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学习了颜体楷书,想继续学习行草书,应该从哪位书法家的行草入手?

学习了颜体楷书,想继续学习行草书,应该从哪位书法家的行草入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225 更新时间:2024/2/25 12:55:37

颜体是书法风格中一个大展示,学习了颜楷,不如直接学习颜真卿的行书,一般来说学谁的楷书就学谁的行书,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因你掌握了他的一些用笔规律和楷书的笔法笔墨技巧,如你又换写其他家的行书,总是又隔了一层。《祭侄文稿》拙朴苍劲,字的情性与书写者的情性相合,好比心心相印,必能更深地体会其中的妙处,从而接受得更快,更多。

由于每人的性格,脾气,审美情趣,文化修养不同,各人要尽可能选自己喜爱的来临习。凡自己喜欢的范本,必对之有性趣,有感情上的动力,自然就能学好。有喜欢粗犷雄浑的《东方朔画赞》,《麻姑仙坛记》。有的喜欢瘦劲谨严的《九成宫》。有的喜欢秀逸潇洒的《雁塔圣教序》。喜欢平和含蓄的可学《集王字圣教序》。等等。亦不可强求于某一家。

颜真卿的楷书写得那么好,不知他学的是谁?

一、颜真卿早年是学褚遂良的,这些在其早年的成名作《多宝塔感应碑》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二、唐楷在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时还仅仅是停留在二王的法度以内,虽各家都有创新,但突破不足。而颜体博采众长,易方为圆,将唐楷的法度化又推进了一步。尤其是晚年的《大唐中兴颂》、《自告身》、《麻姑仙坛记》等充分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颜真卿24岁即中进士,学识、胆略过人,其书恢宏宽博,真正写出了大唐气势,同时又极具庙堂之气。这些跟儒家的思想是相合的。人说“艺术是一个时代的脉搏”而颜体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它是哪个时代的脉搏。所以,颜真卿的书法,有向前辈学习传承,但更在于其自身的艺术修养结合时代特征展现出来的独特风格。

大书法家何绍基是怎样炼成的?

大书法家何绍基是怎样炼成的?这离不开他身处的文化环境,更取决于个人的勤奋钻研,当然,也得益于他所交游朋友圈的耳濡目染。

《何绍基书小楷册封琉球赋》

清代中期以后,人们对经史子集的探究之风日趋繁荣。书法方面,虽然门派种类繁多。但主流还是分为碑学派和帖学派。帖学以魏晋王羲之为宗法;碑学则因嘉庆,道光以后,魏碑汉刻的大量出土,还有何绍基朋友圈里的书学领袖阮元,包世臣们的大力推崇下,开辟了以碑学为风尚的光辉岁月。

于是就涌现出了至今仍然令人高山仰止的诸多书法大家。如邓石如,赵之谦,金农,伊秉绶等等,他们的目的就是通过提倡碑学,临写汉隶以匡救帖学日趋柔靡的颓势。

这期间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人格刚正忠烈,笔法雄浑朴厚的颜真卿也得到众多人的推崇和学习。于是,既有颜体的童子功,又不断汲取篆隶八分营养,六体皆能,还有独特的风格和执笔特点的何绍基,就以突出的书法成就,卓然跻身于书法大家的殿堂。

一成长篇何绍基在书法上取得的成绩,彪炳千古,自成一家。他从临摹到创作艰难跋涉的书法之旅来看,其成就的炼成并非一蹴而就,是与他极大地刻苦与勤奋努力,有很大关系。他的书法成长过程,和他的书法作品一样,提供给后人可贵的借鉴和示。

何绍基在《跋张荐山藏贾秋壑科阁帖初拓本》中这样论述自己的学书思想:

“诗文字画,要从人做起,竖起脊梁,立定脚跟,书虽已一艺,与性,道通。自家打定主意,作什么人,真积力久,自然成就。”

每临一字,比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也。

《清类钞》曰:“子贞太史工书,早年仿北碑,得玄女碑宝之,后始学鲁公,悬腕作藏锋书,日课五百字,大如碗,横及篆隶,晚年更好率更”。

由此看见,为了练好字,他每天要临500个多大字。他提倡书法与做人,与性,情,道的联系,更强调刻苦学书法的重要性。

其书法之路,历经了艰难探索的磨练

在其青少年时期为四处探访古碑,他经常头顶烈日风雪,足穿草鞋粗袜,登山跋水,并以能亲眼目睹到自己追寻已久的碑帖为最大快意。1833年,他大雪天去焦山拓碑(瘗鹤铭所在位置)。他有诗记录其事:

