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客家从何处来

客家从何处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492 更新时间:2024/1/18 3:37:37

最近在《思考香港》发表了一篇题为「从深山奔大江大海」的章,简单介绍了客家人从中原南迁的源流。笔者随后收到一些海外乡亲来函追问,南迁的汉族民系有许多分支,「客家」的身份认同、称谓及相关研究时确立?

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也是众多海内外学者仍在考究的课题。笔者尝试通过所阅览过的一些资料作答,抛砖引玉,期望同业先进不吝赐教。

中国文化中对「客」字的用法极为普遍,最早适用于对来访者的客气称呼,比如客卿、门客、说客、掮客、客串。朝的时候,官府的人口统计分类,地主官僚、豪门望族称为「户」,佃农则称为「客户」。到了明清,外地的来人称为「客籍」,以区别于土著。

康熙年间,渡海到台湾的粤东移民,被贯以「客仔」、「山客」、「客民」等各种称谓,但「客家」之名尚未在台湾出现。

查阅康熙28年(公元1689年)编撰的《东莞县志》,本地人,也就是广府人把粤东来的客家人称为「崖佬」。珠三角一带把客家话称为「麻介」话,因为客家话中的「什么」就是「麻介」。语气中,多少带出本地人的优越感和对客家人的讥讽。

后来,「客家」的称呼开始占上风,而且得到了客家人本身的认同。根据康熙59年的东莞县志,住在东莞的客家人开始自称客家。此为他们自己认同为客家人的开始。也是所有外称、自称转型的开始。

最早对客家问题具研究性质的著述,应该出现在清朝中期,由徐旭曾写的《丰湖杂记》。徐氏当时在惠州丰湖书院教书,提出「今日之客家,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客家人之风俗,勤俭朴厚,故其人崇礼让、重廉耻,习劳耐苦,质而有文」。其文章虽然很短,但却开了后世客家研究之先河。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将台湾割让日本。在苗栗的抗日人士丘逢甲逃回家乡广东蕉岭。他与同样是梅州出生的客家籍外交官黄遵宪来往频密,两人在1905年在「人境芦」成立了客家研究会。

民国初年,许多著名的客家籍或非客家籍的学者,如黄遵宪、章太炎、顾颉刚、罗常培、罗香林,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其中,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在顾颉刚的倡导下,组织考察客家历史和文化,并委派罗香林编辑《客家史料丛刊》。在当时,对客家的研究几乎成为学术界的一门显学。

当然,在这一阵的研究热潮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首推罗香林先生。他毕业于清华大学,辗转在大陆多家大学执教,最后定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的教授。

罗氏的贡献在于,对客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他撰书的两本专著,包括写于1933年的《客家研究导论》、出版于上世记五十年代的《客家源流考》,成了每一位客家研究者不可不读的入门书。

罗香林既是客家族谱学的奠基者,亦首次建构了「客家民系」概念。透过对地方志、族谱的重新解读,创造出独特的客家史观。罗氏的许多观点对后辈学者有重大影响,但也引起了很多争论。对客家源起及客家话如何形成的讨论,至今仍在持续。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沉没在水底的三百年客家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万宜是香港最大的水库,储水量600亿加仑。东坝游人如织,笔者迎风伫立,却不胜慨叹。这里当年叫官门海峡,围堤筑坝之前,有十多个原始村落,包括烂泥湾村、沙咀村,如今沉埋水底。烂泥湾村有长逾三百年的历史,村内住有50多户人家,大约四百名客家人,以农业和渔业维生。1965年,香港政府计划在西贡官门水道兴建万

  • 圆墩古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一大早赶到荃湾青龙头,村长锺天养先生已在村边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茶餐厅等候了。此次访谈也是一次实地考察,由邻村的傅天宋师傅作陪。早就听说青龙头有三个客家村,座落在荃湾最西端。笔者研究客家文化逾二十年,却是第一次上山寻访圆墩古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该村建于十八世纪,高峰时有300多位村民,祖祖辈辈靠

  • 加勒比海彼岸的客家部落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上星期写了“一本客家字典的跨国故事”一文,提及客家辞典作者陈志明从广东移居南美的苏里南,再落户欧陆的荷兰。笔者收到海内外客家乡亲的大量反馈,其中有不少人惊叹客家人在全球五大洲四大洋“叭叭走”的能力,并问笔者能否介绍客家人在加勒比海落地生根的情况。笔者为此与苏里南中华会馆会长、《中华日报》前社长李学雄

  • 一本客家辞典的跨国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说到辞典,很容易想到新华字典、康熙字典、牛津字典、英汉辞典,等等,但没有人会想到客家辞典。前几年一位荷兰华侨编撰的客家辞典,备受全球客家部落的欢迎,问世至今印了三版均告售罄。笔者最近在社交媒体圈看到现第四版正准备印刷中,第一时间询问欧洲荷比卢崇正总会张挺宏会长,希望尽早订购以免向隅。其实,笔者是急人

  • 客家山歌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王东教授给笔者寄来《客家山歌大典》,分上下卷,收集了粤、赣、闽、台、南洋及海外的客家山歌逾万首,内容翔实丰富。山歌是客家人文历史的写照。一本在手,对客家族群的文化源流、习俗与传统,已足以窥一斑见全豹。2017年王东教授为笔者拙着写序。王东博士虽不是客家人,却对《客家学导论》作者,发

  • 隐世客家村--蛤塘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这是一个隐世客家村,位于西贡船湾之东北山地,无马路无公共交通工具,但有水陆两路可达。走水路要在沙田马料水码头搭一个半小时渡轮,在荔枝窝下船之后翻越几个山坳;走陆路从大埔搭的士去乌蛟腾,再行两小时山路翻过吊灯笼,抵达蛤塘村。蛤塘在人丁最兴旺时期也不过百余名村民,每家都养猪养鸡、种稻和果树。但从上世纪七

  • 客家文化节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

    新界石门上周末有一个“客家文化节”,由1926年成立的乡议局举办。据说该活动由申请到开办超过一年,准备时间不可谓不充分,但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毕竟这是乡议局的首办。陈嘉敏校长是今次客家文化节的操盘手。她是青衣岛的客家原住民,从加拿大学成返港一直扎根社区,早在1988年已成为葵青区第一位女性区议员,亦

  • 鲜为人知的东晋“三阿大战”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东晋南迁西晋时期,发生著名的“八王之乱”,结果导致“五胡乱华”,汉人失去传统家园中原地区,不得不南逃江淮流域。318年,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北方汉人闻讯,也纷纷向南投靠东晋政权,此后就是两百多年的南北割据,史称南北朝。淝水之战为躲避战乱,江淮间民众纷纷逃到江南,这里成了荒无人烟之地。为

  • 李广“飞将军”难封,四大原因浅析李广为何封不了侯?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李广是汉代的名将,善射箭,有勇气,动作快,有“飞将军”之美誉。李广爱兵如子,能与士兵同甘共苦,这是他的优点。他率部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多次获胜,匈奴很畏惧他。汉文帝时,李广因讨伐匈奴有功封散骑常侍,武帝时任北平太守,此后未能晋升封侯。与李广一起征战的将士,纷纷因功受封;李广部属士卒,先后封侯的也很多

  • “割袍断义”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近查“割袍断义”出处,发现网络上又称"管宁割席",说是典出三国管宁因华歆拾金欲昧、羡慕虚荣而“割席分座”,载于刘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德行》。细读有关典籍,发现此说移花接木,并不正确。“割袍断义”,应出自三国之另一重要人物陈矫。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庚子日,一代枭雄魏武王曹操在洛阳去世。