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萧何的名气和其他两杰相比 萧何的名气为何相差甚远

萧何的名气和其他两杰相比 萧何的名气为何相差甚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407 更新时间:2024/1/16 15:04:08

对汉初三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同样都是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相比,萧何的名气为何比两人相差甚远?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大汉江山,萧何、张良与韩信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于是刘邦在登基后,指着三人对自己的大臣等人侃侃而谈: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萧何、张良与韩信三人被誉为“汉初三杰”。但是人嘛,放在一起总少不了比较,于是网上有许多好事者声称,相比较兵圣韩信、谋圣张良两者,萧何这个大总管的名气实在有些对不住他的实力。那么为什么同为汉初三杰,萧何与韩信、张良两人名气相差甚远呢?

汉初三杰

识人之明

作为三人中最早追随刘邦的老前辈,萧何一直以眼光独到而为人所誉。

早在沛县时期,要以当时职权大小而论,萧何算是刘邦的上官,彼时的刘邦还只是个亭长,而萧何却是沛县的主吏掾。可萧何却一眼相中了当时流里流气的刘邦,认为他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并且始终坚定不移地跟在他后面当小弟。在萧何的统筹下,汉军也逐渐开始起势。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号西楚霸王,分封诸王。

刘邦被立为汉王,当时封地都在巴蜀、汉中的贫瘠之地,还不如秦朝降将。刘邦倍感屈辱,当即欲一拍两散玉石俱焚,掀桌子走人。惋惜实力尚弱,在张良、萧何等人的多方劝导下,总算偃旗息鼓,隐忍了下来。

当时正好还有一个不堪受辱的人从楚军中逃了出来,准备投奔刘邦,这个人就是韩信。彼时的刘邦,本身就恼与项羽,眼见楚军出来了个不知名的小将,也就不以为然,随意打发其做了一个粮官。

韩信

这下韩信心里可就有苦说不出了,本来就是因为在项羽军中不受重用,才跑来汉军中欲一展抱负,可没想到到头来还是相同的遭遇。于是,在干了两个月守备粮草的活后,韩信决定再次开溜。当时汉军中已经出现了许多逃亡者,所以韩信的开溜也就毫不费力,趁着夜色,韩信马不停蹄的离开了汉营。

韩信跑到一半,突然见后面有个人一直骑着马追他,并大喊他的名字。这下可把韩信给吓坏了,以为是楚军中有人来抓他这个逃兵回去,于是御马跑得更快了。

后面的人看韩信加速,连忙又大喊了起来。韩信听着有些熟悉,这才发现来人居然是曾与他偶然畅聊过一番的萧何,心里正纳闷,莫非萧何也想和他一样离开汉军。可转头一想,那也不对劲啊,萧何可是汉王身边最当红的“炸子鸡”。

而萧何也借这个短暂机会,气喘吁吁地靠近了韩信,如老兄长般搭着他的手,一副生怕他再次逃跑的模样。

萧何与刘邦

一番交谈过后,了解到韩信的委屈,萧何拍了拍他的肩膀,而后又拍了拍自己的肩膀,信誓旦旦地对韩信说事情都包在自己身上,总算是把韩信忽悠回了汉营。

回到汉营后,萧何立即找上了刘邦,十分认真地对刘邦说道,大王你相信我的话,请重用韩信,因为只有他才能帮你打天下。

刘邦听后一愣一愣的,有些不以为然,但又碍于萧何的面子,只好说那就封他为将军。萧何不同意,说如果只是拜韩信为将军他还会走。刘邦只能妥协道,那我封他为大将军总行了吧,你把那小子叫来,我这就给他任命。

萧何又称拜大将军要先建拜将台,举行拜将仪式才是正统。刘邦有些无奈,只好说将事宜全权委托给萧何处理。

至此,萧何也成功兑现了自己的韩信的承诺,而大汉也迎来了一道曙光。

刘邦

仁义有缺

在之后的楚汉大战中,张良出谋划策智计百出,韩信领兵出征百战百胜,而萧何驻守后方强兵富粮,终于使得汉军如日登天。

公元202年,楚军灭亡,刘邦正式登基称帝。而称帝后,刘邦论功行赏,取萧何为首功,并不顾反对将其列为众卿之首。其中恩宠可见一斑。

但是劳苦功高的萧何也为人所诟病,虽然政绩斐然,但是仁义有缺。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被奉为美谈,可谁也没想到,数年之后,堂堂兵圣韩信却最终折于萧何手中。

自从韩信请命为齐王后,他的好日子也就逐渐到头了。先是被污蔑拥兵自重要谋反,被刘邦给削了兵权,然后又被陈平暗计赦为无权无势、徒有虚名的淮阴侯。可就是这样,萧何和吕雉也没有放过他。

