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为何会败给李善长?朱元璋:我怕“厚黑学”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为何会败给李善长?朱元璋:我怕“厚黑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话笑侃 访问量:368 更新时间:2024/2/27 23:22:09

朱元璋建国之初,朝内主要存在两股势力,一股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其他成员有杨宪、高见贤等;另一股则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其他成员有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等。这两股势力明争暗斗,可谓势同水火。

经过了三次最凶猛的较量后,以淮西集团大获全胜,浙东集团全面溃败为结局。

第一次较量发生在洪武元年(1421),也就是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

这一年,李善长的亲信,一个叫李彬人犯下法了法,刘伯温就把他抓了起来,想要严惩。

李善长当然不干,他想方设法要营救李彬,就找到了刘伯温,跟他好话坏坏都说尽了,可谓软硬兼施。

刘伯温却不吃这一套,还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朱元璋,说李善常徇私舞弊,背后总是做些见不得人的心。朱元璋大怒,下令立即处死李彬。李善长得知后,知道向刘伯温求情肯定是行不通了,但他还没放弃,想了个法子。

很快,李善长找到了刘伯温,对他说:“京城已经很久没下雨了,此时杀人,恐怕不行吧?”

李善长这招可真是高明,表明上是在说下雨的事,实则是在威胁刘伯温,因为他深知刘伯温精通天文地理,一旦京城日后还是不下雨,就可上奏参刘伯温一本,把责任推在他身上,

刘伯温还是不吃这一套,回应道:“你放心好了,杀了李彬,马上就会下雨的。”就这样,李彬被杀了。

果然如李善长所说,李彬死后,很久都没下雨,他马上就拿这个说事,联合了多位大臣,一同向朱元璋上奏,狠狠地参了刘伯温一本。朱元璋明白其中缘由,虽没对刘伯温怎样,但刘伯温知道自己肯定呆不下去了,就称病告老还乡了。

第二次较量,杨宪出马了,这一次李善长可就不好受了。

杨宪,是刘伯温走之前举荐的,他接任了刘伯温的职位:御史中丞。他很厉害,利用自己的权利,不断在朱元璋面前打李善长的小报告,说他坏话。一开始,朱元璋也没被杨宪给糊弄,可时间一长,就难免对李善长起疑心。不久,朱元璋就请回了刘伯温。结果是淮西集团就被全面压制。

第三次较量,胡惟庸出马了,而这一次,可就不是刘伯温失败那么简单了,而是要丢掉性命。

胡惟庸,是李善长找到的代言者。刘伯温不善言辞,期间,由于语言过激,得罪了包括胡惟庸在内的很多人。胡惟庸就利用这点,就联合多人把情况跟朱元璋详细汇报了一遍。朱元璋听到后,对刘伯温渐渐失去了信心。

不久后,朱元璋就找到刘伯温,跟他深谈了一次。谈话内容就不说了(小编前面有关刘伯温的文章讲过)。总之,谈话过后,朱元璋对刘伯温彻底失去信心,把他给辞退了。

洪武八年(1375)正月,刘伯温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去看望他,刘伯温喝下了胡惟庸送去的药后,非但病没好,反而不久就一命呜呼了。(一说胡惟庸为泄私愤,在药里下了毒;一说朱元璋指使胡惟庸下毒。)

可我想说的是,民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事诸葛亮,后朝军事刘伯温”的说法。

那么,问题来了: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为何会败给李善长呢?

我认为答案是:朱元璋怕“厚黑学”。

众所周知,刘伯温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劳也是最大的。可结果呢?朱元璋称帝后,却说李善长功劳最大,把他归为“第一功臣”,封为公爵,而只给刘伯温封了个伯爵,且在伯爵中的俸禄也是最低的,只有240石,而李善长的俸禄则有4000石,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

原因也很好解释,朱元璋认为“后勤部长”比“前军军师”更重要,况且刘伯温很懂“厚黑学”:他曾力劝过朱元璋不要去救韩林儿。试想,朱元璋怎能放心刘伯温日后不会这样对他?毕竟,“厚黑学”可是人人都怕的。

朱元璋:我也怕“厚黑学”。

标签: 李善长

更多文章

  •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号称再世诸葛亮,为何斗不过李善长?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趣事标签:李善长

    大明开国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论功行赏,排在功臣第一位的就是李善长,而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号称再世诸葛亮,却只封了个二等功臣诚意伯。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李善长足智多谋,1354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负责军政工作和钱粮物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财务总监兼行政总监,功勋卓著,朱元璋评

