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赵孟诗句“书法不传今已久”是说书法失传很久了么?你怎么看?

赵孟诗句“书法不传今已久”是说书法失传很久了么?你怎么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115 更新时间:2024/2/25 13:13:33

当然!书法的真谛失传了,所以书法的方向就偏斜了。

赵孟试图找回,也试图扭转,可惜,自己的力量不够,赵孟影响的时代也不够久远,所以,元朝的书法经历了短暂的回光之后又跌入的深渊。

书法的真谛在魏晋唐,尤其是晋,也可以理解成二王!不理解二王的书法就没有完全吃透书法,也难以理解书法的真谛。

其实赵孟这句诗不是说书法失传很久了,而是说书法日渐衰落,很久没有名家出来了。而很多人对于书法的学习也是乱七八糟的,正统的书法也快被人们忘记了。

我们今天看宋代的书法,宋四家之后几乎没有名家问世了,这种现象一直到赵孟的横空出世为止,这中间就有将近200年的历史。古人学习书法基本上一直都是以“二王”为宗,而在宋四家之后的近200年间,以“二王”为宗的书法学习系统,渐渐被当时的人以学习宋四家的书法,特别是:苏、黄、米三家为主所替代了,或者是有的学习颜真卿的书法。

而赵孟在给一位朋友的书信中就曾提到过,对当时的世人主学颜真卿的书法表示出担忧,信中说到:

“近世又随俗皆好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尚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若令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黄庭》《画赞》《洛神》《保姆》,不令一豪俗态先入为主,如是而书不佳,吾未之信也。”赵孟的书学思想是以“二王”为宗,当他看到了当时这一现象之后,就大声疾呼“书法不传久矣”,赵孟一生都在倡导书法的复古,复古复的就是“二王”的书法,重新把“二王”、魏晋书法放在书学的正统庙堂之上。

很多人可能觉得赵孟有的危言耸听的味道,其实真的不是赵孟吓唬人,当时的情况确实是比较混乱。而且,我们知道赵孟初学书法,学的是宋高宗赵构的书法,当然也会受到赵构的书法思想的影响。而赵构虽然皇帝做的不怎么样,但是继承了宋徽宗的艺术商,在书法方面还是很有水平的。

宋高宗就曾在他的书里《思陵翰墨志》中就曾对当时书法的没落表示过担心,书中曰:

本朝士人自国初至今,殊乏以字画名世。纵有,不过一二数,诚非有唐之比。然一祖八宗皆喜翰墨,特书大书,飞白分隶,加赐臣下多矣。余四十年间,每作字,因欲鼓动士类,为一代操觚之盛。以六朝居江左皆南中士夫,而书名显著非一。岂谓今非若比,视书漠然,略不为意?果时移事异,习尚亦与之隆,不可力回也。至若绍兴以来,杂书、游丝书,惟钱塘吴说;篆法惟信州徐兢。亦皆碌碌,可叹其弊也。宋高宗赵构那会书法就已经开始没落了,而经过后来的战乱,到了元初时期,书法更是没落的厉害了,因此赵孟有感而发“书法不传今已久”。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赵孟的书法地位在历史上是如何的?

一、唐代之后的高峰。赵孟在欧、颜、柳、赵四家中是以楷书体现汉字书写美的最高代表,是中国书坛自唐代后至今千余年来继承晋代书风变古创新的典范。赵孟书法取法二王,各书体无不精通。楷书学颜体、李北海,章草学索靖、萧子云,隶书学梁鹄,篆学李斯,小楷取法东晋道士杨羲《黄庭内景经》,吸收天下书家之精华。《元史赵孟传》载:“(赵)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二、复古创新的领袖。赵孟的书法是元代书法的转折点。赵孟之前,书家多学颜真卿,赵之后向晋二王学习的复古之风成为主流,这为中国文人书法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在各书体之中,赵孟成就最大者当推行草。他的行草继承王羲之书风,笔法沉稳,结字秀丽,成就极高,代表作有《赤壁赋》、《兰亭十三跋》、《归去来兮辞卷》、《雪晴云散帖》等。

三、取法自然的全才。赵孟在书、画、文方面都成绩卓著。除了向古人学习,赵孟还提出了师法自然的理念。他重视“写生”,提出“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的观点。赵孟的“以书入画”的理念和实践,使得“士夫画”取代“画工画”,成为元以后的绘画主流。中国书法的本源是大自然,是从象形图画发展而来,书画同源也在此意中,赵孟深谙此理,无论书法还是绘画都从自然中汲取营养,而又异常勤奋,“日书万字”,他的书史地位由此奠定。

赵孟(1254~1322)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大家之一。也是自元朝以来书法的翘楚。

赵孟一人抗起元代文化的旗帜,崇尚书法师从古人,倡导以复古为主的元代书风,师古王羲之书法,并深得“二王”之笔意,在篆、隶、楷、行、草书法五体中,均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在楷书、行书、草书上,更是成就卓著,开创了元代书法的新纪元。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以元代为界,前有王羲之,后有赵孟。自赵孟之后,近800年的书法历史中,竟无人超越。

