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村许愿树,是香港市民在春节假期的打卡点,多年来人流畅旺,今年将无缘投宝牒许下新年神愿。至于善信可否在人流管制下参拜庙宇,现时暂未知安排。
很多人不知道,林村并不只是一个村。全称林村乡,共有二十六个村庄组成。原住民绝大多数是从粤东、闽西迁徙而来的客家人。虽然地名「姓林」,但乡民并非以林姓为最多,而是锺姓。
林村乡位于香港最高峰大帽山及大刀屻之林谷,峰峦耸翠,梧桐飞瀑,清泉环绕。客家先民立村时,传统上皆选择背靠山林,面向河流的地方。据乡公所前主席陈兴表示,客家先民迁徙此地开族立乡,始于南宋时期的1287年,距今已逾悠悠七百多个春秋。
选址充满客家人从风水角度的考量:山林可挡北风,树木可提供多方面的需求,如木材、粮食、草药等。风水林内的树木多是原生树种,有助维持原生森林生态,亦有利族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客家人还喜欢在村前屋后种植林木围拱,谓之「龙林」或「风水林」。这些林木只许栽培不许砍伐,以藏风得水。客家先辈有云,「林木兴则宅必发旺,林木败则宅必衰落」。
说起林村的许愿树,香港几乎无人不晓,海内外游客前来看热闹的亦络绎不绝。但对有些虔诚前来「见树就拜」的香客可能不了解,其实现时在林村牌匾外耸立的已是第三代的许愿树了。位于天后庙侧的第一代是大樟树,第二代是洋紫荆,先后焚于大火。善信后来改拜树龄逾百年的大榕树。
过去数十年,每逢农历新年,林村人头攒动,前来许愿的人每天逾万计,尤以年初三、年初四为最多,当中许多人在黄大仙、车公庙进了香之后,辗转来到大埔林村。
林村乡当地村民视许愿树为神灵,在树脚根部燃点香烛冥襁祈福,称为「香仔树」。后来,人们还制作宝牒,把姓名、出生时辰及愿望写在其上,且附上百解符,将其系上重物(早年用石头,因担心误伤人,改用橙桔)抛上树干,不跌下来者代表愿望可成真。
据说抛宝牒许愿是道教的一种习俗。但也有专家认为,掷宝牒非关传统而是潮流,以后不宜再向树投掷宝牒,或任由香火焚烧树根。
把村口的大树当作「许愿树」,本来只是乡民的习俗。但在1998年,TVB拍摄的剧集《冤家宜结不宜解》情节中出现「许愿树抛宝牒」的乡村习俗,香港居民及外地游客蜂拥而至前来许愿,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由于许愿树承载了太多太多善男信女的愿望,终于不堪重负,其中主干「壮士断臂」,在2005年农历新年初四坍塌,导致多人受伤。其后,当局明令禁止抛宝牒上树干,改设木制的许愿架供游人挂搭宝牒。
除了让许愿树减负,以便休养生息,政府还为这棵树组织「专家会诊」,展开拯救行动。香港大学地理系讲座教授詹志勇赶赴现场之后表示,「见过的所有伤员树木中,许愿树病情最严重」。专家们认为大树只剩下四成生命力,难有复原迹象,将于5至10年内枯死。
詹教授以声纳仪器为该树做诊断,发现树身内过半面积已因火烧及虫蛀呈现腐烂,随时有倒塌危险,建议加钢缆稳定树身,并向横枝施以生根粉,刺激根再生,分担承托力。
神迹出现了。2008年,经过近四年的抢救,饱经沧桑、树叶买少见少的许愿树终于「大病初愈」,枝梗开始抽出嫩芽,树脚长出吐故纳新的气根。
为了避免许愿树再受重负而倒下,2011年,村公所安排于许愿树旁设置许愿池。信众可于许愿咭上写上愿望,放在莲花造型的许愿灯,再投进池中作祈福。从2015年开始,林村还在参考全球各地「连心锁」景点的基础上,在许愿节制作木锁,让市民写下愿望并锁上祈福。民俗习俗辅以绿色环保概念,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