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室传奇:生如烟花,璀璨短暂,贾谊23岁为中级国务官,33岁逝世

汉室传奇:生如烟花,璀璨短暂,贾谊23岁为中级国务官,33岁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卿雨润史 访问量:1149 更新时间:2023/12/25 4:08:49

#历史#(本文大约25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公元前一七九年,刘恒刚刚当上皇帝满一年,立即搜罗天下英才为政府所用,对政府各掌门人进行大换血。

其中,刘恒听说河南郡郡长吴公,政绩全国第一,于是就将他调他到中央政府,担任司法部长(廷尉)。

吴公推荐洛阳人贾谊,刘恒召见,命他担任研究官,即是现在我们的博士职位,这时候贾谊才二十三岁,又在一年中,刘恒因为太喜爱他的文辞优雅和博学多闻,超越常规的把贾谊提升到中级国务官。

【建议改正朔,换服色,变官名,定新礼制,震动朝廷】

初生牛犊不怕虎,贾谊雄心万丈,建议刘恒更改正朔(秦政府规定十月为每一年的第一个月,贾谊认为每年第一个月应为正月开始。)

建议西汉官民人等应变换颜色,(依照“五德”“五行”学说,西汉政府官民人等应以黄色为正宗,但迄今仍用红色,所以要求改变。)

建议朝廷重新制定官名,因为西汉政府一直沿用秦政府的官制跟称号。

建议修改秦政府的法令,建立西汉政府特有的礼仪乐章。

这些石破天惊的建议一出,立即把刘恒吓坏,刘恒不敢接爱,只能表示谦让。

【国困民贫,将会巨舟倾覆;国强民富,关系国家命脉】

这年,贾谊二十四岁。

贾谊再上书:“万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拼命挥霍,物资必然缺乏,淫荡奢侈的风俗,每天都在增长,伤害就更严重,这种事情公开横行,没有人禁止,一旦巨舟倾覆,无法挽救,天下财富,如何能不枯竭?”

“西汉王朝自建立至今,将近几十年,政府和人民都没有积蓄,情况使人担忧。若是旱灾,庄稼歉收,人民就只能卖儿卖女,这种情况,皇上也早已知道,但是大小官员竟然毫不知道?”

“如果二三千里的国土上,发生大旱,政府用什么救济?如果边境突然告急,需要数十万甚至百万军队进行防御,政府能有什么办法供应粮食?旱灾兵灾混合一起的时候,社会必然陷于混乱,有力量夺取政权的人,必然争先恐后而起,这时候再图谋挽救,怎能有效?”

“公私积蓄,关系国家命脉,假定粮食足够多,财富也充足,有什么不能成功,用它出击,必然攻克,用它固守,必然牢不可破。”

“而今,驱使人民从事农耕,主要的是巩固根本,使人民靠自已的劳动力,养活自已,至于工人商人,也强制他们进行务农,则积蓄自然充足,这是使天下平安富有的主要重点。”

刘恒听后,深受感动,下令前往皇家农场,亲自耕作,作为重农榜样。

【高级官员反对再提拨贾谊,刘恒开始疏远】

这年,贾谊二十六岁。

刘恒又再欲提拨贾谊任部长级官员,遭高级官员们反对:“贾谊不过是洛阳浮猾之辈,年纪轻轻,就打算夺权,干预国家大事,日后必出乱子。”

刘恒受到影响,以后也稍微疏远,不采纳他的建议,而是任命他当长沙王吴差的师傅。

【刘恒允许民间铸钱,贾谊上书劝阻】

这年,贾谊二十八岁。

以前,秦政府用的是“半两钱”,重的是十二铢,轻的是八铢(二十四铢是一两,十六两是一斤,现在我们的中国香港也是用十六两一斤。)

刘恒嫌弃太重,难于携带,改铸“荚钱”,薄得像榆荚一样,带来的后果是钱币贬值,于是物价飞涨,一担米居然卖到一万钱。

令人诧异的是,刘恒竟然允许民间铸钱,并废除“盗铸钱令”,鼓励人民自已铸钱。

贾谊上书劝阻,指出有些事情可以招祸,有些法令足可以鼓励奸诈。

而现在人民为了利润,不断违反法令;而现在钱币的来源不一,政府根本没有管理的力理,如果放手不管,市场交易陷于混乱,但是管理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现在农耕的人逐渐减少,大家都去开矿铸币,国家将会刑杀过度,对国家来说,将不是一种吉祥,为什么如此疏忽呢?

