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行书第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何如此珍贵?

“行书第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何如此珍贵?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593 更新时间:2024/1/26 18:31:01

谢邀。大家知道,王羲之以志气和平、不激不厉、闲雅遒劲、风规自远的书风,在东晋首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创新高峰。其代表作品《兰亭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令人扼腕的是其真迹已入昭陵,空留冯承素摹本传世,不能不说是中国书法的一大遗憾!

距王羲之四百多年后,在大唐盛世,中国书法史上又一位伟大人物出现了,这就是颜真卿!之所以说他伟大,是他有别于二王余绪欧褚薛,能“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家,隐括众长,与少陵诗,昌黎文,皆同为起八代之衰者,于是卓然成为唐代之书“(马宗霍语)。创造出代表有唐一代雄强博大、浑厚阳刚的书法新风。

最能代表颜真卿人格精神和艺术光辉的书作,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仁者见水,智者见山。现代有几位书学家经过深度研析后,甚至评论其书法艺术价值超过《兰亭叙》。那么后人为什么对《祭侄稿》评价之高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它的人文精神。中国的处世之道,除了老庄和佛教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以儒家勇为进取的用世哲学主导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祭侄稿》以文字为载体,笔墨为形式,既表达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又抒发了为国爱民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骨子里崇尚的精神,所以也就引起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心灵的共鸣和呼唤。

二是它的艺术价值。颜真卿《祭侄稿》,从学术上说只是生活当中的一篇实用文草稿,并不像现在书法家用什么空间切割等故意没计的书法作品。但它以自身魅力已成为我们书法审美极力追求的境界。为什么?因为他是颜真卿无意于书、直抒胸意的真情流露。由于情绪激动,他书写时写错字都未停笔,于是圈圈涂涂反复修改,反而取得了虚实相生,轻重缓急的笔墨表达,臻美于无意于书而能妙的艺术境界。加之《祭侄稿》是遗世真迹,所以显得尤为珍贵。

三是它的文献价值。做为唐朝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颜真卿在安禄山叛乱后,同其兄颜杲卿父子挺身而出,与叛军进行了生死卓绝的斗争,亲身体验了国仇家恨的艰难困苦。而《祭侄稿》正是记录了侄儿季明因抗击逆贼惨遭砍头杀害的过程。真实的情感、自然的书写,一同他的《祭伯父文稿》、《争座位稿》,成为后世研究唐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总之,颜真卿和他的《祭侄稿》所散发出来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光茫,不仅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个绝唱,而其蕴含的爱国情怀,更会感动和激厉一代又一代人!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颜真卿的《祭侄稿》书法作品,冲破了王羲之书体和传统书法的束缚,是一次信马由缰,敞开心胸,激情澎湃完成的原生态极品。与颜真卿同代和颜真卿以前的人模仿古人产生的书法作品均不是原生态。可惜这幅作品产生的创新星火未燎原,最终边缘化。

颜真卿为何在宋代一跃成为书法“一哥”?

首先是历史背景和时代需求,宋朝国力羸弱,实经不起太大的动荡,所以宋太祖才来个杯酒释兵权,防患于未然,这是对内统治。也使人寒心。

国弱,领土意识至关重要,颜真卿的字土性浑厚明显,读之使人能够对土地领土的有亲近感,有归属感。人民百姓才能守护和珍惜,才能与土地国家朝廷紧密连接在一起。用现在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教育。

再加上颜真卿的经历故事,抗击敌人胜利,也是一种意识加强。

再就是宋朝文官势大,文武派系争锋,也有拿颜真卿虽是文官出身,也能领兵,来装大自己的声势,削弱对方的意图,以引导民心。武官派系有苦难文。结果最后是文官做的很成功,武官做的很胜利。却是宋朝灭亡的机由。

战争是政治失败的替代和解决方式,颜真卿起事时,政治的手段距离无可挽回尚早。并没有非用战争手段来解决的必须。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所以颜真卿在这一点上私下认为有点败,也是经常被人说道的一个原因。

宋朝的基本政治策略也是以政治手段为主,但却对军事力量忽视,轻慢。内部整的是严谨,稳固,但对外却是一塌糊度,减少了对军事力量的建设,两者应是相互依存的。结果就是失败在军事战争上。

就像古代故事将相和,赵国虽弱,将相一心,无人敢小觑。

颜真卿一跃成为宋朝书法一哥的原因最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是他做官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不趋炎附势,不与安禄山同流合污。虽一介文官为平安史之乱,为保李唐江山效命疆场,终被小人算计,死的慷慨壮烈!受到大宋朝廷君臣上下一致的推崇,基于此因就为其书法字贴受到宋朝推崇、成为一哥埋下伏笔。

第二,颜真卿留下的文稿、碑刻,文章、字体与其为官做人同样雄浑、古拙、方正、有气节,正所谓文如其人。不效法这样人的字,还效法别的吗?颜真卿留下大量字贴、碑刻供宋朝的文人骚客争相临摹,从而成就了苏、黄、蔡、米为代表宋书四大家。颜真卿的字贴、碑刻包括:

