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曾国荃的另一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灾荒中救活600万饥民

曾国荃的另一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灾荒中救活600万饥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梁心怡 访问量:3637 更新时间:2023/12/27 6:04:07

导读:清光绪元年至光绪四年,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了一场极为罕见了特大旱灾饥荒,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造成后果之严重都是历史罕见。光绪三年的《申报》,曾经用较大篇幅记载了这次灾荒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到处灾黎,哀鸿遍野,始则卖儿鬻女以延活,继则挖草根扒树皮以度餐,树皮既尽,亢久野草亦不复生。路旁倒毙,无日无之。

美国学者沃尔特所成《饥荒的中国》更是直接给出了这场灾荒导致的人类死亡及迁徙情况:从1876年自1879年间,“丁戊奇荒”导致900万——1300万人死亡,另有2000万灾民逃荒至外地。

可就在这场灾荒中,受灾程度几乎居于首位的山西省,却被《清史稿》予以了“同时荒政,山西为各省之冠”的积极评价,在饥饿生死线上徘徊的六百万饥民得以成活,造成了一项注定不会被历史淹没的奇迹。

“丁戊奇荒”到底有多严重?《清史稿·灾异志》如此记载:

光绪元年,青县夏、秋旱。二年春,望都、蠡县、滦州、临榆旱。五月,肥城旱。八月,藁城旱。三年四月,武进、霑化、宁阳、南乐、唐山旱,应山夏、秋大旱。四年春,东平、三原旱。七月,内丘、井陉、顺天、唐山、平乡、临榆旱。八月,京山旱。

有上述所载地区名称来看,这场因大旱而带来的灾荒遍及山西、河南、直隶、山东、陕西几乎整个华北地区,范围之大,实属罕见,对于原本就已经摇摇欲坠的晚清政权绝对是一次致命性的打击。

为赈济灾荒,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争取了21万石漕粮的同时,不惜挪用团练军饷36万两、北洋海防军费8万两,更是破天荒的首次接受外国援助的善款。可就算如此,直隶一省的饥民饿死人数,依然让人难以接受,由此足以证明这场灾荒的巨大破坏力和杀伤力。

01山西灾荒,到底有多严重

清光绪二年,时任河道总督的元湘军将领曾国荃调任山西巡抚,这位曾经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因为嗜杀成性而落得“剃头匠”恶名的一代悍将,刚到山西就迎上了荒政处理的巨大考验。

山西的受灾程度有多严重?曾国荃在其朝廷上呈的奏折中,曾经有过具体说明:

晋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祲奇灾,古所未见。询之父老,咸谓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这场被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让山西民众一度到了“甚至研石成粉,和土为泥。饥饿至此,何以成活”的悲惨地步,再加上当时山西通省种植鸦片、吏治败坏又让灾情更为严重。根据《曾忠襄公奏议》记载,当时的山西“一省之内,每日饿毙何止千人。二三千里目观惨况,残喘呼救,枯骸塞途”。曾国荃在此危难之际出任山西最高行政长官,不得不将赈灾之事视为自己的头等要务。

02曾国荃的具体赈灾措施

《清史稿·列传二百》大致记载了曾国荃在山西巡抚任上,积极应对山西灾荒的具体所行:

国荃力行赈恤,官帑之外,告贷诸行省,劝捐协济,分别灾情轻重、赈期久暂,先后赈银一千三百万两、米二百万石,活饥民六百万。

结合相关史料记载,曾国荃的赈济办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措施:

1、减免赋税

清朝时期,一旦有灾荒发生,减少或者减免赋税往往是最为常见的荒政措施之一。尤其对于“差徭之重倍于赋”的山西而言,税赋的减免就显得尤为必要。

另外,旱灾盛行的同时,如果税赋依然不改,势必会造成社会动荡乃至暴乱。按照当时查办赈务的大臣所说“山陕百姓差徭过重,平日田产所入,难资糊口,以致户鲜盖藏,罹此奇荒,几成大变”,赋税的减免已经成为曾国荃不得不进行的赈灾手段。

为缓解灾情和最大程度降低社会动荡可能,曾国荃多次上疏清廷,请求减免、缓交军饷、京饷及各项钱粮。据《曾国荃全集》中的资料统计,曾国荃自上任至离职,先后上疏达24次之多,大大减轻了灾民的负担。仅差徭一项,“较之旧章,或减去十之五六,或减去十之七八”。

除此之外,曾国荃还命令地方官员按户稽查,将有丁之粮归之于地,无丁之粮核实酌减,属于逃亡之户,一并减免丁粮,而各州县的地丁银也随之一并得到蠲免,全部摊入地粮征收,将“摊丁入亩”的制度发挥到极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灾后的农业生产。