赵孟的小楷书从字形、大小、笔法上,无不峭拔,笔笔精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代表作品《汉汲黯传》被誉为小楷书法度的精绝之品。

赵孟的楷书,刚柔相济,遒美劲健,虽为楷书,却素有行书之笔意。赵体楷书,更被后世誉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体”。其楷书主要代表作品有《胆巴帖》《道教碑》《重修三门记》等。

赵孟的行书遒劲沉着,灵动婉转,秀美端庄,洒脱流美。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心经》《赤壁赋》《洛神赋》等。

赵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成就不凡,超越宋代以来所有的书法家,且无人能及,一直被公认为是王羲之书法的嫡系传人。

至于对赵孟虽为宋太祖十一世孙,却入世元朝为官的诟病,却丝毫不影响他在书法艺术史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为何颜真卿的书法后世普及的少?而王羲之的书法却能代代相传并重视?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悟空官方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根据且不让人信服的提问。王羲之的书法多以草书和行书传世,而颜真卿的书法则是多以楷书和行书传世。书法的普及,学颜真卿楷书者甚多,特别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和《勤礼碑》,都是初学书法者的首选,怎么说后世普及颜真卿书法的少呢。这种

  • 书法大家赵孟为何一定要让书法崇尚复古,宗法晋唐?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艺术就像美妙的乐章,围绕着一个调式起伏波动!晋唐就是这个中心的调,围绕晋唐这个调起伏不大就是平淡,听得久了就会生厌,有个性的艺术人是绝对不会甘于平淡,所以不断地拔高,又被传统的势力不断地拉回来,然后又是拔高,又是拉回。这就是艺术的破,比如欧阳修提出的创新,创新就是对晋唐书法的破,打破晋唐书写自己的风

  • 学习了颜体楷书,想继续学习行草书,应该从哪位书法家的行草入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颜体是书法风格中一个大展示,学习了颜楷,不如直接学习颜真卿的行书,一般来说学谁的楷书就学谁的行书,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因你掌握了他的一些用笔规律和楷书的笔法笔墨技巧,如你又换写其他家的行书,总是又隔了一层。《祭侄文稿》拙朴苍劲,字的情性与书写者的情性相合,好比心心相印,必能更深地体会其中的妙处,从而接

  • 颜真卿的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小时候,颜真卿家境不富裕,没办法他就用碗当做砚,一只刷子当做毛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墙壁就是纸。等到墙上被他写满字的时候,就用清水把字迹冲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日复一日,他的刻苦努力让他练就了一手好字。根据国家文物出镜管理规定,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或比较稀见的外国文物图书。以上珍贵或重要文

  • 为什么有人对赵孟的书法略有微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后世对于赵孟的书法的评价不是略有微词,可以说批判的很彻底。宋代大书法家、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书法里用“雅”和“俗”来评价一个人的书法作品,说一个人的字有毛病可以,但是你要是说他的字俗,那就严重了,这个评价无异于判了一个不及格。有问题可以改,俗就无可救

  • 颜体书法高手有吗?想问问怎么才能学好《麻姑仙坛记》?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问题可能让人不爽!但还是告诉你一个学好麻姑秘诀:临帖,临帖,还是临帖!心摹手追,加以时日,其书成也!我是搞书法培训的,有几点建议给你!其实无论临那个帖道理是一样的!孙过庭有句话: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要准确临帖!但对普通初学者而言,观察力不够,掌控笔能力不够,就非常困难了!我的建议是:

  • 一个月前写的字和现在写的字,是否有进步?该如何改进?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根据我的常识和实践,提三点建议:一是不要用红笔写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内涵丰富,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朱笔也就是红笔,一般是皇帝阅奏章用朱批,老师阅作业用红笔,再就是处决犯人用红笔勾划,一些道家符也用朱砂笔画。正常是白纸黑字,就是一些喜帖,也用红纸黑字。二是切记要选好帖,常临帖,最

  • 王献之的书法创新精神是否高于其父王羲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问,王献之的书法是否高过其父……?答一一各有千秋。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简文帝婿。历任秘书郎,丞,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人称王大令。善丹青,攻书,以行草见长。幼学于父,行草别创新法。用笔外拓(开朗),俊迈而有逸气。受当朝人追捧。下图分别是王献之的(鸭头丸)法帖和其父王羲之的(雨后)法帖,可以作为比较

  • 颜真卿一生书法风格多变,他属于早熟的书法家还是大器晚成的书法家?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目前发现颜真卿最早的作品是《王琳墓志》,颜真卿书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时年34岁,可以看出刚过而立之年的的颜真卿还稍显稚嫩,许多字的结构也不够稳定,字形也更接近前朝隋碑,并没有典型的盛唐气象。《多宝塔碑》,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刻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此时颜真卿44岁。人称“

  • 关于书法家的故事 4个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分享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1、张芝临池书法家张芝在书法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的贡献。张芝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的反光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