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内阁制

内阁制

  • 明朝时期制定的内阁制权利有多大?皇帝也受到制约吗?(明朝内阁制的职能)

    文史百科时间:2023/12/17 14:08:01阅读:815

    今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明朝。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倒数第二个朝代。当然也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当时,边肖觉得明朝更像是承上启下。为什么这么说?当时元朝在明朝之上,清朝在明朝之下。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而明朝是汉族建立的。当时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可以说是

  • 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发展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30 9:00:52阅读:582

    明朝最开始承袭元朝制度,开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废止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入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同一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设定四辅官,以儒生王本等而为。从明朝起,由皇上直接执掌六部百司的政务,事实上相当于担任宰相。明洪武

  • 明朝内阁制度的主要特点分析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5 23:37:23阅读:694

    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伴随着皇权的高度強化而创建,权力的来源,由皇帝所授于,对君主专制的牵制效果比较有限。事无大小,内阁必须秉持皇帝的意旨做事,遂变成皇帝提升独裁的工貝,因而明朝的君主专制比列代尤甚,促长了君主专制,明朝内阁制度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形成阶段长,并且一直以来都沒有获得法定

  • 朱瞻基创立了什么新的宦官制度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7 22:26:01阅读:756

    [摘要]:朱瞻基创立了什么新的宦官制度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历史上,明朝司礼监批红是什么意思?司礼监批红,也只有在明朝才发生这种情况,也就是太监代替皇帝在大臣们的奏章上批示,这种奇葩的皇权代行是明朝权力分立的主要特点。明朝的权力结构很奇怪,在...执掌司礼监是明朝宦官专权的主要途径。而司礼监最重要的

  • 清朝内阁制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 4:44:26阅读:4868

    浑晨内阁造度是浑晨时代真止的内阁造度。浑晨进闭以前,后金(浑)中心构造无内阁。浑军进闭以后,浑王晨创建起齐国政权,因循明代内阁造度初设内阁。但是,内阁正在浑初成为定造,却履历了相称少的光阴,用时共二十七年(逆治元年至康熙九年),才最初断定上去,那是一个充斥势力之争而又庞大的重复历程。浑晨内阁的次要民

  • 内阁制的历史沿革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2 23:22:45阅读:1164

    我国自明朝初有内阁。设内阁的本意是躲中书省之名,其患上名据《明史•职民志》的纪录:“以其授餐年夜内,常侍皇帝殿阁之 下,躲宰相之名,别名内阁。”《词林典故》亦云:“永乐初,命编建等民于文渊阁到场秘密,谓以内阁。”逆治元年(1644年)蒲月初三,多我衮进进北京后,谕令故明民员道:“各衙门民员俱依旧任命

  • 清朝内阁制的职责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7 7:27:48阅读:1721

    内阁的职责是:“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年夜礼”,“赞理机务、楷模百寮”。详细道,凡是下达的诏命,由它拟进取公布。浑初内阁取明代内阁比起去,势力加倍微乎其微。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职掌记注皇上起居、诏令,支躲御造笔墨,只有是天子用兵、止政事件,编辑史乘,撰拟郊天告庙祝文及降

  • 剖析:明朝内阁与皇权的关系,从丞相制度到内阁制度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6 9:49:24阅读:3184

    史料中提到的朝廷其实是指皇帝,这就意味着在没有采用丞相制度的情况下,皇帝独掌大权,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走上了历史的高峰。废除丞相制度,防止了相权对皇权的干预,但也加重了皇帝的负担。由此,内阁制度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从明太祖时期开始萌芽,内阁制度作为一种可以影响到中枢决策的制度,一直存在直到明朝灭亡。明朝