贾谊最后指出,民间铜矿太多,将会导致盗铸风起去涌,邪诈屡胜,法令屡败,建议不准人民铸钱,而由政府收购铜矿。

刘恒不理,拒绝采纳,埋下了七国之乱的祸根。

【上书《治安策》,论治国智慧】

这年,贾谊二十九岁。

贾谊在这年被调任梁王师傅,与京城更近,于是上奏章给刘恒,这是流传千古的《治安策》。

他说:“我认为天下大势,应该痛哭的有一件,应该流涕的有两件,应该长叹息的有六件。至于违背天理,伤害国家命脉的事,还不包括在内。”

洋洋洒洒名闻天下的《治安策》,可惜现在找不到完整版本了,我们只能从中看到贾谊对西汉的治国智慧,要求刘恒从现在开始削弱封国的力量,以确保统治王权的稳定和安全;

再论述匈奴外交问题、军队现状、奢侈与节俭、礼制、仁义廉耻、官员犯罪处罚等等各方面。

刘恒采纳贾谊的建议,重在培养臣僚的情操。

【预测刘恒封刘长儿子为侯爵,上书劝阻】

这年,贾谊三十岁。

刘恒封他已故弟弟刘长的儿子等四人侯爵。刘长曾因谋反而被刘恒削爵,后悲愤绝食饿死。

贾谊上书指出,刘长大逆不道,天下都知道他的罪恶,而刘恒还加封他的儿子为爵位,将会为西汉王朝埋下祸根。

当仇人有足够颠覆的资本时候,再给他们积蓄很久的财富,更是危险,陛下这种措施,就好像把军队借给盗匪,把翅膀插到老虎身上。

刘恒不接受。

【督促刘恒尽快制定封国的政策,重新划分封国边界】

这年,贾谊三十二岁。梁王刘揖逝世。

这时,身为梁王师傅的贾谊上书督促刘恒,指出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目前封国的亲王,已经十分傲慢骄横,若不再控制他们,就会出现危险,中央政府的法令,也会不再执行。

贾谊指出刘恒自已亲生儿子的封国就好像诱饵,随时让人侵占,建议重新分配封国领土,让新的封国分别足以抗拒齐国、赵国、吴国、楚国,至少两代可保平安。

现在若不重新制定封国对策,万一陛下死亡,将会给薄太后,太子刘,留下动乱。

刘恒这次终于采纳了贾谊的建议。

年余之后,贾谊逝世。年三十三岁。

【结语】

贾谊短暂而又璀璨一生,对他的政治理念,治国方针,我们仅仅只能从他的奏章中窥探一二,他参与国家大事时,仅仅二十多岁,他对国家治理已有如此深刻的政治评论,实在是一名奇才。

他有远见地预知西汉王朝封国过于强大,将会为日后统治埋下地雷,直接指出将会出现六国之乱的现象。

可惜,身为儒家的贾谊也单一抨击法家的公孙鞅,他完全忽视了公孙鞅变法为秦国带来的强大。无论是儒家或法家或道家,都是国家机器的齿轮,缺一不可。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动动手指头点赞和推荐,黑色按钮就在文章下面。

标签: 贾谊

更多文章

  • 作为大汉国策真正奠基人的贾谊是怎么死的?一代才子为何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贾谊

    年少成名,意气风发,一表人才,又与皇帝称兄道弟,一时间站在历史闪光灯下,他就是贾谊,那么贾谊何许人也?贾谊18岁左右就走入仕途,当时汉文帝正当少年,两个小伙子很谈得来,于是作为大哥的汉文帝一开心便封了贾谊一个博士当,就这样,贾谊21岁时就成为最年轻的博士。贾谊能够升职加薪如此之快,多亏了汉文帝这位大

  • 汉文帝继位后,贾谊提了一个建议,从此汉文帝再也没有杀过官吏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贾谊

