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演义》中的关键人物,王允不得不提到,如果不是他把七宝剑借给了曹操,曹操也不会回到家乡举旗反董卓,因为《孟德仙道》的失败。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王允利用貂蝉使出了一连串诡计,吕布也不会消灭董卓,小说中自然也就没有更多精彩的内容了。当然,在当时的真实历史中,不可能有七宝刀、貂蝉这样的艺术元素,但王允在小说中的作用和贡献与历史大致相近,因为吕布与董卓有染,一个丫鬟,董卓差点气死。王允想杀掉吕布,趁机煽风点火,促使吕布除掉董卓。
由此可见,身为大汉朝廷的司徒也是除掉董卓的关键人物,最后死于李珏和郭汜之手,结局相当悲惨。
这么重要的人物怎么可能没有李传,反而只能出现在别人的传记里,难道只是史书上的打酱油?不能说王允在♬有传,但在《三国志》就不需要传。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作为晚汉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包括公孙瓒在内,在两部史书中都有所记载。别说是王允想要除掉的董卓,陈寿为什么不在《三国志》给他独立传记呢?王允的作用和价值可不是打酱油那么简单吧?
或许在陈寿看来,王允不仅算不上杀死董卓的重要人物,而且他的过失还有很多,这也是他被视为打酱油的原因。
陈寿考虑除掉董卓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因为陈寿对董卓的评价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他从未见过如此凶恶的盗贼,从未见过董卓这样的暴虐之人,人,也不是王允用什么煽风点火的手段就能摆脱吕布的手。其实,吕布对董卓的不满早就有了。其实吕布不止一个。应该说,董卓几乎到了背叛亲人的地步。
简单总结一下,董卓犯了三大错误:第一,废了汉绍帝,换了汉献帝。其实从后来曹操胁迫天子令诸侯的表现来看,董卓的手段实在是太天真了,足以证明董卓的嚣张跋扈,这种人不可能跟他走得太近。
第二,董卓说迁都就是迁都。不管是不是董卓的人,朝中的文臣武将,无一不是在董卓的威压下被迫搬家。董卓不考虑给大家造成的损失,但想要杀人的王允不止一个。董卓。第三,董卓为了赚钱,重铸钱币,却偷工减料,向民间搜刮贵重金属,甚至安排人去盗墓,但为他们工作的人得到的财富却越来越少,因为尽管董卓赏赐部下,但当时严重的通货膨胀也让人们越来越认为跟随董卓会吃不饱饭。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就算王允不挑唆吕布,估计赵云、李允等人也会挑唆王布和张布吧?
而这只是陈寿不认可王允的原因之一。反观蔡邕等名人,却被王允伤害了,因为董卓只看重了蔡邕和他们。这不仅是董卓的失败,也是蔡邕的悲哀,否则的话,蔡文姬以后也不会如此无家可归。所以,同样是读书人的陈寿,对于蔡邕等人的遭遇,或许是比较同情的,自然对王允反感。
所以,基于这些原因,王允的功绩并不为陈寿所看重,王允的过失也让陈寿不满。这样的人,哪怕是汉末重臣,是影响三国局势的关键人物,也只能在陈寿修写的史书上打酱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