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翁同龢藐视曾国荃,认为建功,时势造英雄而已,相见后方知大错

翁同龢藐视曾国荃,认为建功,时势造英雄而已,相见后方知大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泽源 访问量:2697 更新时间:2023/12/27 8:49:26

在晚清,要说最清高的大臣非两朝帝师翁同龢莫属。因为晚清的文臣武将能入这位老臣法眼的简直凤毛麟角。也难怪,谁让人家二十多岁就轻松夺得状元头衔,之后更是凭借自己的博学和老爹的影响力青云直上。

翁同龢在朝廷上步步高升的同时,在东南方有一批将领也正在崛起。他们就是以镇压太平军屡立战功的湘军集团。但身在朝堂的翁同龢却看不起这帮武夫。翁同龢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加官进爵,也只是时势造英雄而已。如果没有天平天国起义这档子事,赋予他们建功立业的机遇,他们将一无是处,默默无闻。

曾国藩作为剿灭太平军的第一功臣,被封为侯爵,在当时汉大臣中实属第一。但在翁同龢眼里也不过尔尔,一个三甲四十二名和他这个一甲第一名简直不在一个档次上。翁同龢还因为曾国藩弹劾过自己的大哥翁同书,而记恨老曾。幸运的是,大哥翁同书没有被判死刑,只是被发配,后来又得到重用。不然,翁同龢肯定会和曾国藩老死不相往来。但在1869年10月,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翁同龢出于礼貌前去拜访了曾国藩。这也是有史记载的翁同龢与曾国藩的首次见面。此时翁同龢37岁,曾国藩58岁,两人都是混迹官场的老油子了,自然不会提到以前不愉快的事情。

此后,两人又见面多次,但都没有敞开心扉地谈心,这样注定了两人的关系平淡无奇。1872年3月10日,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后几天,翁同龢在邸报上看到了这一消息,他也只是在日记中淡淡地写了“大学士曾国藩卒于两江”。可见,当初他们见面虽然都没有提前事,但彼此心里还是有隔阂的。这也可能是政治高手之间的心理对决。有些人一见如故,彼此可以谈心,而有些人注定走不到一起,只是能平淡交往就可以了。

翁同龢对为清朝立下旷世奇功的曾国藩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了。翁同龢在没见到曾国荃以前,对其印象一直不好,认为他就是一个鲁莽武夫。如果不是他的哥哥,和这一场注定造就英雄的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荃将混得惨不忍睹。

翁同龢的二哥翁同爵曾给远在京师的弟弟写过一封信。信中是关于翁同爵评论当时湘系人物的内容。其中写道:“湘省人才,所见者以刘岘庄(刘坤一)第一,曾沅甫(曾国荃)中丞次之,沅甫谦和为抑,然气质稍浮,做事近于偏霸,且略有所好,似不如岘翁恬静矣!”

听到二哥翁同爵对曾国荃的评价,翁同龢仍然认为其是一个平庸之辈,并没有可圈可点的优点。

翁同龢与曾国藩首次见面是在1869年,而与其九弟曾国荃首次见面是在六年后的1875年。那一年,曾国藩已经去世3年,同治帝刚刚驾崩,光绪帝即位。曾国荃来京叩拜同治帝的梓宫,翁同龢在法源寺礼节性地拜访了他和郭嵩焘。这次,两人初次见面并没有深谈。

二月二十九日,翁同龢再次前往拜访,这次两人彼此谈了很久,因为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话题——宋朝儒学。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彼此长谈,得力在宋儒学,大略谓用人当反求诸己,名言甚多,知其成功非侥幸。”

在这之前,翁同龢和在京城足不出户的大员都认为曾国荃是参加见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积功成名的。但当翁同龢与之经过接触交流,方知并非这回事,在日记中记载道:“都说时势造就英雄,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的,关键还需要文化思想。曾国荃的成功归根结底同宋人儒学思想对他的影响有关。”

曾国荃在很多人的眼中,似乎与哥哥曾国藩性格相悖。哥哥曾国藩性格沉稳,做事稳扎稳打,小心谨慎,而曾国荃性情鲁莽,暴躁冲动,缺乏谋略。翁同龢在没有见到曾国荃以前,也和很多人有同样的看法,曾国荃的成功只是偶然,自身并没有过人之处。但当见到曾国荃,并与之长谈之后,翁同龢大为改观,认为曾国荃的成功并非偶然,身上所具有的过人之处绝非常人可比。

翁同龢想到了已经去世三年的曾国藩,其一手提拔的弟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哥哥的能力了。全国曾经风起云涌出现数以千百计的团练,为何最后只有曾国藩的湘军脱颖而出,成为大清的支柱,镇压了太平军。只能说,走到最后的湘军一定有其他军队难以企及的长处,这一切又取决于老大曾国藩。