我昔渡江冬扬,

笠戴大雪拓鹤铭

登山瞻之疑有灵

雪色石气交晶莹。

可见对书法一往情深,不辞辛苦的刻苦毅力。

在其一生中,写字临碑是其每天生活一部分,从少小至暮年,从未间断。几十年如一日。他曾对门生们感慨诗说:

名笺古砚殷勤意

未了浮生翰墨缘,

午窗描取一两幅,

夜睡摹想画破衾。

就是说白天临写还觉得不够,晚上躺床上也夜临暮画,以至于把被子都划烂了。对书法刻苦努力,废寝忘食的勤奋可见一斑。正应了现在哪句话没有谁随随便便的成功。勤奋好学是何绍基书法练成的根本大法。

在车船公务中,也不忘随身携带法帖空临。如他一生对《张黑女墓志》用力很深,曰:“余自得此帖后,旋观海于登州,继而旋楚,往返二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中”船窗行店,既座欣赏,所获多也“。可见用功痴迷至深,可谓废寝忘食。

在他的家乡湖南道州(今道县),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鲜为世人知的故事何绍基晚年回到故乡归隐田园,慕名而来的粉丝们可谓络绎不绝。有一位书法爱好者,跟随何绍基学两年后。就以为已经基本掌握了书法的真谛。便向老师告别。何绍基取出一个小箱子,对他说:”内中之物,乃是老夫多年的心血结晶,送你做留念要好好珍藏。“

那纸箱子不大,但非常沉重,年轻人走了不到三里,就累得汗流浃背,他就很好奇以为里面装着什么金银财宝,就撬开箱子一看,立刻惊呆了,原来里面全是研墨穿底的砚台!这个青年沉默许久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背着它又原路返回,朝着老师的住所奔去……

大书法家何绍基是怎样炼成的?这个故事也许会给我们每个学书法者很大的启示。

二楷书篇对于何绍基学书经历,历来众说纷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史稿》称其“初学颜真卿”一说。何绍基自己也说:“余少年亦习摹勒,彼时习颜鲁公书,所勾勒者即尽与平原近”。

何绍基早年学颜鲁公,对颜真卿的学习与研究下了很大功夫。他又从颜体着手,潜心临摹,打下了深厚的功底。但他学书道路不是机械单一的,往往是交叉复合的状态。

这一时期,他对欧阳询之子欧阳通《道因法师碑》也非常喜爱,对《张黑女墓志》也很偏好,又提倡楷书能具篆分之势为极则,在楷书中也融入了汉隶笔意还有魏晋韵致。苦心经营。曾熙曾评价何绍基书法:“何子贞从三代两汉苞举无遗,取其精意入楷,其腕之空取《黑女》,力之厚取颜鲁公,锋之劲取欧兰台,故能独有千古,”可谓一语概括。

如下图,他临摹的《何绍基临张黑女墓志》就能看出来他既能汲取古人笔法营养,又能独出己意的临帖功夫:《张黑女墓志》《何绍基临张黑女墓志》他的临摹笔法遒劲精古,形神兼备,结构上溶入隶书的开张,取横式之态,既飘逸又不失魏晋古韵。同时他又不是全盘照搬原帖,而是创意继承的把颜体笔法结合到《张黑女墓志》,比如下图白字。横画与竖画粗细错落的对比,凸现出的颜楷特征。

其撇画个性突出,出锋撇写法,收锋微微翘起提锋,如“水”字的一撇。又如“君”字的撇画,回锋至尾端略转即回,近似汉隶的笔法。

再如下图《何绍基书邓石如墓志铭》:何绍基一生对邓石如这位前辈十分敬仰,

曾曰:后见石如先生篆分及刻印,恨不及与先生相见,而先生书中古劲横逸前无古人之意自谓之最高。

此碑既有唐楷法度,又有魏晋风韵,用笔清俊,点画沉稳,结体除了颜真卿的架构外,更含《道因碑》,《张黑女》的笔法审美取向,有如黄庭坚辐射开张的气势,在结体上以方正为主,又有汉隶八分两边开逸的笔势,古拙厚重,耐人寻味,在当时馆阁体盛行的书坛,能有此气象,实为难得。

