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末王允一手好牌打个稀烂的性格根源

汉末王允一手好牌打个稀烂的性格根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家兴说史 访问量:2917 更新时间:2024/2/12 1:43:19

汉末司徒王允联合吕布铲除巨奸董卓,成就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王允在杀董卓后,因何一手好牌打个稀烂?其性格决定其格局,其格局决定其命运。

汉末司徒王允

第一,王允心太凉薄,杀蔡邕导致人心涣散

王允作为当朝司徒,对于朝廷大臣这一方势力应该是很有影响力的。王允诛杀董卓大快人心,但他不知道怎么顺势协调、凝聚各方政治势力,其中最受诟病的就是诛杀大文豪蔡邕。《资治通鉴》载:董卓刚被杀之时,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正在王允家做客,突然有人报说董卓被吕布杀死了!蔡邕或许是想起董卓对自己还算不错,就叹了一口气,略有惋惜之意。王允勃然大怒:“董卓,国之大贼!几亡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疾,而怀其私遇,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立即叫人把蔡邕抓进监牢。

汉末大文学家蔡邕

蔡邕上书为自己申辩求饶:“身虽不忠,古今大义,耳所厌闻,口所常玩,岂当背国而向卓也!愿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当时的官僚士大夫纷纷为蔡邕求情,“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就连太尉马日磾也向王允求情:“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而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望乎!”马日磾怜惜蔡邕是一代奇才,想保其性命续写汉史。此时的王允倒十分果断,还说:不能留着蔡邕,否则会像司马迁一样写“谤书”!《史记》在王允的眼里竟是一部假史书!气得太尉马日磾直咒“王公其无后乎”!

第二,王允做事首鼠两端,不杀不赦董卓旧部留大患

吕布曾经劝王允杀光董卓的部曲,以绝后患。但他却说:“此辈无罪,不可以。”董卓的部下在洛阳城烧杀抢掠,这会儿你却说他们无罪!那蔡邕又何罪之有,不就是为董卓之死叹了口气嘛!既然说董卓的部下无罪,你就下赦免令安抚他们为朝廷效力也好。但王允又不赦免他们,还说:“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意思是既然他们无罪,再赦免就会让他们起疑心,这都是什么奇葩思维?最终董卓旧部李傕郭汜听谋士贾诩之计反叛朝廷,这都是王允的骚操作导致的恶果。

第三,王允书呆子气太浓,没有刀把子意识

王允本来就有自己的嫡系部队。王允诛杀董卓后,任命两位同乡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董卓余部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因为害怕宋、王二人兴兵而没有杀王允,李傕、郭汜设计以皇帝的名义召二人进京。宋翼认为是皇帝的诏命应该奉诏,就不听王宏劝谏带着王宏一起进京。最终王允、王宏、宋翼全家都被灭门。临死前王宏大骂宋翼:“宋翼竖儒,不足议大计!”其实不能把灾祸责任推给宋翼,祸患最大责任人应该是王允。因为他压根就没想到调动、依靠他俩的军队拱卫京师,书生误国啊!

第四,王允居功自傲,使得吕布等人不耐烦

诛杀董卓,王允是策划者、吕布是执行者。王允如果有一点领导头脑,就不应该把杀董卓的功劳归为己有,而应该褒扬吕布以安其心。史载王允“允自专讨卓之劳”,“颇自骄傲,以是群下不甚附之”。于是吕布东逃,部下离心,终于李傕、郭汜等人再次反叛,攻陷长安,王允被灭门。一个人功劳再大,但凡自夸别人就会烦,自大一点念个臭,这是人性可惜王允不懂。

当时汉末朝局极度混沌,需要大智慧大魄力大格局的人物整顿乱局。奈何王允不是合适人选,各种操作失当,导致身死国乱。王允其性格和格局,不足以应对汉末那个极其复杂的局面。正如船山先生在《读通鉴论》中对王允的评价:“允非其人也,智尽于密谋,而量不足以包揽英雄二训扰之,加以骄逸,其周章失纪而死于逆臣,不能免矣。”

标签: 王允

更多文章

  • 为什么王允作为汉末重臣,在史书中只能“打酱油”?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王允

    提到《三国演义》中的关键人物,王允不得不提到,如果不是他把七宝剑借给了曹操,曹操也不会回到家乡举旗反董卓,因为《孟德仙道》的失败。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王允利用貂蝉使出了一连串诡计,吕布也不会消灭董卓,小说中自然也就没有更多精彩的内容了。当然,在当时的真实历史中,不可能有七宝刀、貂蝉这样的艺术元素,但

  • 马革裹尸的马援,打败交趾姐妹花六年后,再南征怎么就染病而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马援