  • 内阁制度究竟适不适合明朝?名义上对君主负责,行政上却南辕北辙

    历史解密时间:2024/1/5 3:10:11阅读:1333

    君主在行事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手下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这点大家看电视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就能理解。明朝为了加强皇权取消丞相制度,结果却因如此,加大了皇帝的负担,不得不组建内阁来维持,可偏偏明朝后期的皇帝烂泥扶不上墙。名为维护君权,实际上到最后反而削弱了君权。那么内阁制度究竟适不适合明朝,是

  • 相互制衡,又相互依存!让明朝皇帝取舍两难的内阁制度,有多强?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3 14:31:02阅读:2251

    我们上文说到了,朱元璋在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更好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在朱棣继位不到两个月便组建了内阁,内阁制度就此建立。从根本上来说,内阁充其量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只听命于皇帝一人。虽然内阁大学士的官阶自始至终只有五品,但是其阁权并不弱,甚至还对皇权起到了制约作用。明朝的内阁制度确确实实是为皇帝而生

  • 明朝的内阁制竟和两千年前的晋国“六卿专政”如出一辙?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7 3:39:26阅读:1955

    [var1][var1]这得靠明朝的内阁制。明朝的皇帝不放心丞相,就把丞相罢免了;他们又不放心六部,然后设立了内阁;后来他们谁的不相信,于是建立了东西厂。我们今天不说其它,我们就说内阁。内阁最初只是皇帝的顾问团,慢慢的,由于它直接参与和制定重大决策,于是成为了实际的发号施令机构,凌驾于六部之上。实际

  • 明朝内阁的产生,虽然加强了皇权,但却在机制上埋下了隐患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9 22:48:41阅读:759

    于是在洪武十三年(1390年)九月置“四辅官”,户部尚书范敏荐耆儒王本、杜佑、龚敩、赵民望、吴源等任之。四辅官的任务是“协赞政事”,“刑官议狱,四辅官及谏院复核奏行,有疑谳,四辅官封驳”。但“诸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朴无他长”,不能胜任其职,不久相继致仕。继任的安然,虽“练达庶务”,但在洪武十四年(1

  • 内阁制和宰相制的比较 内阁制和宰相制有什么异同?

    历史解密时间:2024/1/3 2:08:28阅读:2863

    内阁制和宰相制简介:内阁制和宰相制有什么异同?本文这就为你介绍:内阁制和宰相制简介一、内阁制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

  • 观点丨王英津:关于增设特别行政区副行政长官的构想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8 23:32:28阅读:4766

    王英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根据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既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也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长,在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中处于极为重要的法律地位。从当前特别行政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出发,在现有行政长官的基础上增设副行政长官,不仅是深

  • 明朝内阁制度对明朝有着怎样的影响?是好是坏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9 3:10:20阅读:1999

    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形成了明代宦官的专权。明代内阁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

  • 明朝内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和其他朝代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9 15:22:06阅读:1927

    明朝内阁制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

  • 明朝内阁的运作方式是怎样的?都是怎么管理的(明朝内阁制度)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9 16:00:27阅读:745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大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

  • 明朝内阁制度是怎样逐渐发展起来的?明朝内阁制度发展经过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9 18:29:41阅读:1941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

  • 清朝内阁制度对历史有着什么影响?结果是好是坏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9 18:47:07阅读:584

    皇权加强大学士的票拟直接听命于皇帝。清初的票拟不是阁臣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采纳,而是揣摩皇帝的旨意起草谕旨,不可丝毫专擅。当时,大量题本由皇帝首先阅看,然后,再由内阁根据皇帝旨意拟旨,最后获皇帝认可后下达执行。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顺治帝令:“今后各衙门及科道各官本章,俱著

  • 清朝内阁制度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9 21:06:47阅读:4713

    议政王制度清开国初,除了设立八旗总管大臣与佐管大臣董帅军率之外,还特设议政五大臣、理政十大臣“理治政刑”。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元称汗。当时正是开创之初,中枢机构很不完备。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时,同时建立议政会议,成为后金政权的中枢机构。由贝勒、大臣组成的议政会议,其职责是“协议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