正如何绍基广为流传的论正书箴言曰: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这句话论及楷书的重要意义,对后世习书者,有莫大的启发和影响力。

三隶书篇何绍基的一生对隶书下的功夫最深,他遍临汉碑,又融合了各家之长,综合了篆籀笔意,从而创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汉隶八分笔法。足以与前期的邓石如相媲美。

对于他的隶书,很多大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民国大家谭泽评价为子贞致力于汉碑至勤,东汉诸碑临写殆遍,六朝后言八分,无能过者。

沙孟海说何绍基各体书隶书第一,真书还在其次。

他的隶书,奇崛古奥,初看似乎很潦草,其实细看笔法是一丝不苟,大气磅礴。无一笔无历处。他的隶书变化多态,用笔讲究空灵洒脱,如一股清刚之气贯穿整章。运笔结体非常高超和生动。

据记载,他一生临写临写的汉碑有二百多种,至今还能看到他临写的几十种临本尤其是对《礼器碑》《张迁碑》功力更甚。其汉隶杂出礼器碑笔法,临张迁碑又蕴含篆籀笔意,细谨入骨,妙笔生拙雅之态。

如下图可以看到,何绍基临习的第六十通本,还有第八十六通本,对比欣赏。

临同样的帖,不同时期,笔法特点相距甚远。第六十通主要关注结体的模仿,与原帖结构的书体一致。而第九十六通临本,就侧重于风格内涵的汲取,深得朴拙厚重的趣味。

两个临本共同点是去形存意,都加入了自己的笔法意象,只是多与少的区别而已。

若从笔法外在形态来说,两个未刻意追求原碑的外形,但以何绍基的功力来说,非不能也而不愿为此而已。是对古人汉隶笔法的再创作。

他曾说:专取形模,不求神气,书家殆将失传,书法须自立门户,起旨在熔铸古人,否则习气未改,不能表现于笔墨之外。

可为真知灼见肺腑之言,从这两个临帖上,即能体会到他书法临摹的个性化与创新意识思想。

晚年罢官后,他有了更多闲暇专研汉隶,其子何维朴在其父临《衡方碑》后曾跋曰:咸丰戊午,先父年六十,在济南烁源书院,专习八分书,东汉诸碑,次第临习,而于《张迁》《礼器》《衡方》《华山》《石门》《西峡》《武荣》《石鼓文》《毛公鼎》《宗周钟》……等五十余种用功犹深。

通过汉隶篆籀的大量临写,何绍基不仅在隶书书写取得非凡的成就,更使他的行书平添浑朴深厚大家之气。

四行草篇何绍基的行草书,以其涉古面广,用功力深,包容性强,独具性情的特点,从而代表了他书法的最高水平。

1初期行书

何绍基早期行书根底于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及《裴将军诗》,个人风格尚未形成,但能看出,他行书笔法取法,已经另辟蹊径。不走二王书法的传统老路。可以说此时的取法思路,还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为后期的不断提升,还有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如下图《雪浪斋铭》为其早期作品,此时的何子贞正潜心临摹颜真卿三稿《争座位》《祭伯父文》等帖。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他这一时期临的《争座位》,笔法结构如出一辙几无二致。已见他临帖用功至深,将临摹的功夫融汇贯通,转化到自己的创作中。

此书法点画清劲,又兼具颜体的朴拙篆籀感,作品虽然以颜体为基调,但部分笔法已初露汉隶八分的意度,

如下图,两个尽一个浑拙隶变体,一个清劲秀雅。

还有颓字基本就是《争座位帖》的复印版,可以看右边页字,和颜真卿草书的页笔法结构姿态完全相通的

颜真卿原帖《争座位帖》何绍基书颓字通篇作品,奔放洒脱,线条婉转流畅初具何氏蓝图。

2中期行书

到了成熟的中期。何子贞已逐步确立了自己独有的笔法结构特征。这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他汲取篆籀汉隶八分的运笔,并融入为行草,表达了苍拙,老辣的笔意。《张迁碑》的翻折斩截,《道因碑》的刚直骨力,还有他独创性的创新笔法如裹锋,颤笔,逆入涩行等等。