    伏波将军马援,是东汉初年名将,为汉光武帝平定天下、巩固统治出生入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马援最后还是在南方的征战途中死于疫病。建武十八年春,交趾女子征侧及其妹征贰率领农民起来造反,先后攻占了岭南60余个城池。光武帝刘秀看到南方统治不稳,遂遣伏波将军马援率大军20万南征。由于当时汉军有大小战船2000

  • 擒杀异域姐妹花的马援,为何最终马革裹尸,却成后世武将的楷模

    历史人物编辑:玺哥串串标签:马援

    擒杀异域姐妹花的马援,为何最终马革裹尸,却成后世武将的楷模说起中华武将的精神楷模,不论有名还是无名,明面上都会把马革裹尸作为自己的最高荣耀,而这一典故则来源于东汉开国名将马援。说是开国名将,其实在东汉的立国战争中,马援的战功并不显赫,只是在刘秀建国后,马援才在诸多平乱战争中大放异彩,尤其是他曾平定南

  • 马革裹尸的完美军人典范、伏波将军马援,少年时竟是个叛逆花美男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马援

    中国军魂的缔造者——伏波神将汉马援(1)关于马援和他的名言“马革裹尸”,我想在中国大概没有多少人不知道,但对他具体的品格与事迹,很多人恐怕就不熟悉了。或许只把他当成李广一般,看做一个忠君爱国的符号而已,套张脸谱上去,反正不是黑脸就是花脸,哇呀呀叫两句就对了。但如果我要说,马援年轻时是一个风流倜傥、俊

  • 刘秀以善待功臣闻名,为什么功劳最大的马援却遭到他的厌弃冷遇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马援

    在几千年的古代历史中,皇帝一直高居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富有四海,掌控着天下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与财富,每天过着锦衣玉食、穷极奢华的生活。但凡事利弊相连,皇帝这个职业也真不是人人都能干好的,当上了皇帝,在享受皇帝尊荣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烦恼。如何处理好与功臣的关系,就是皇帝们必须要面对的棘手

  • 东汉开国元老马援:马革裹尸的壮志,靠的是人生的几次关键选择

    历史人物编辑:小思思爱视界标签:马援

    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一直是忠勇爱国的代表。我们耳熟能详的“马革裹尸”“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这些成语,都是出自于马援之口。但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马援之所以能将“马革裹尸”的壮志付诸于实际行动,靠的是人生的几个关键时期的正确选择。马援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后裔,曾祖父马通,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以马援

  • 曾平定西羌与越南叛乱的名将马援,为何最终栽在了湖南苗蛮手里?

    历史人物编辑:周文清说历史标签:马援

    永远追求精彩的人生——伏波神将汉马援(12)建武二十四年秋,刘秀任命马援为南征军总司令,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四副将,募中原十二郡之甲士及罪囚共四万余人,南下平定武陵之乱。马援自不必说,我们来看看他这几个副将,也个个不是省油的灯。杨虚侯马武,绿林好汉出身,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名将中南七宿之首

  • “铜柱折,交趾灭”——马援平定征侧、征贰之乱始未

    历史人物编辑:李晋霞标签:马援

    交趾古号百越,秦吞六国,废封建、行郡县,南征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秦未汉初,赵佗拥兵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至于汉武帝元鼎五年,并入汉朝版图。征侧、征贰本是一对姐妹花,为交趾北部雒将之女儿。容貌不过寻常,身材却是长大,力举千钧,称雄一方。征侧尤其骁悍勇健,虽己嫁于朱鸢人诗索为妻,然不安本份,不在家

  • 马援打山贼时,给刘秀写信,刘秀看完后把身边的太监剃了光头

    历史人物编辑:花红叶绿的精彩标签:马援

    相信大家都知道马超,他是三国时期的名将,蜀汉的骠骑将军。马超的祖上也是一位名将,那就是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论名气马超应该比马援要大,毕竟有《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论官职马超是重号将军,马援是杂号将军。但是如果论武功的话,马超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马援的。马援曾经是东汉初年的豪强隗嚣的手下。隗嚣派马援去见

  • 志说防城港,第2期:马援平乱,泽披南邦

    历史人物编辑:六度问科技标签:马援

    中国“两汉”时期有两位“伏波将军”,一位是灭掉南越国的路博德,一位是南征平乱的马援。论武功,路博德胜马援一筹;论文治,马援比路博德高许多。武功会随着血痕的淡去而消失。文治却给后世遗留丰沛的福泽。两相比较,路博德后来没有被多少人记起,马援倒是晋升为“神”,他的庙祠遍布岭南,世代享受民间烟火,甚至远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