2、广设粥棚

为迅速有效地救助贫困饥民,曾国荃下令在所有宏观赈济手段之外,采取最为直接的救济饥民的办法——于山西各地分设粥厂煮粥。据史料记载,仅曾国荃直接参与的粥棚搭建就有四家,分别为“太原设三家,分别设在大南门外的骆驼厂,北门外十方院,新甫门外郝庄,运城也设有一家”。粥棚的规模之大,每日每家大致能够保证一万饥民得到照顾。

在设立粥棚的同时,曾国荃还专门就民间向官府借贷粮食一事,向朝廷上呈了一道申请减免的奏疏:

民力拮据,若令照例征还,不特民力未逮,即原借之户大半流亡,率皆无著,诚恐奸骨盆役藉官扰民,以桃代李,或累及邻族,或苛派里社,甲倒累甲,户倒累户,流弊无穷。

如此举措在尽可能保证饥民得以存活的同时,还一定程度上收拢了民心,保证了以后赈灾措施的顺利施行。

3、筹粮集款

大灾之下,钱粮的绝对供应才是硬道理,可是根据《曾忠襄公奏议》的记载,当时的山西财政几乎惨不忍睹:

晋省库项之入款,历年以来,朝收而夕解,酉入而辰出,向无涓滴之存,久付山岳之债。迩年库空如洗,室罄长悬。

啥意思?

省财政已经空空如也,无力赈济一省数百万灾民。可曾国荃毕竟是曾国藩的弟弟,身后毕竟有着强大的政治资源,既然自省财政匮乏根本无力实施自救,曾国荃就开始转向社会各方面筹款筹粮。借助曾国藩和自己昔日的巨大影响力,曾国荃积极联系当时诸如李鸿章等大人物,为山西赈灾呼吁朝野,并筹集到较其它受灾省份更多的朝廷拨款和赈粮。

据《曾国荃全集》记叙,自咸丰二年到咸丰四年的两年多时间内,曾国荃经过多方努力,共筹得“捐银十万一千二百七十八两,粮一千五百石”,为山西灾民带来了生之希望。

除了官赈,曾国荃还奏请朝廷准许,重开捐纳以供灾荒赈济。在“丁戊奇荒”中,山西通过卖官鬻爵得到的捐银高达千万余两。与此同时,曾国荃还“告贷各省,劝民助捐”。在李鸿章等大吏帮助下,在晋及京、沪等地绅商和香港及南洋各埠华商中募捐,筹得了巨额赈灾救荒款项。

另外,为了解决因为灾荒而使得人力、畜力运输变得异常困难之山西与外省各地运输问题,曾国荃动用各种关系,倾其所能,建立了一套通达的运粮路网,使筹到的赈粮得以运回山西,赈恤饥民。

在整个筹粮集款的过程中,曾国荃较之其他受灾省份之督抚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性优势,有着强大的人脉资源、朝中势力做自己作为坚实的后盾,但其当时毕竟是山西巡抚,毕竟有着造福一方的职能范围限制。况且,能够使得山西通省“活饥民六百万”已属不易。

4、以工代赈

在曾国荃所施荒政政策中,被其认为“既可安抚丁壮灾民,又可保存畜力,以备农耕,实为赈灾权益之策”的以工代赈之法,不得不提。

在上述道路运输的恢复性运粮路网建设中,曾国荃采取的就是以运代赈的办法,“以彼地之民,以运彼地之粮”。除此之外,他还组织灾民修整河道,为灾荒之后的生产恢复奠定了绝对基础。

在曾国荃的多方努力下,山西全省得以成活六百万饥民,被《清史稿》评价为“民德之,为立生祠”,将其之前嗜杀成性的负面形象一举改变。

03与荒政配套的雷霆手段

前面我们已经提及,山西一省的灾荒之所以如此严重,和当时山西官场的吏治败坏、通省种植鸦片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所以,除了赈济灾荒外,曾国荃在整顿吏治、清理鸦片种植方面拿出了雷霆手段。

1、吏治整顿

刚刚调任山西之际,曾国荃就对山西官场的吏治腐败情形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这一点在其书信中,曾经有过具体说明:

查晋中吏治之坏,非一日矣。胥吏之追乎,迫之已久,小民日受流离转徙之苦。而为牧令者,方且肆无忌惮,不顾斯民之肥瘠,但求私囊之丰盈;不恤下民之怨咨,但伺长官之喜怒。

天灾之外,再加人祸,会给山西饥民带有多大的伤害,可想而知。所以,要想实现荒政的顺利推行,就必须现行对吏治予以雷霆手段的整治。我们以几个具体例子予以说明:

光绪三年,曾国荃上疏,参吉州知府段鼎耀、荣和县知县王性存、阿东解粮委员、试用县丞郭学海漠视民生、扣留侵吞赈银、中饱私囊,请求查办。

光绪四年,曾国荃发现阳曲县仓书李林儒、孙毓树利用职便盗米五十石,审明案情,就地正法。

光绪四年,又参稷山县知县王懋庚于大灾之年无视民生,“私派捐输,修理衙署”,奏请革职查办。

光绪五年,上疏朝廷,指永济县知县洪贞颐在征收光绪三年上忙钱中征多报少、克留备用,请旨查办。

向来认为“事以得人为本,以察吏为先”的曾国荃在山西巡抚任上,再现了自己以往心狠手辣的弑杀本性,除了拥有正规行政级别的在编官员外,那些鱼肉百姓、贪污受贿的“小苍蝇”们,曾国荃甚至一度不再请奏朝廷就予以就地正法的处置。

从光绪二年到光绪五年,仅仅因为在灾荒之中犯下过错的官员,被曾国荃上疏参劾并予以处置的就有四十余人。曾国荃整饬吏治、严惩赈灾中的舞弊行为,有助于胶为切实地赈恤灾民,缓和官民对立,刺激相关官吏秉公任事,促进赈灾成效的提高。

2、禁烟

自鸦片战争以后,国内的罂粟种植得以迅速发展,自道光年间便开始种植鸦片的山西省,到曾国荃到任的光绪二年,几乎达到了通省种植、遍及各地的疯狂地步。据史料记载,当时山西的耕地中,有多大九分之一的土地种植了鸦片,绝对程度上减少了粮食产量,加剧了饥荒的严重程度。

曾国荃到任后,通过对山西境内耕地种植情况的详细了解,甚至给出了“虽曰天灾,实由人事”的荒灾性质认定。《曾忠襄公奏议》记载了曾国荃就鸦片种植带给山西灾民的严重伤害:

境内广种罂粟,沃野千里,强半皆种此物,畎亩农夫吸烟者十之七八。晋省地亩五十三万余顷,地利本属有限,多种一亩罂粟,即少收一亩五谷,小民因获利较重,往往以膏腴水田遍种罂粟,而五谷反置诸硗瘠之区,此地利之所以日穷也。种罂粟之户,强壮的劳力首先用以保证罂粟田的管理,良田反荒芜而不治以致地利既差,人力又减,一遇天灾流行,遂至疲荼而不可救药。

鸦片的大面积种植,直接导致了粮食短缺;而粮食短缺又成为山西难以抗御灾害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曾国荃决心致力于禁烟。

光绪四年,在得到朝廷的允许后,曾国荃颁布了禁烟章程,要求所有栽种罂粟者,拔除改种五谷,州县官吏私征罂粟亩税者立予参撤。同时,将保甲制度强行用到禁烟制度中,规定:一甲之中有种罂粟者,责成甲长押令拔除,立即改种五谷;如族长甲长知情徇隐,则罪其族长甲长,如州县官吏据为利薮,私自征收罂粟亩税,一经查明立即参撤。

除此之外,曾国荃还号召乡约里社互相监督,同时委派政府专员前往各地督查,确保禁烟政策得以顺利推行。

曾国荃的禁烟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鸦片的种植,使“种罂粟者较去年约减十之六七”,由此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并相当程度上缩短了灾荒行程和灾荒之后的生产恢复。

后记

作为曾国藩所创湘军旗下吉字营的统帅,曾国荃在统兵期间以破城后纵兵杀抢而落得“剃头匠”之恶名,尤其在攻破天京城后,纵容湘军屠杀太平军将士,固然有着泯灭人性、为人诟病的所在。但在执政地方,尤其是在“丁戊奇荒”的危难之际,曾国荃临危受命,出任山西巡抚以后,通过采用多种赈济政策、大力整顿山西吏治、雷霆清理鸦片种植等手段,使得“同时荒政,山西为各省之冠,活饥民六百万”又绝对不失为功德一件。

参考文献:《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清史稿·列传二百》、《清史稿·灾异志》、《曾忠襄公奏议》、《曾国荃全集》

标签: 曾国荃

更多文章

  •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然后打开了洪秀全的国库,却大喊:我命休矣

    历史人物编辑:夜秦灵标签:曾国荃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被曾国荃率领的官兵攻破,在攻破太平天国前,曾国荃就听说太平天国的“圣库”中有无数金银财宝,甚至比大清的国库还要富有。所以城破后曾国荃率部直奔圣库。但在圣库打开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圣库中空空如也,连一两银子也找不到,本来想借此立下不世之功的曾国荃大喊:“我命休矣