《千福寺多宝塔碑》、《争座位贴》、《颜勒礼碑》、《颜氏家庙碑》、《自书告身贴》、《祭侄文稿》等,都成为后人慕仿的精典范本。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赵孟诗句“书法不传今已久”是说书法失传很久了么?你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当然!书法的真谛失传了,所以书法的方向就偏斜了。赵孟试图找回,也试图扭转,可惜,自己的力量不够,赵孟影响的时代也不够久远,所以,元朝的书法经历了短暂的回光之后又跌入的深渊。书法的真谛在魏晋唐,尤其是晋,也可以理解成二王!不理解二王的书法就没有完全吃透书法,也难以理解书法的真谛。其实赵孟这句诗不是说书

  • 为何颜真卿的书法后世普及的少?而王羲之的书法却能代代相传并重视?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悟空官方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根据且不让人信服的提问。王羲之的书法多以草书和行书传世,而颜真卿的书法则是多以楷书和行书传世。书法的普及,学颜真卿楷书者甚多,特别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和《勤礼碑》,都是初学书法者的首选,怎么说后世普及颜真卿书法的少呢。这种

  • 书法大家赵孟为何一定要让书法崇尚复古,宗法晋唐?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艺术就像美妙的乐章,围绕着一个调式起伏波动!晋唐就是这个中心的调,围绕晋唐这个调起伏不大就是平淡,听得久了就会生厌,有个性的艺术人是绝对不会甘于平淡,所以不断地拔高,又被传统的势力不断地拉回来,然后又是拔高,又是拉回。这就是艺术的破,比如欧阳修提出的创新,创新就是对晋唐书法的破,打破晋唐书写自己的风

  • 学习了颜体楷书,想继续学习行草书,应该从哪位书法家的行草入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颜体是书法风格中一个大展示,学习了颜楷,不如直接学习颜真卿的行书,一般来说学谁的楷书就学谁的行书,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因你掌握了他的一些用笔规律和楷书的笔法笔墨技巧,如你又换写其他家的行书,总是又隔了一层。《祭侄文稿》拙朴苍劲,字的情性与书写者的情性相合,好比心心相印,必能更深地体会其中的妙处,从而接

  • 颜真卿的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小时候,颜真卿家境不富裕,没办法他就用碗当做砚,一只刷子当做毛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墙壁就是纸。等到墙上被他写满字的时候,就用清水把字迹冲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日复一日,他的刻苦努力让他练就了一手好字。根据国家文物出镜管理规定,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或比较稀见的外国文物图书。以上珍贵或重要文

  • 为什么有人对赵孟的书法略有微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后世对于赵孟的书法的评价不是略有微词,可以说批判的很彻底。宋代大书法家、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书法里用“雅”和“俗”来评价一个人的书法作品,说一个人的字有毛病可以,但是你要是说他的字俗,那就严重了,这个评价无异于判了一个不及格。有问题可以改,俗就无可救

  • 颜体书法高手有吗?想问问怎么才能学好《麻姑仙坛记》?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问题可能让人不爽!但还是告诉你一个学好麻姑秘诀:临帖,临帖,还是临帖!心摹手追,加以时日,其书成也!我是搞书法培训的,有几点建议给你!其实无论临那个帖道理是一样的!孙过庭有句话: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要准确临帖!但对普通初学者而言,观察力不够,掌控笔能力不够,就非常困难了!我的建议是:

  • 一个月前写的字和现在写的字,是否有进步?该如何改进?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根据我的常识和实践,提三点建议:一是不要用红笔写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内涵丰富,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朱笔也就是红笔,一般是皇帝阅奏章用朱批,老师阅作业用红笔,再就是处决犯人用红笔勾划,一些道家符也用朱砂笔画。正常是白纸黑字,就是一些喜帖,也用红纸黑字。二是切记要选好帖,常临帖,最

  • 王献之的书法创新精神是否高于其父王羲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问,王献之的书法是否高过其父……?答一一各有千秋。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简文帝婿。历任秘书郎,丞,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人称王大令。善丹青,攻书,以行草见长。幼学于父,行草别创新法。用笔外拓(开朗),俊迈而有逸气。受当朝人追捧。下图分别是王献之的(鸭头丸)法帖和其父王羲之的(雨后)法帖,可以作为比较

  • 颜真卿一生书法风格多变,他属于早熟的书法家还是大器晚成的书法家?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目前发现颜真卿最早的作品是《王琳墓志》,颜真卿书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时年34岁,可以看出刚过而立之年的的颜真卿还稍显稚嫩,许多字的结构也不够稳定,字形也更接近前朝隋碑,并没有典型的盛唐气象。《多宝塔碑》,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刻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此时颜真卿44岁。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