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吃墨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王羲之以字换鹅相传王羲之一天乘一叶扁舟,游览水乡景色,只见在茂林修竹之间,一群白鹅戏水在河面上。他目不转睛地观赏白鹅的种种姿态和戏水的情状,掩饰不住一片爱之情。那艄公对他说:“何不将它买下?”一打听,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道士。道士探明了王羲之的来意之后,心中好不喜欢,但却不露声色地说:“我这鹅是不卖的,倘如右军大人想要,就请写一本《道德经》来换吧。”王羲之欣然同意。就这样,以字换鹅,兴致勃勃地将白鹅带了回去。王羲之写的这本经,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黄庭经》。诗人李白有诗云:“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出典就在此。王羲之何以如此喜欢白鹅呢?据说,这与他钻研书法有关,他以为执笔时食指应如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清代有位书法家叫包世臣的,还对此种情状作诗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
关于王羲之的故事趣味的。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的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