  • 翁同龢藐视曾国荃,认为建功,时势造英雄而已,相见后方知大错

    历史人物编辑:陈泽源标签:曾国荃

    在晚清,要说最清高的大臣非两朝帝师翁同龢莫属。因为晚清的文臣武将能入这位老臣法眼的简直凤毛麟角。也难怪,谁让人家二十多岁就轻松夺得状元头衔,之后更是凭借自己的博学和老爹的影响力青云直上。翁同龢在朝廷上步步高升的同时,在东南方有一批将领也正在崛起。他们就是以镇压太平军屡立战功的湘军集团。但身在朝堂的翁

  • 如果设立个湘军猛将排行榜,曾国荃左宗棠鲍超怎么排座次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曾国荃

    说起曾国藩,人们就很容易想到由他平定的的太平天国运动,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这场声势浩大造成无数生灵涂炭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得在清王朝大厦将倾的时候,选择了曾国藩出来力挽狂澜,也因此成就了曾国藩的不朽功业。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对汉人的巨大影响,那就是使得原本在清王朝的300年统治时间里被长期打压的

  •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后,打开洪秀全国库,为何高呼:吾命休矣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曾国荃

    晚清时期,外忧内患夹击,满清朝政告急。但是有爱国大臣不愿放弃,拼命力挽狂澜,最著名的就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且这四名忠臣全是汉臣: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时值太平天国兴起,洪秀全带领手下几个“王”,火速以“天父下凡”的迷信噱头,笼络了大批人心,并占领了南京为都城,命名天京,与清廷对决,力量

  • 进攻太平天国京城时,湘军不肯出力,主将曾国荃想了一个馊主意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曾国荃

    南京,古代称作金陵,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古都之一。它处于长江中下游,北有长江天险为屏障,同时还有燕子矶、采石矶、紫金山等山川环绕,关隘险要又巧夺天工,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明朝早期,朱元璋把南京作为都城,为了江山永固,他不惜动用全国之力,征集近三十万民工,动用数亿块的砖头,用糯米熬成粘液增加城墙的稳固,

  • 曾国荃攻入天京之后一举动,让他不仅官没升成,反倒被一通臭骂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曾国荃

    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俩,虽然一个人称“曾剃头”,一个人称“曾铁桶”,可是曾国荃剃起头来可不逊色于曾国藩。 曾国藩为了“成圣”,虽也带兵打仗,多少还有自己的底线,可是曾国荃此人却很难谈得上有什么底线可言,上了战场那叫一个狠,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湘军之中的一员悍将罢。不

  • 曾国荃围城,李秀成让人煮开水、烧毒烟,后来为什么还是输了?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曾国荃

    曾国藩被人称为“曾剃头”,曾国荃则被人称为“曾铁桶”,取“围得铁桶一般,水泄不通”之意。这是曾国荃的高明之处,也是他的笨拙之处。他背后有清朝在撑腰,所以他耗得起,李秀成却耗不起,所以他只要死死地围住天京,那城中的太平军便只有死路一条。可这也是最笨拙的战术,不是说曾国荃只会这一招,而是别的招他用不好,

  •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京城,将国库打开后,大喊道:我命休矣!

    历史人物编辑:史事如烟标签:曾国荃

    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型农民起义,秦朝末年百姓难以忍受朝廷的压迫,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掀起反抗热潮,并且喊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虽然最后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却唤醒了人们的反抗意识,为推翻秦朝统治添柴加火。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一般出现于王朝末期,虽说农民起义往往缺乏正确的方针和

  • 《投名状》中庞青云的原型,慈禧把他当作心腹,或为曾国荃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佐莯铲史标签:曾国荃

    《投名状》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其中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和两位结拜兄弟间的悲剧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意难平。电影《投名状》中的故事并非完全杜撰,晚清四大奇案中的“刺马案”,正是其原型。刺马案发生于清朝末年。同治九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校场阅兵,一位刺客突然冲了出来,将毫无防备的马新贻刺

  • 曾国荃攻城有一绝招,在安庆时立下大功,到了南京却失灵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曾国荃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猛人,被称为“曾剃头”。其实,他的四个弟弟中,有三个从军,都有着湘军式的勇猛。其中第三个弟弟曾国荃,因攻破天京而立下不世之功,他作风同样勇敢,作战还很有性格,人送外号“曾铁桶”。“曾剃头”的大概意思是因为曾国藩杀人过多,而且主张对太平军除恶务尽。那么,“曾铁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