旧部留大患
吕布曾经劝王允杀光董卓的部曲,以绝后患。但他却说:“此辈无罪,不可以。”董卓的部下在洛阳城烧杀抢掠,这会儿你却说他们无罪!那蔡邕又何罪之有,不就是为董卓之死叹了口气嘛!既然说董卓的部下无罪,你就下赦免令安抚他们为朝廷效力也好。但王允又不赦免他们,还说:“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意思是既然他们无罪,再赦免就会让他们起疑心,这都是什么奇葩思维?最终董卓旧部李傕、郭汜听谋士贾诩之计反叛朝廷,这都是王允的骚操作导致的恶果。
第三,王允书呆子气太浓,没有刀把子意识
王允本来就有自己的嫡系部队。王允诛杀董卓后,任命两位同乡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董卓余部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因为害怕宋、王二人兴兵而没有杀王允,李傕、郭汜设计以皇帝的名义召二人进京。宋翼认为是皇帝的诏命应该奉诏,就不听王宏劝谏带着王宏一起进京。最终王允、王宏、宋翼全家都被灭门。临死前王宏大骂宋翼:“宋翼竖儒,不足议大计!”其实不能把灾祸责任推给宋翼,祸患最大责任人应该是王允。因为他压根就没想到调动、依靠他俩的军队拱卫京师,书生误国啊!
第四,王允居功自傲,使得吕布等人不耐烦
诛杀董卓,王允是策划者、吕布是执行者。王允如果有一点领导头脑,就不应该把杀董卓的功劳归为己有,而应该褒扬吕布以安其心。史载王允“允自专讨卓之劳”,“颇自骄傲,以是群下不甚附之”。于是吕布东逃,部下离心,终于李傕、郭汜等人再次反叛,攻陷长安,王允被灭门。一个人功劳再大,但凡自夸别人就会烦,自大一点念个臭,这是人性可惜王允不懂。
当时汉末朝局极度混沌,需要大智慧大魄力大格局的人物整顿乱局。奈何王允不是合适人选,各种操作失当,导致身死国乱。王允其性格和格局,不足以应对汉末那个极其复杂的局面。正如船山先生在《读通鉴论》中对王允的评价:“允非其人也,智尽于密谋,而量不足以包揽英雄二训扰之,加以骄逸,其周章失纪而死于逆臣,不能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