哪怕明了解韩信不会谋反,萧何不仅从始至终没有帮其说过话,而且其幽居在家后,在多次试探中,借着韩信的信任,假传其至宫中,令刀斧手预先埋伏好,将韩信就地诛杀。

事后,韩信三族被诛,也无人为其发声,一代兵圣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叹可嘘。

萧何

论起为官从政,萧何毫无疑问堪称贤臣,与张良和韩信的正面战场相比,后方的军备和民意关注度肯定没有那么高,所以也注定萧何在人气上无法与前二者相比。而且对待韩信这件事上,又无疑让萧何在观众心中扣了大分,最终导致其名气有所偏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杜审言的狂傲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他得仕途之路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出身于京兆杜氏,他颇有才华却恃才傲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初唐狂人杜审言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初唐时期,有位狂人曾对外放言:“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了不得,他说他的文章,文采好到屈原、宋玉只配给他

  • 颜真卿的性格有什么缺陷?他死的有多壮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颜真卿是唐朝时期将领、书法家,是个能文能武的人物,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颇高,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颜真卿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01、童年颜真卿是背负着包袱出生的。他的先祖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五世祖颜之推,创作《颜氏家训》,开“家训”之先河;曾祖伯颜师古,精训诂,明舆地

  • 杨贵妃最后是什么结局?她的墓真的只是衣冠冢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要选一位中国古代的美人代表,杨贵妃可能是呼声最高的候选人之一。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翻阅历史上,那些名留青史的英雄豪杰、千古帝王,他们大都有“英雄难过美人关”的情结。提及“美人”这个词,

  • 李隆基不惜废后都要争夺杨玉环 杨贵妃长得有多美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杨玉环到底有什么魅力存在?李隆基为什么敢和儿子争夺杨玉环?杨玉环长得有多美?有的时候愿意看一些穿越题材的电视剧,甚至会想象自己就是电视剧的主角,有一天一次意外让自己穿越到了几百年前,这样就可以亲眼看到曾经的人们是如

  • 魏延被杀且被灭三族是为何?他做错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于蜀将魏延的印象应该都比较深刻。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三国演义》中,魏延被塑造为了一个生有“反骨”之人,然而历史上的魏延却是对蜀汉忠心耿耿,虽然有些自傲和叛逆,但却从来没有反叛之心。那么,忠心耿耿的魏延,又为何被杀且被灭三族呢?实际上,不过是诸葛亮去世之后,魏

  • 作为唐朝最有名的两位皇帝 李隆基和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隆基和李世民,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李世民和李隆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李世民和李隆基相比,谁的能力更强一点呢?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最有名的两位皇帝,两人都可算是雄才大略的有为英主,不过李隆基晚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人设崩塌,成为由明转昏的典型。先说说

  • 终生未入仕的姜夔,他的情感生活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时期文学家、音乐家,他多才多艺,却一生都没有入仕,一直在江湖转徙。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姜夔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黎明刚至,伴着满城灯火,天色也只露三分清明。远处隐约传来的几声鸡鸣狗吠,将姜夔从噩梦中拉回现实。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梦魇了,细密又冰凉的汗珠湿了

  • 萧何作为韩信的引路人 萧何为何联合吕后将其杀害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萧何与吕后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作为韩信成功路上的引路人,萧何为什么要献计吕后将韩信杀死?萧何到底是怎么想的?公元前196年,吕后为除掉韩信,召萧何进宫商议,吕后对萧何说:“相国,你了解吗?淮阴侯要谋反。”萧何一脸惊讶,问道:“微臣不知,敢问皇后,从

  • 富察·傅恒:清朝历史上唯一达到“文平天下、武定乾坤”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因为长久以来的“狄夷之辨”而饱受后世诟病,“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等至高评价,在清朝几乎找不到对应的人,清朝历史上真的没有这样的人物吗?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群才效用,大寇荡平”的晚清重臣曾国藩,虽然被《清史稿》评价为“中兴以来,一人而已”,但后世对其也多有

  • 历史上朱元璋请刘伯温出山时,都发生了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电视剧朱元璋中刘伯温,朱元璋电视哪一集毒死刘伯温,刘伯温与朱元璋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是名气最大的一。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1359年,朱元璋打下浙江金华之后,听闻刘伯温(刘基)、章溢、叶琛等名声很大,于是派遣孙炎邀请他们加盟,其他人都答应了,但刘伯温却拒绝了。随后,朱元璋再一次邀请,刘伯温还是拒绝,直到第三次邀请,刘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