标签: 曾国荃

更多文章

  • 如果设立个湘军猛将排行榜,曾国荃左宗棠鲍超怎么排座次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曾国荃

    说起曾国藩,人们就很容易想到由他平定的的太平天国运动,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这场声势浩大造成无数生灵涂炭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得在清王朝大厦将倾的时候,选择了曾国藩出来力挽狂澜,也因此成就了曾国藩的不朽功业。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对汉人的巨大影响,那就是使得原本在清王朝的300年统治时间里被长期打压的

  •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后,打开洪秀全国库,为何高呼:吾命休矣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曾国荃

    晚清时期,外忧内患夹击,满清朝政告急。但是有爱国大臣不愿放弃,拼命力挽狂澜,最著名的就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且这四名忠臣全是汉臣: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时值太平天国兴起,洪秀全带领手下几个“王”,火速以“天父下凡”的迷信噱头,笼络了大批人心,并占领了南京为都城,命名天京,与清廷对决,力量

  • 进攻太平天国京城时,湘军不肯出力,主将曾国荃想了一个馊主意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曾国荃

    南京,古代称作金陵,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古都之一。它处于长江中下游,北有长江天险为屏障,同时还有燕子矶、采石矶、紫金山等山川环绕,关隘险要又巧夺天工,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明朝早期,朱元璋把南京作为都城,为了江山永固,他不惜动用全国之力,征集近三十万民工,动用数亿块的砖头,用糯米熬成粘液增加城墙的稳固,

  • 曾国荃攻入天京之后一举动,让他不仅官没升成,反倒被一通臭骂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曾国荃

    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俩,虽然一个人称“曾剃头”,一个人称“曾铁桶”,可是曾国荃剃起头来可不逊色于曾国藩。 曾国藩为了“成圣”,虽也带兵打仗,多少还有自己的底线,可是曾国荃此人却很难谈得上有什么底线可言,上了战场那叫一个狠,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湘军之中的一员悍将罢。不

  • 曾国荃围城,李秀成让人煮开水、烧毒烟,后来为什么还是输了?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曾国荃

    曾国藩被人称为“曾剃头”,曾国荃则被人称为“曾铁桶”,取“围得铁桶一般,水泄不通”之意。这是曾国荃的高明之处,也是他的笨拙之处。他背后有清朝在撑腰,所以他耗得起,李秀成却耗不起,所以他只要死死地围住天京,那城中的太平军便只有死路一条。可这也是最笨拙的战术,不是说曾国荃只会这一招,而是别的招他用不好,

  •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京城,将国库打开后,大喊道:我命休矣!

    历史人物编辑:史事如烟标签:曾国荃

    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型农民起义,秦朝末年百姓难以忍受朝廷的压迫,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掀起反抗热潮,并且喊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虽然最后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却唤醒了人们的反抗意识,为推翻秦朝统治添柴加火。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一般出现于王朝末期,虽说农民起义往往缺乏正确的方针和

  • 《投名状》中庞青云的原型,慈禧把他当作心腹,或为曾国荃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佐莯铲史标签:曾国荃

    《投名状》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其中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和两位结拜兄弟间的悲剧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意难平。电影《投名状》中的故事并非完全杜撰,晚清四大奇案中的“刺马案”,正是其原型。刺马案发生于清朝末年。同治九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校场阅兵,一位刺客突然冲了出来,将毫无防备的马新贻刺

  • 曾国荃攻城有一绝招,在安庆时立下大功,到了南京却失灵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曾国荃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猛人,被称为“曾剃头”。其实,他的四个弟弟中,有三个从军,都有着湘军式的勇猛。其中第三个弟弟曾国荃,因攻破天京而立下不世之功,他作风同样勇敢,作战还很有性格,人送外号“曾铁桶”。“曾剃头”的大概意思是因为曾国藩杀人过多,而且主张对太平军除恶务尽。那么,“曾铁桶

  •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天京,发现国库空荡荡,大喊:我命休矣

    历史人物编辑:真相史料馆标签:曾国荃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局势,中国由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洋人在中国得到了脱离于中国法律的权利,他们在中国欺压中国的百姓,掠夺中国的资源,使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了流民,到处流浪的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高额的战争赔款更是加强了清政府对农民的苛捐杂税,强压下

  • 曾国荃击败太平天国,打开天国国库后,突然大喊:我命休矣!

    历史人物编辑:胡润平标签:曾国荃

    众所周知,曾国藩是晚清最著名的一位大臣,他被人尊称为“理学宗师”、“晚晴大儒”,梁启超称他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甚至中国近代的一代伟人开国主席毛先生都说“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也是不让其兄的厉害人物,他出生于1824年,少年时受他哥哥的教育,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