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书法大家赵孟为何一定要让书法崇尚复古,宗法晋唐?

书法大家赵孟为何一定要让书法崇尚复古,宗法晋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200 更新时间:2024/1/3 22:50:37

艺术就像美妙的乐章,围绕着一个调式起伏波动!

晋唐就是这个中心的调,围绕晋唐这个调起伏不大就是平淡,听得久了就会生厌,有个性的艺术人是绝对不会甘于平淡,所以不断地拔高,又被传统的势力不断地拉回来,然后又是拔高,又是拉回。

这就是艺术的破,比如欧阳修提出的创新,创新就是对晋唐书法的破,打破晋唐书写自己的风格,所以才有宋的尚意。

从北宋到南宋,这种尚意书态走向了破的极端,甚至有书法艺术的支离破碎的迹象,这时的赵孟想挽救书法也么做?复古!重归晋唐,找回书法的初始形态后,再进入重新创新模式!

在明一代都是这种复古与创新的对撞,文征明与徐渭,董其山与王铎甚至是傅山!然而,书法至清彻底迷失了,迷失到主流不堪,馆阁占据大半江山的地步,再到民国以至现在,书法真谛已经如萤光般幽微,怎么办?

题主的问题,个人猜想是有次忧虑者,也是有所想法者,那就是如松雪所倡复古!重新拾回书法!

从赵孟的书法、绘画以及题跋中关于书法理论的阐述,可以看出批评近世、倡导复古的思想。

个人认为,书法家赵孟推行“复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元灭宋的历史原因

忽必烈灭南宋,使相对先进的汉人,无论是民族自尊心还是人格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艺术上的回归为其怀旧情绪和精神抚慰疏通了渠道;

(2)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结果

自南宋、金朝始,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书法艺术所呈现的末端弊流竞相诟病,倡导以晋唐为法鉴。赵孟批评“近世”,倡导“复古”,正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结果。

(3)忧愁隐讳的心理因素

赵孟谨小慎微、言行内敛的性格。所作诗句间常流露出悲怅、郁闷和感伤之情。

一方面,他受家传儒学观念的束缚,无法舍弃仕途。另一方面,远离朝廷,外放为官,过着半仕半隐,优游书画的生活,这不得已的生活,并没有使他的忧郁和苦闷减少一丝一毫。

因此,对于赵孟而言,只有通过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书画艺术,从中不仅宣泄了自己的情感,才能为自己寻找到了一块慰藉心灵的净土。

赵孟倡导“二王”的书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谢邀。在蒙古人还未推翻宋朝之前,人们对宋末一意因袭,不思创新的怒张燥露、师法不古的书风,已流露出不满的情绪。这就是赵孟力求复古,崇尚二王,而能确立有元一代书法新风的主要原因。

那么,赵孟在书法上倡导二王的具体表现有那些呢?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学术上树立学习二王书法的正统性和必要性。他在诗中盛赞王羲之:右军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入神。裹若能长住世,子鸾末必可惊人。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书法不传今已久,楮君毛颖向谁陈。在《兰亭十三跋》中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意,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即已废的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在所作《宋元人诗笺册》中说:“若今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黄庭》、《画赞》、《乐毅》、《保姆》,不令一毫俗态先入为主,如是而书不佳,吾不信也”。“学书须学古人(晋人),不然,虽秃笔为山亦是俗笔”。限于篇幅不再摘录,由此可见赵孟在倡导二王书风上,不是要写一部煌煌巨著一鸣惊世,而是利用各种文字形式,如溪流般渗入学书者的心田,催生出有元一代继承传统而出新的学书风气。

二是赵孟身先亲为学习古法,为天下学子立则。赵在跋赵书《东方朔画赞》中说:“闻文敏公门下士言,公初学《智永千字文》,临习背写五百纸,兰亭亦然”。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二王诸帖及简扎,松雪朝夕临摹,盖于冥会神契,故不但书迹之同,虽行款亦相似。赵孟日写万书而能笔笔精到的功夫,连董其昌都大呼“吾不如赵“。

正是这种废寝忘食、如饥似渴的学习晋人而又能自出新抒的学书精神和作为,成就了赵孟在中国书法史上能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大师的根本原因。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谢谢邀请!