另一个原因,是他借助独有的回腕执笔法,正如他所言每临一帖,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

何绍基的回腕法,有优势也有不足,特别是他确有违反人的生理常规,缺点就是全靠肘臂运行,不能使笔管八面出锋灵活起侧锋用笔。

优势是故意用控笔的不确定性而达到了稚拙空灵的效果,能使线条独有涩,逆的效果,增强笔力。

这一有意为之的拙法,成就了千年书坛另类又出奇的何氏书法艺术,也可为匠心独运,出奇制胜,拔得无人可及的头筹。

举例来说,如下图《行书东坡跋文四屏》

此书结体以颜鲁公行书为本,但纵横恣意又突破了颜体的庄重,跌宕洒脱,生机盎然。

杨守敬在《学书迩言》曰:子贞以颜鲁公为宗,其行书天花乱坠,不可琢磨,往往一行之中,筋骨涌现,如险环勒马,意态超然

其中如下图,时,毫等字的长横皆为隶书笔意,字重心偏上,上紧下疏

政,事二字的右侧牵丝随势而书,政事闻于蜀一行字恰如汉简结构走势,险劲峭拔,翩翩欲飞,多处勾,捺的收笔已非往日颜体面目,结体以横势为主,笔笔有来路,字字含古意。如屈铁古藤,整体章法疏朗写意,无丝毫作做之处。

3晚年行草

马宗霍言:晚岁行书多参篆籀感,纯以神行,人见其纵横恣意,出乎绳墨之外,实则腕平锋正,蹈乎规矩之中。十分准确的概括了晚年何绍基行草书的独创特点。

如下图《题画梅轴》巨幅。

中年的有法到了晚年的无法,繁华褪去,已入化境,确为天花乱坠,每每新意迭起

行草书4行,一行16字,或15字不等,共68字,章法开张奇肆,行散神聚。

所谓开张:通篇大小错落有致,又行气贯通。左右偏旁之间向两侧尽情拉开。又遥相呼应,随处可见方正,奇崛,虚实,肥瘦相宜之气格,如今,後,卷,的撇和捺;

聊的左上部规整,右下部却用飞动流畅的草势极尽盘旋曲线的悬针竖,以正去斜,化险为夷,如擎天一柱,舒展而超脱,相映成趣。

整篇欣赏,笔法布局任意挥洒,极显功力,直泻性情。

所谓神聚:如枝字中间疏,两边紧,左低右高,虚实得宜。

梅字左上部左侧,右部右仰,昂首抬头,翩翩起舞,奇趣迭出。

曾熙评价说:五岭人入湘起九,其灵气殆尽输之先生腕下也!,细赏何绍基行书,如此评价是并非过誉。

五交游篇书法大师的炼成,并非独自闭门造车,也是一个人生修炼的一部分。何绍基所以能享誉书坛,除了自身努力外,也离不开广泛交游,众多师朋益友知己的相互借鉴学习。

曾国藩(1811-1872),两人为同乡,同入翰林院深造的同门师兄。小何绍基12岁的曾国藩对何绍基特别崇拜。在其日记有这样记载:

何子贞与予讲字法极相合,其精妙处,深以为然。其谈诗犹为服气,子贞深喜物诗,故吾自十月作诗十八首。

何绍基对曾国藩的治学与书法也较多推重。晚年何绍基罢官后,曾国藩念念不忘老友何绍基深厚学养,聘其主持苏州,扬州书局。可以说对何绍基一生书法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赵之谦(1829-1884)从赵之谦传世作品里,其早期书法与何绍基极为相似,尽管他不曾表明自己向何绍基学习过,但他受到何绍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治九年,赵之谦与何绍基在杭州会面,他日记曾记载:何子贞先生杭州,见过数次,老辈风流,事事皆道地,真不可及谦虚又敬仰之情谊,油然而生。

龚自珍(1792-1841),龚自珍是晚清杰出思想家和学者。两人情谊非同一般,何绍基在《陈秋舫属题秋斋别图》中写到君设五会,客唯吾五人,包慎伯,龚定庵及余常在座,他人皆不得与。可见其共同探讨文史,书法话题,影响非同一般。由于时代取向的局限,何绍基未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然而他把与友人的交往所得到的精神,潜移默化运用到书法创作,依然成就了书法家的上的革新亮点。