    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汉书·传·贾谊传》这是《汉书》中关于贾谊之死的描绘。贾谊汉文帝登基,是由陈平和周勃给扶立的,汉文帝能够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还是因为他的弱小。汉文帝本是宫女薄夫人生下的儿子,因此他们母子俩人,都不受汉高祖喜爱。等到刘恒成年后,被刘邦封到了最荒凉

  • 游贾谊故居,吃长沙臭豆腐-《遍尝潇湘美味》之四

    历史人物编辑:李达京标签:贾谊

    在湖南的名吃美味中,长沙臭豆腐算得一绝。但因其形状为黑色,又以臭字冠名,我以往是不碰这个小吃的。但近来想写一组长沙美食文章,遂想买一份长沙臭豆腐来品尝一下。2022年5月12日,我一大早来到长沙太平街,只见街上空空荡荡,没见几个人影。大多店铺都没开门,只有一两家卖米粉和饺子混沌的食店在经营。在街上来

  • 贾谊的悲剧给我们的启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坚持!

    历史人物编辑:潘东铧标签:贾谊

    笔者以为,哪有那么多的怀才不遇,关键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坚持!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天纵英才,少年成名,自以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后世对其评价很高,且也认为其怀才不遇,为之惋惜。“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

  • 贾谊是怀才不遇被贬谪?真相:他被新旧政治集团,都视为眼中钉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贾谊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贾谊的列侯之国策和侯国迁移策的实行,遭到了列侯们的强烈抵抗。一、诸侯之国策的反响据《汉书》卷四文帝纪,三年十一月,文帝下诏曰:“前日诏遣列侯之国,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可知,自文帝

  • 才华横溢的贾谊为何最终没被汉文帝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翟梦迪标签:贾谊

    在西汉前期,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政治和文学舞台上大放异彩。然而,可惜的是,他如同一颗流星一般,倏忽而逝,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他就是贾谊。贾谊确实很有才气,这个洛阳少年博览好学,才华磊落,属于西汉前期的后起之秀。在汉文帝三年(前177年),贾谊被廷尉吴公推荐给汉文帝,被任命为博士,深受汉文帝赏识

  • 搜神记卷9之7 鹏鸟飞临 贾谊做赋

    历史人物编辑:细平说教育标签:贾谊

    贾谊,是西汉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就因为能够熟读《诗经》《尚书》出名。汉文帝刚即位,便被推荐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出头,年纪最小,在讨论诏令的可行性的时候也总是文思泉涌,观点颇多。汉文帝很开心,一年以内便提拔贾谊做了太中大夫。贾谊故居后来贾谊劝说汉文帝进行一系列改革。汉文帝觉得时机未到,所以搁置了改革

  • 天才贾谊,是如何被汉文帝发现的?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贾谊

    贾谊的发迹离不开吴公的提拔与赏识,究竟是为何我们接着看。吴公是河南郡的郡首,此人把河南郡治理的可谓是一片繁华盛世的景象,朝廷每年的考核,他都是第一名。据考察他还是秦朝宰相李斯的同乡,也是上蔡人,曾经还追随过李斯求国学。可见,此人确实非同寻常。有这样的经历他就被汉文帝破格录取到朝廷中担任了廷尉一职,大

  • 【半日谈】贾谊论政

    历史人物编辑:运营之窗标签:贾谊

    晨起,阅读贾谊《过秦论》,感悟颇深。贾谊是西汉时期杰出的辞赋家和政论家,洛阳人,18岁即能诵诗属文,精通儒家经典,22岁任博士,同年升为太中大夫,撰《过秦论》、上《论积贮疏》,提出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国家政治的方略,极为汉文帝赏识,数度欲让贾任公卿高位,因权臣不容,改任长沙王太傅。贾谊故居位于长沙市

  • 贾谊:超越时代的智者,他真的怀才不遇?

    历史人物编辑:林开意标签:贾谊

    唐朝大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诗曰: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里批评的是汉文帝放着贾谊这样的大才不用,反而跟他谈论一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太史公司马迁也有同感,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那可是惜墨如金的,就连韩国灭亡这种事情都只写了十七个字,可是在屈原贾生列传里却给了不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