赵孟,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攻书法,精绘艺,擅金石,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他也善写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有“赵魏公好学尤甚勤,羲献帖凡临数百遍,盛名光照四海”之说,被称为“元人冠冕”。

在元代书法一改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转而取法书圣二王时,而倡导书坛“革命性”运动的领军人物就是一代宗师赵孟。他穷其一生追随二王”一脉书法,把“崇古”诠释到了极致。赵孟五十七岁时才得到了僧独孤所赠的定武兰亭帖拓本,曾先后为之题跋十三次。在《松雪斋摹古》册页中,赵孟共摹了12个帖子,前三帖为摹王羲之,后九帖为摹王献之

他在继承二王笔法的基础上,创建出儒雅遒劲、刚柔并济、和洒脱的书法境界,以鲜明的领创精神和强烈的艺术个性卓立于当时的书坛。他在跋语中说:《兰亭》诚不可忽,专心而学之,使可名世。

赵孟取法二王,倡导以右军法度为宗,他每临摹一法帖,多至数百遍,通过博众长、贯穿斟酌,形成其流利飞动、温润而雅的书风,天赋、勤奋二者促使了他的书法成功,其用功之勤是常人所不能及也。

赵孟的书法风格不仅笼罩元代、影响明清,连董其昌、傅山等到了晚年都对赵氏书法无不叹为观止。人们对二王书法的热衷追捧是与他的积极倡导、引领推崇密不可分的。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学习了颜体楷书,想继续学习行草书,应该从哪位书法家的行草入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颜体是书法风格中一个大展示,学习了颜楷,不如直接学习颜真卿的行书,一般来说学谁的楷书就学谁的行书,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因你掌握了他的一些用笔规律和楷书的笔法笔墨技巧,如你又换写其他家的行书,总是又隔了一层。《祭侄文稿》拙朴苍劲,字的情性与书写者的情性相合,好比心心相印,必能更深地体会其中的妙处,从而接

  • 颜真卿的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小时候,颜真卿家境不富裕,没办法他就用碗当做砚,一只刷子当做毛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墙壁就是纸。等到墙上被他写满字的时候,就用清水把字迹冲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日复一日,他的刻苦努力让他练就了一手好字。根据国家文物出镜管理规定,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或比较稀见的外国文物图书。以上珍贵或重要文

  • 为什么有人对赵孟的书法略有微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后世对于赵孟的书法的评价不是略有微词,可以说批判的很彻底。宋代大书法家、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书法里用“雅”和“俗”来评价一个人的书法作品,说一个人的字有毛病可以,但是你要是说他的字俗,那就严重了,这个评价无异于判了一个不及格。有问题可以改,俗就无可救

  • 颜体书法高手有吗?想问问怎么才能学好《麻姑仙坛记》?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问题可能让人不爽!但还是告诉你一个学好麻姑秘诀:临帖,临帖,还是临帖!心摹手追,加以时日,其书成也!我是搞书法培训的,有几点建议给你!其实无论临那个帖道理是一样的!孙过庭有句话: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要准确临帖!但对普通初学者而言,观察力不够,掌控笔能力不够,就非常困难了!我的建议是:

  • 一个月前写的字和现在写的字,是否有进步?该如何改进?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根据我的常识和实践,提三点建议:一是不要用红笔写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内涵丰富,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朱笔也就是红笔,一般是皇帝阅奏章用朱批,老师阅作业用红笔,再就是处决犯人用红笔勾划,一些道家符也用朱砂笔画。正常是白纸黑字,就是一些喜帖,也用红纸黑字。二是切记要选好帖,常临帖,最

  • 王献之的书法创新精神是否高于其父王羲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问,王献之的书法是否高过其父……?答一一各有千秋。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简文帝婿。历任秘书郎,丞,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人称王大令。善丹青,攻书,以行草见长。幼学于父,行草别创新法。用笔外拓(开朗),俊迈而有逸气。受当朝人追捧。下图分别是王献之的(鸭头丸)法帖和其父王羲之的(雨后)法帖,可以作为比较

  • 颜真卿一生书法风格多变,他属于早熟的书法家还是大器晚成的书法家?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目前发现颜真卿最早的作品是《王琳墓志》,颜真卿书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时年34岁,可以看出刚过而立之年的的颜真卿还稍显稚嫩,许多字的结构也不够稳定,字形也更接近前朝隋碑,并没有典型的盛唐气象。《多宝塔碑》,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刻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此时颜真卿44岁。人称“

  • 关于书法家的故事 4个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分享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1、张芝临池书法家张芝在书法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的贡献。张芝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的反光看得

  • 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吗?王献之的艺术观为后世提供了什么思路?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悟空邀请!大圣悟空又给我出题目了,题目是“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吗?王献之的艺术观为后世提供了什么思路?”在回答这问题之前我讲个历史小故事:在王羲之作古之后,有一次谢安问王献之:”君书何如右军?“,王献之回答说:”故当胜。“,由此可知,王献之自视极高,自认为自己的书法水平超过其父王羲之了。

  • 学书法写半年是什么效果?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学书法半年后看效果要因人而宜。练书法,无论是硬笔或是软笔坚持练是第一动力。第二要临帖,开始练书法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自已自创字体,要耐心认真的模仿帖子,字的结构笔划轨迹,弄清后下笔试写。反复练书法,主要掌握字的偏旁部手,上下结构的字,因汉字是方形的,对每字要组成方形,下一步笔划搭配合适。俗话说得好: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