从相关文献资料记载,他交往的仅我们熟知的大家已经超过百人,交友的目的也多为治学谈书。如书法大家阮元,包世臣,赵之谦,王,梅曾亮。政治家林则徐,曾国藩,魏源,李鸿章等人。

所以说要想了解何绍基是如何炼成的,其交游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重要因素。

《何绍基为霁园先生杂书册》

纵览何绍基的书法历程,真积力久,墨滴砚穿,非经年累月的钻研才能炼成。从初期阶段,到中晚年,他从未停止创新探索之步履。其书法的逐步完善,演变,都非异想天开,恣意妄为,而是建立在传统基础功力之上,独立探索的结果。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直到暮年,仍笔耕不断。

作为一位书法人,我们都会有感触,就是一段时间松懈,作品立刻就会衍生匠气,流于油滑和习气。这一点,书法大家们也不能幸免。江郎才尽的现象也时有出现。所以,我们了解到何绍基书法艺术的炼成,也更要吸收他留给我们刻苦不停研习书法的精神财富。师其法,更学其意,便可以真正领悟书法给予我们的精神境界还有艺术魅力。

书法史翻到清代,就不能不提何绍基。他在清朝的地位,就像董其昌在明朝,虽然出现得晚了点,但恰好给一个时代做个拔高和总结。那么大书法家何绍基是怎样炼成的?首先,他不是一个人。书法家首先是一个人,我为什么要说何绍基不是一个人呢?这个句式来自足球解说员黄健翔,在一场世界杯比赛的最后时刻,一位意大利后卫据说被前辈们“灵魂附体”,用一次禁区内的灵光乍现,淘汰掉了澳大利亚。黄健翔大吼“他不是一个人”,重点是“一个”,意思是一个牛人干出牛事绝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强大的亲友团作支撑。何绍基书法我们提到清朝书法,常常把何绍基单独抬出来,因为这个人是一座高峰。但我们却常常忽略,在湖南道州有一个强大的何氏书法亲友团,甚至没有这些了不起的亲友,何绍基这座高峰也很难拔地而起。第2页/(共4页)何绍基书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何绍基的亲友团都有什么了不起。一、父亲:何凌汉(1772-1840)何凌汉也是一位书法家,只不过,他在书法上的建树不能和儿子相比。但除此之外,他的光芒非常之耀眼嘉庆十年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典广东、山东、福建、浙江、顺天府乡试;先后担任顺天府尹、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等朝廷要职;先后担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经筵讲官等重要职务,培养出历史上众多俊杰。何凌汉书法当然,对书法史来说,何凌汉最大的功劳,是生下了何绍基这样的儿子。只不过,这种功劳恐怕更多是在学问和做人上,至于书法,何凌汉的字清秀舒朗,书卷气十足,但似乎与何绍基的字没有什么关系了……二、孪生兄弟:何绍业(1799-1839)何凌汉初为人父,就一下得了两个大胖小子。他为老大起名何绍基,老二起名何绍业。以基业为名,可见何凌汉的雄心壮志。和所有的孪生兄弟一样,何绍基与何绍业关系极好,甚至他们俩的书法,也像孪生兄弟何绍业书法可惜的是,何绍业体弱多病,英年早逝,对此,何绍基终生都怀有遗憾。在《仲弟子毅哀辞》中,何绍基写道:“冀我兄弟,或共长久。何期今日?松摧竹陨。孪生之儿,兄强弟弱。风雪一朝,形单影只。痛乎!痛乎!”三、三弟何绍祺(1801-1868)何绍祺字子敬,跟王献之的字一样。他是道光十四年举人,当过知县和知府。他的书法学颜真卿,史料称他“能承家学”。其实这种“家学”,多半就是很像他的哥哥第3页/(共4页)何绍祺书法四、四弟何绍京(1809-?)何绍京字子愚,他的名字与唐人钟绍京一样,就是写《灵飞经》那位,由此可见,他们的老爸何凌汉对书法是有多深情。何绍京书法何绍京在道光十九年中举,以诗词、书画及鉴赏名于当时,书法也学颜真卿,晚年爱上了董昌。他有个别号叫自娱山房主人,取自娱自乐之意,甚至到最后,他去了哪儿都无从查证了……何绍基和他的三个弟弟,被称为“何氏四杰”,在当时也算名震天下了。何绍基在家中是长子,他也是何家在艺术上的NO.1。不过,正如王羲之是王氏家族的代表,苏东坡是苏氏一门的领袖一样,何绍基也是何家亲友团簇拥而出的一代大家,如果没有家族的力量,仅凭单打独斗,恐怕是很难成气候的。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所在,也是书法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积淀,以及传承。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颜真卿的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小时候,颜真卿家境不富裕,没办法他就用碗当做砚,一只刷子当做毛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墙壁就是纸。等到墙上被他写满字的时候,就用清水把字迹冲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日复一日,他的刻苦努力让他练就了一手好字。根据国家文物出镜管理规定,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或比较稀见的外国文物图书。以上珍贵或重要文

