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僧格林沁是生死飘摇的大清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根本原因是这意味着清政府自建朝以来所倚重的满洲八旗已经风光不再、强弩之末了。
大清政权是少数民族满族人建立的,满族人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建立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还在宋辽初期建立了大金政权,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这个民族算是比较强悍的了。
但是无论如何,满族始终还是无法与汉族相提并论的,于是,清朝入关问鼎中原时,首先考虑的要算是怎么统治数量庞大的汉人,不信任汉人也就在所难免了,汉人在清朝时期的地位要远远低于满人。
而当时的蒙古人与清朝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密,从努尔哈赤统一满洲部落开始,满族与蒙古族就实现了联姻,大清朝建立之后,无论是哪一位帝王,都特别重视与蒙古族的联姻,甚至很多皇后就是蒙古人。
可以说蒙古人和满洲人一样,是清朝统治者最放心的子民,把军政大权交给他们也是理所应当,僧格林沁就是蒙古人,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在清朝生死存亡之际,把军队大权交与他手。
僧格林沁出生于科尔沁草原,姓博尔济吉特氏,清朝历史上光在皇太极时期,就有两位皇后,一位妃子出自这个家族,僧格林沁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道光皇帝姐姐过继的儿子,能够得到重用也无可厚非。
再就是僧格林沁也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生的虎背熊腰,体格壮硕,而且作战勇猛,这在晚清满洲八旗战斗力急剧下降的背景下,是非常难得的,那时候大清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武将了。
此时的僧格林沁成为满蒙面子上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点也不为过,当然,可不能说在他是清朝统治的救命稻草,事实证明,后来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人在动荡的政权中发挥的作用要远大于僧格林沁。然而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满洲八旗还是充分发挥了最后一点战斗力,186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僧格林沁奉命在八里桥附近与敌作战,在武器装备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奋勇杀敌,维护了满蒙八旗最后一点尊严。
至于,僧格林沁之死,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并非死于外族入侵,而是死在了捻军叛乱之时,当时的清政府可谓是内忧外患,这与明朝末年颇为相似,而明朝的外患就是满八旗,风水轮流转,这种举步维艰的苦果,清政府也来偿还了,僧格林沁正是死于剿灭捻军叛乱的战斗中。
当时的僧格林沁有点轻敌,发源于山东的捻军和太平天国不太一样,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较大战斗力,然而当时僧格林沁急于立功,又骄傲轻敌,被捻军诱骗至山东曹州,继而被围困,率少数部从突围时被一名捻军士兵诛杀于麦田,终年55岁。
自此,清朝自始至终都引以为傲的满洲八旗彻底失去了战斗力,取而代之的是以汉人为主的汉八旗、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然而大浪淘沙,英雄迟暮,清朝的全面落后已无可挽回,最终也难逃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