  • 公元1390年,77岁的李善长被判处诛九族

    历史人物编辑:陈艳爱历史标签:李善长

    公元1390年,77岁的李善长被判处“诛九族”,临死前他翻出当年朱元璋御赐的丹书铁券,恳请朱元璋饶他一命,谁知朱元璋冷笑一声:“你再仔细看看,金牌上写的是什么?”李善长仔细一看,立刻面如死灰……李善长出生于安徽定远,自幼饱读诗书,而且足智多谋。在朱元璋起义的初期,李善长就看出他可成大业,于是带领兵马

  • 朱元璋灭李善长其实你还不知道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东方寻历史标签:李善长

    1在朱元璋当皇帝23年的时候,他突然决定杀掉自己的好助手李善长,这是为什么?我们都知道两人之前的关系是很好的,朱元璋刚参军的时候,他就一直陪在朱元璋身边,后来建立明朝,他又被册封,可见他对于朱元璋来说非常重要。在战争的时候,他负责后方的粮草物资征调,安抚百姓等等后勤工作,虽然看起来没有前线重要,但是

  • 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历史人物编辑:炎黄录标签:李善长

    朱元璋杀大臣理由都很简单,说到底很多都是莫须有,因为太子朱标或者皇长孙朱允文性格都偏弱,为人敦厚。朱元璋怕自己死后,太子震不住场子,也担心再出现个陈桥兵变,得不偿失,于是为了保障后代皇位的安全,就大肆屠杀功臣。76岁的李善长,洪武四年就退休了,也没办法独善其身,被下令处死。朱元璋为何对个迟暮老人动手

  • 李善长已经功成身退,为何仍被朱元璋夷灭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大雯观史标签:李善长

    朱元璋是一个褒贬不一的开国皇帝,痛恨贪官污吏,爱护子民,却又大肆处死功臣,一直被后世所诟病。暂且不说朱元璋诛杀了多少功臣,只是这些功臣之中有一人死的却是让人很费解,那就是李善长。不否认李善长有点嫉贤妒能、贪婪权势,可当时他已是76岁的老者,且辞官回乡,朱元璋为何还要痛下杀手,灭掉自己曾经御称的“汉初

  • 李善长到底做了什么?77岁还被朱元璋满门抄斩!早有嫌隙一点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李善长

    引言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在各地的起义军之中冒出了一支队伍,为首的是农民出身当过和尚的朱元璋,他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在南京建都,国号为明。他成为皇帝之后为国事操劳、夙兴夜寐,然而与他勤政相同进行的是对于权力的收割。至于如何收割,朱元璋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实行也与接下来的人相关

  • 刘伯温和李善长,为朱元璋立下大功,为何刘伯温仅封伯爵,李善长却封公爵?

    历史人物编辑:乡姐晓霞标签:李善长

    正常不过了,李善长有3个突出点是刘伯温无法比拟的。而且,刘伯温还有一大“缺点”,让朱元璋受不了。李善长不仅爵位高,寿命也比刘伯温长多了。下面,我们就聊一聊,李善长3个刘伯温无法比拟的优点,还有刘伯温那一个让朱元璋皱起眉头的“缺点”。1、李善长的三大突出优势(1)他是朱元璋的老乡从古到今,战友、同学、

  • 李善长将朱元璋比作刘邦,说朱元璋善长驾驭人才,朱元璋:你错了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明月照天涯标签:李善长

    说到皇帝,想必大家都会感到很有兴趣,因为古代的皇帝都很神秘,因此在他们的身上发生的事情有时候也很诡异。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大概出现过400多位皇帝,然而在这些皇帝之中开国皇帝占有的比例却很少,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太平盛世的年代,改朝换代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一旦失败就意味着抄家灭族,因此,除非是被逼无

  • 朱元璋为何要处死七十多岁的李善长,看李善长做的这些事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李善长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当然,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在后世的评价中,并不是特别好,主要是他滥杀无辜太多。在他晚年的时候,很多官员都被杀杀了,而且他对于贪官更是毫不手软。皇帝诛杀功臣这个现象在古代很常见,但是像朱元璋这样杀了众多的功臣,还是少见的。而且朱元璋当时连七

  • 李善长被处决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仔细看看上面的字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李善长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没人会否认,明朝是一个带血的朝代,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作为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在斩贪官跟逆臣这一点,从没有过手软,虽然朱元璋经常背着屠夫的骂名,但却没人否认过他的励精图治,光是从正面的意义来看,朱元璋是反腐力度最大的皇帝,恐怕没有之一。朱元璋除了诛杀贪官之外,曾跟他出生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