  • 为什么有人对赵孟的书法略有微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后世对于赵孟的书法的评价不是略有微词,可以说批判的很彻底。宋代大书法家、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书法里用“雅”和“俗”来评价一个人的书法作品,说一个人的字有毛病可以,但是你要是说他的字俗,那就严重了,这个评价无异于判了一个不及格。有问题可以改,俗就无可救

  • 颜体书法高手有吗?想问问怎么才能学好《麻姑仙坛记》?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问题可能让人不爽!但还是告诉你一个学好麻姑秘诀:临帖,临帖,还是临帖!心摹手追,加以时日,其书成也!我是搞书法培训的,有几点建议给你!其实无论临那个帖道理是一样的!孙过庭有句话: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要准确临帖!但对普通初学者而言,观察力不够,掌控笔能力不够,就非常困难了!我的建议是:

  • 一个月前写的字和现在写的字,是否有进步?该如何改进?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根据我的常识和实践,提三点建议:一是不要用红笔写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内涵丰富,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朱笔也就是红笔,一般是皇帝阅奏章用朱批,老师阅作业用红笔,再就是处决犯人用红笔勾划,一些道家符也用朱砂笔画。正常是白纸黑字,就是一些喜帖,也用红纸黑字。二是切记要选好帖,常临帖,最

  • 王献之的书法创新精神是否高于其父王羲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问,王献之的书法是否高过其父……?答一一各有千秋。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简文帝婿。历任秘书郎,丞,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人称王大令。善丹青,攻书,以行草见长。幼学于父,行草别创新法。用笔外拓(开朗),俊迈而有逸气。受当朝人追捧。下图分别是王献之的(鸭头丸)法帖和其父王羲之的(雨后)法帖,可以作为比较

  • 颜真卿一生书法风格多变,他属于早熟的书法家还是大器晚成的书法家?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目前发现颜真卿最早的作品是《王琳墓志》,颜真卿书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时年34岁,可以看出刚过而立之年的的颜真卿还稍显稚嫩,许多字的结构也不够稳定,字形也更接近前朝隋碑,并没有典型的盛唐气象。《多宝塔碑》,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刻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此时颜真卿44岁。人称“

  • 关于书法家的故事 4个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分享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1、张芝临池书法家张芝在书法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的贡献。张芝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的反光看得

  • 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吗?王献之的艺术观为后世提供了什么思路?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悟空邀请!大圣悟空又给我出题目了,题目是“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吗?王献之的艺术观为后世提供了什么思路?”在回答这问题之前我讲个历史小故事:在王羲之作古之后,有一次谢安问王献之:”君书何如右军?“,王献之回答说:”故当胜。“,由此可知,王献之自视极高,自认为自己的书法水平超过其父王羲之了。

  • 学书法写半年是什么效果?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学书法半年后看效果要因人而宜。练书法,无论是硬笔或是软笔坚持练是第一动力。第二要临帖,开始练书法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自已自创字体,要耐心认真的模仿帖子,字的结构笔划轨迹,弄清后下笔试写。反复练书法,主要掌握字的偏旁部手,上下结构的字,因汉字是方形的,对每字要组成方形,下一步笔划搭配合适。俗话说得好:铁

  • 丝绸在中国古代代表什么和什么的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代表中国的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经济自信和战略自信。迄今为止,丝绸之路还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